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汪曾祺的《八月骄阳》

 古磨盘州人 2021-05-02

今天是劳动节,也是讴歌劳模的日子。

我想起了老辈的文坛劳模老舍先生,他是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成为业界的经典,尤其是《茶馆》,话剧《茶馆》的演员都死了几茬,可人艺只要推出话剧《茶馆》,依然场场爆满。

我怀念老舍先生的形式跟别人不同,我想通过读《汪曾祺》先生的《八月骄阳》来缅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伟大的人物。

初读《八月骄阳》,我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体裁的文字,说是小说吧,可里面是真人真事,感觉像报告文学,可文中除了老舍先生,别的角色应该都是杜撰的人物,可《八月骄阳》确实是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人民文学》刊登汪先生这篇小说,也许是为了纪念老舍先生逝世20周年。

很多跟我一样的读者,第一遍读《八月骄阳》估计都没有太多的感觉,看日期和出版机构,我甚至怀疑,这是《人民文学》约稿汪先生,汪先生以怀念和记录的形式写出的应景之作。

可当我读完汪先生的《老舍先生》,这篇散文发表在1984年《北京文学》第五期,我约略感知到了汪先生的一些心思。

汪先生于1950年到1954年在北京市文联下设的《北京文学》杂志社当编辑,理论上,汪先生曾经是老舍先生的下级,《老舍先生》写的是汪先生在杂志社期间,与老舍先生交往的轶事,以及感知到的老舍先生的为人。

《老舍先生》写得非常的平实,记录的是老舍先生养花的爱好、与齐白石的友情、跟同事们交往的言行举止,虽然没有一件事可以摆在台面上,可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蕴含着老舍先生的处事哲学或者是为人的风格。比如他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案“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最终政府还真的解决了困扰北京市民餐桌的芝麻酱问题。汪先生写这件小事,主要是想歌颂一个“大道理”,老舍先生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通过《老舍先生》,我不仅感知到了汪先生对老舍先生的感情,而且理解了汪先生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文字渲染的技巧。从朴实中沥真情,于无声处见呐喊。我感觉有点懂《八月骄阳》了。

毋庸置疑,《八月骄阳》属于小说,汪先生关于小说的写作中一再告诫小说不可以点题,从这个层面理解,“八月骄阳”与纪念老舍先生没有关系,而事实上,题目与老舍先生有关,要看读者是否将题目与老舍先生建立起关联。

1966年8月23日夜,老舍先生自沉于北京城外西北角的太平湖,他当时住在北京市东城区的灯市口附近。老舍先生的遗体于8月24日早晨被人发现。

汪先生对于老舍先生的死,为什么用了一个特别不和谐的词“骄阳”?北京的八月无疑是热的,可以“骄阳”来作为纪念文字,似乎有点不合拍。联想到汪先生对老舍先生的感情,我理解“骄阳”有多重意思。

“骄阳”第一重意思无疑是说那个非常的年代,文革刚刚发端,那是非常“火热”的年代,红卫兵把全国搞得一片混乱,老舍先生在文革初期,变成了大革命的受害者。这个“骄阳”应该是反讽的意思。“骄阳”的第二重意思应该是一种对照,或者说是反衬。骄阳是热的和暖的,骄阳与人世间的黑暗、冷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小说里说,老舍先生是上午去的太平湖,他静静地坐在公园里的长椅上,望着静静的湖面,一坐就是一天,以至于晚上公园值班人员都下班了,老舍先生还在静静地坐着。

那天早晨出门前,老舍先生给了夫人胡絜青女士一件血衣和一封信,让她转交给周总理,然后他就转身走了。一天后的8月25日,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被北京市文联通知去太平湖认领尸体。我感觉到了8月24日晚上的寒冷,因为,8月23日晚,老舍先生回家,他的头上被红卫兵的皮带打破了,身上血痕累累。

《八月骄阳》无疑是小说,开头就介绍了太平湖公园的看门人张百顺,他以前是人力车夫,解放后,政府安排到太平湖公园看门。小说中的另外两个角色:刘宝利和顾止庵无疑也是精心设计的,刘宝利是一名京剧演员,因为身段演不了主角,在样板戏的年代,他连以前的龙套角色都丢了,只好提前退休,天天在太平湖公园练功和遛鸟;顾止庵是旧时的知识分子,旧社会以代写书信为生,后来在大街上代写检讨度日,他与老舍先生是有交集的,当年,顾止庵教私塾,老舍先生是劝学员,管着德胜门那一片的私塾,他们有过几次交往,因此,老舍先生进公园的时候,冲着顾止庵点了一下头。

刘宝利上交了准备给自己陪葬的“孤本”的戏文,并放飞了自己豢养的画眉鸟;顾止庵也在儿子的劝说下不再替人书写检讨书了,这好像都是在营造一种氛围,或者说是对历史的追忆,让人感觉山雨欲来。暴风雨如期地来了,刘宝利放飞画眉的当天晚上,老舍先生放飞了自我,他以放弃生命的形式获得了心灵上和人格上的自由。

刘宝利还是个见证者,他介绍了8月23日白天在国子监批斗老舍先生的那一幕,因为他的介绍,整个事件的脉络就清晰了,故事也就完整了。

刘宝利看似平静的叙述,读者跟着刘宝利的讲述,以及刘宝利事后的表现,可以让读者瞬间就进入到那个恐怖、荒诞和暴乱的场景。这样的文字看是平静的,可它通过意境的营造,逐渐将形势推向了高潮。

《八月骄阳》在短篇小说中也算是短的,虽然汪先生是苏北人,可汪先生在小说中用的是纯正北京话写作,这是文章的一个亮点。老舍先生是满族正红旗的北京人,他对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非常了解,作品中也是熟练地使用北京方言,极富生活气息,以老舍先生擅长的语言写作,这也是汪先生文章中的用心之处。

我感觉我懂了汪先生的《八月骄阳》。

顺带说明一下,舒乙后来当上了现代文学馆馆长,1986年,他对人说,1968年授予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诺贝尔文学奖原本是给老舍先生的,老舍先生在五位候选人中排名第一,后来,瑞典方多方打听获悉老舍先生已经故去,因此,瑞典方临时决定将当年的诺奖授予亚洲作家,川端康成等于捡了一个便宜。

事实上,诺奖评选结果有严格的保密机制,保密期是50年,也就是说,1968年的入围者名单要到2018年才会揭晓;再有就是1974年以前,已故作家也有获得诺奖的,从1974年之后,诺奖只颁给健在的作家。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