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品励学求仁德——《论语》悟读【333】

 新用户97560OBk 2021-05-02

敦品励学求仁德,躬耕俯首作学问。

《论语》第十四篇第七章: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悟读】

福随仁德至,财从诚信来。

仁德,一个人一生真正的资本,可以受益终生。

本章夫子评说君子、小人和仁德的关系。

君子,最初的意思是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其社会地位。后来人们又赋予其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多指道德高尚的人。

小人,通常指人格卑鄙的人,是君子定义的反义词。古代小人还有多种涵义,有时指社会地位低的人,有时用于称呼自己。当今社会小人多指好明争暗斗、搬弄是非、落井下石及施奸使诈之人。

本来是指人内在的爱己爱人之情感,也逐渐被用到了对人的道德评价。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君子或许也有偶尔不仁的时候吧,是说君子也有做不到仁的地方。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引用谢良佐的话作解。谢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意思是君子志在仁道,然个别时候,心不在焉,也难免有不仁的言行。人无完人,金无足金,与君子交往,如果遇到个别事情处理得不够周全,切忌求全责备,须知相互谅解。

在儒家看来,仁德之标准是极高的。君子或偶有不仁,此特君子之过,亦所谓“观过斯知仁”也。小人惟利是图,惟私是求,居心不良,故终不能为仁。本章夫子之观点,用于观人用人,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蕅益大师注解说,“警策君子,激发小人。小人若仁,便是君子,那有定名?”本章夫子即是警示小人,亦是鞭策君子须继续努力,成为君子,已属不易,但距仁人、贤人和圣人,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