分享

人人都有心理问题,谁也不例外

 激扬文字 2021-05-01

心理学读书笔记(一)

文/谢慧敏

这是首篇心理学读书笔记,写几句篇首语。

培养几个兴趣吧,它会让你受益无穷。

近几年对心理学的喜爱让我觉得生命里有几样趣味盎然的事情是多么得重要,因为有了专注的对象,世界不再那么单调无聊,生命不再那么乏味枯燥。现在的我比以前快乐了很多。

人活着少不了对生命的思索,不管认真与否。人生经历越长,碰到的困惑就越多。我算是内心冲突比较大的一个,每走一步都会遇到问题,当冲突大到无法自洽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生病了,那是真的有病,而且病得不轻。

我研读心理知识——姑且认为,初衷是为了解决自身问题,让自己快乐起来,那种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的状态很令人窒息。心理学的书本是方子,我用来医治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现在的我基本上能与世界和自己和平相处,不再瞪着空洞迷茫的两眼。

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就像每个人都有生理问题,我们都能正视并积极面对生理问题,然而对心理问题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置之不理或是回避并不表明它不存在,它还是强烈又时时刻刻地搅动着一个人的心境和生活。我希望分享一些好书,尤其是里面一些让人茅塞顿开的句子,它们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是一个个动人的乐符,我把珍珠串起项链,把乐符谱成乐曲,以飨大家。

《少有人走过的路》是一本好书,它牛气的程度是:在任何关于心理学名著的推荐书单中,少不了它的身影,而且列在榜单的前几名。它被认为是一部伟大的心理学作品,然而一开始我对它并不感冒,因为它讲的道理太大,也太通俗,被我当成了好看但没有实用的心灵鸡汤,束之高阁是它几年来的待遇。在我重新打开它的时候,它的价值和风采在我眼里就不一样了,正如出版者语:“少有人走的路”这几个字,已经成为心理治愈的代名词,陪伴人们度过了个无数个孤独的夜晚,给那些迷茫、痛苦和心碎的人们带来安慰。

1.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2.心灵的痛苦通常和肉体的痛苦一样剧烈,甚至令人更加难以忍受。

3.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都存在着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

4.神经官能症,就是人生痛苦最常见的替代品。

5.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或是人格失调症,所以人人都可以受益于心理治疗。

6.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所患的不是神经官能症,就是人格失调症。

7.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8.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须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9.“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

10.自我反省带来的乐趣,甚至远远大于痛苦。

11.大多数患者来看心理医生,起初只是为了寻求安慰和解脱,极少有人有意识地寻求挑战。挑战即将来临时,不少人都会产生逃避的念头。心理医生需要让患者明白,只有接受挑战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慰,心灵才能获得治愈和成长——这是一件不易的事。

12.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13.如果一个人被心理医生诊断为人格失调症,那说明这个人逃避责任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14.接受心理治疗,未必就会降低成长的风险,心理治疗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恰当的激励,给予患者足够的勇气,让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15.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有些父母经常告诉孩子:“照我的话去做,但不要学我。”他们在孩子面前酗酒无度,烂醉如泥,或者在孩子面前破口大骂,拳脚相加,缺乏长辈起码的自制力、尊严和理性。他们形容邋遢、一塌糊涂,甚至偷懒耍滑,背信弃义。这些父母的生活毫无自律,却强迫孩子有条不紊的生活,结果可想而知。

16.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孩子到了六个月大,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父母彼此是分离的,这使他们感到无助。他们知道依靠父母才能生存,遭到遗弃就会死亡,所以,孩子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

17.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18.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和上帝,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间的最高法则。孩子对所谓神性的了解,往往来自父母的人生——父母充满爱心,悲天悯人,孩子们就会相信上帝充满爱心,普度众生。这样,即便到了成年,在他们的心中,世界仍和童年时一样,充满爱和温暖。假如父母言而无信、睚眦必报,孩子成年后就会感觉世界充满邪恶。从小得不到关心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充满戒心和敌意。

19.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

20.如果童年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到了成年时,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他们总是先发制人地“抛弃”对方,即在采取“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得先抛弃你。”的模式。

21.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独。有的人把自我界限当成一把保护伞,比如那些性格孤僻的人,因其童年生活都很不快乐。甚至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对他们而言,外面的世界充满险恶,孤独和寂寞反倒能给他们带来安全。但是,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还是希望摆脱孤独,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

22.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它与自我界限密切相关,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

23.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别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们跟爱人结合在一起了。

24.一旦坠入情网,我们便以为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巅峰,以为人生无与伦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我们眼中,对方近乎十全十美,虽然有缺点和毛病,但那不算什么甚至会提升价值,增加对方在我们眼里的魅力。

25.坠入情网,通常会产生与性有关的欲望。众所周知,不管我们多么爱我们的孩子,都不可能与他们坠入情网。许多人都有关系密切的同性朋友,但除非有同性恋倾向,否则,决不会与其坠入情网。人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

26.性和爱虽然可能同时发生,却不是同一回事,在特定情形下,性和自我界限的崩溃有着某种关联,它可以让人产生狂喜。性的高潮让自我界限刹那间崩溃,使我们变得极度忘情,甚至会在妓女面前狂呼:“我爱你”。但狂喜过后,自我界限就会恢复原状,我们也重新恢复了理智,对对方再也提不起精神来,甚至连最起码的喜欢也谈不上。在性高潮的刹那间,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只感觉灵魂出窍,迷离在了时空之中。但这样的感觉只能持续短暂的时间,甚至只有短短一秒钟。

27.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暂时地崩溃,当最初的激情褪去时,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留下的只有幻灭和失落。

28.人之所以坠入情网,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

29.坠入情网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的成长。

30.坠入情网虽然只是一种幻觉,却可以骗过大多数世人,使人神魂颠倒。

31.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

32.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处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33.由于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所以,它与自我界限密切相关。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

34.培养某种爱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要学会自尊自爱,就需要自我滋养。

35.要想别人听你的话,就要采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想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要求内容就不能超过对方承受的限度,想让对方有所进步,首先就要自我完善,这样才能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

36.批评他人很容易,不仅对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以把批评当成家常便饭,可是,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会使局面更加混乱。

37.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发生冲突时的指责和假谦虚,即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

38.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39.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须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成熟。

40.他们不时想回到熟悉而安全的环境中,想变回当初那个凡事依赖别人的孩子,成年人也会经历类似的矛盾心理,年龄越大,越难以摆脱久已熟悉的事物。

41.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极为缓慢,除了大步跳跃以外,还包括进入未知天地的无数次小规模跨越。

42.人生最大幅度的跳跃,大都出现在青春期,但实际上,这种跳跃也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阶段。

43.爱是推动心理治疗的重要元素,而爱的缺乏就是导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44.有选择地保留个人意见极为重要。凡是直言不讳的人,极易被上司认为桀骜不驯,甚至被视为“捣乱分子”,是对组织和集体的威胁。要想在组织或集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注重表达意见的时间、场合和方式。

45.冲突和批评,是人际关系中特殊的控制权力,如果恰当地运用,就可以改进人际关系的进程,甚至改变所爱的人的一生。如果它遭到滥用,就会产生消极的结果。

46.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子,我们富裕时,世界又是另外的样子。

47.只有通过大量的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48.要正常地生活,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时候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

49.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自己的“情商”,相当多的人直到青年及至中年时期,才能掌握如何生气的本领,而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如何生气。

50.实际上,人类只有适当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

51.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不断迈进,有些时候就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放弃。

52.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

53.对爱还有一种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将依赖当成了爱。

54.过份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的人生。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就如同饥肠辘辘的人,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拿不出食物帮助别人一样。他们孤独寂寞,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

55.人不应被感情所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压抑得荡然无存。感情是人生活力的来源。

56.广博而自由的爱是一种理想,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现这种理想。就婚姻关系(尤其是性关系)而言,爱甚至是完全排他的,即容不下第三者。假如我们除了家庭之外,还要向外界寻求异性的爱,就有可能酿成悲剧。广博而自由的爱是一种理想,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现这种理想。

57.我们生儿育女,是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自己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58.父母爱孩子,就必须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且要采取积极而又谨慎的态度。

59.人们的世界各不相同,甚至彼此相去甚远。

60.一个人的信仰与世界观,只有一部分属于意识层面。多数患者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潜意识内容,以及对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体的观念。他们自认为笃信某种宗教。其实信仰的却是另一种东西。

61.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是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是我们信仰的培植者,他们的信仰不仅在于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

62.最有活力的信仰、最适合我们的信仰,理应从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和认识中产生。经由质疑、挑战、检验的信仰才是我们的信仰。

63.心理治疗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自律的工具。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这种工具,需要使用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了什么目的而使用,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64.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地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它必然与自然法则对抗。

65.我们的心灵获得力量,就会感觉舒适愉快。在人生旅途上,我们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进步带给我们的愉悦感难以言喻。没有什么比成为人生专家,熟知自己所做的事更让人感觉幸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