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她姐 她刊 如果把一些新闻对比着看,会很有意思。 特别是,当这些新闻的主角,是同一个人时。 去年3月8日这天,她一战成名。在拉斯维加斯击败了波兰选手乔安娜,迎来了自己的首场卫冕战。 UFC:终极格斗冠军赛 目前世界上最顶级、规模最庞大的 MMA(综合格斗)赛事 网络上一片沸腾,关于她的名字,也有了新的解释——伟大而美丽。 一时间,张伟丽成为了女性力量的icon。 一年之后,她准备再次进入八角笼。而对手,是被称为“暴徒玫瑰”的前UFC冠军——罗斯。 这次比赛声势浩大,不少明星专门为她录制视频加油。 但4月25日这天,78秒,是她被KO出局的时间。 张伟丽卫冕失败,失去了冠军的金腰带。这是她进入UFC四年来,首次遭遇失利。 命运仿佛给张伟丽开了个玩笑。 无人喝彩时,一战成名。万众瞩目中,跌下神坛。 结果当然令人遗憾。可她姐突然觉得,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 一路顺遂的成功者之路固然让人羡慕,可不尽完美的叙事才是小人物命运的真实写照。 卫冕失败,光环暗淡。一个真实又具体的张伟丽才得以显现。 而这,远比“冠军”这个头衔本身,更值得琢磨和说道。 天赋这张入场券 以往,张伟丽的故事总是带着传奇的色彩。她的天赋毋庸置疑。 教练蔡学军第一次见张伟丽,是她和个头、力量都远超她的男运动员在拳馆打实战。 那时候张伟丽还是不是职业选手。但身上的气势却让蔡学军惊诧: 拳拳到肉,你没有觉得她会怕。 张伟丽向来就不是怕事的主儿。 小的时候,别的同学的梦想是老师、医生、科学家。唯独她,一心想要当大侠。 大侠不能挑事,但也不会怕事。 上了初中,有别班的人欺负自己班同学,她“蹭”地站起来去给班里的人“报仇”。 只是张伟丽没想到,长大后自己真的成了所向披靡的“女侠”。 出道以来,职业战绩21胜1负。唯一的那次败北,是在她正式练综合格斗之前。 签约UFC后,她更是如开挂一般——仅用了三场比赛,就打进了世界前十。 没有人想到张伟丽这样一个新人的势头如此迅猛。 但更迅猛的还在后头。 和人称“打桩机”的前冠军安德拉德对战,张伟丽42秒KO对手,成为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 安德拉德之后,她又对上前冠军乔安娜。 乔安娜并非善茬。 曾先后五次卫冕世界冠军,是草量级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卫冕次数最多的霸主——一个曾经统治草量级选手的王者。 张伟丽再一次成功卫冕。 这一战赢得并不轻松——两人打满了五局共25分钟。 却足够精彩——比赛中两人共输出了351次有效打击,名列UFC历史第3。 比赛结束,就连UFC总裁白大拿都忍不住感叹: 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UFC赛事之一,甚至是UFC有史以来最精彩的比赛之一,这场比赛肯定要进入名人堂。 不少业内人士纷纷感叹,她这一路“像坐了火箭”。升级打怪之路的顺利程度,甚至都可以写出一部以她为原型的大女主剧。 《女王的棋局》可以有,《女王的八角笼》想必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只是这爽剧般的剧情,并没有如人所愿继续下去。 在她辛苦备战一年却78秒就被KO出局的瞬间,她乘坐的那艘火箭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火箭停下,一些事情才开始被审视并串联起来。 然后我们突然发现,命运之手仿佛在这八角笼之内悄悄画下了一个圆。 罗斯KO乔安娜;安德拉德KO罗斯;张伟丽KO安德拉德;罗斯KO张伟丽…… 看似偶然,却仿佛在悄悄告诉我们—— 在这方寸之间,天赋从来都只是入场券。 所幸,张伟丽向来不迷恋所谓的“天赋”。她更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比如鲜血、汗水,这些才是她拼了命努力的更具象的证据。 之前有采访问她,比赛会不会紧张。 她答:不会。 张伟丽反倒觉得比赛是最轻松的,因而恨不得总是在比赛。 原因无它,准备得足够充足。 日常热身运动是5公里折返跑,到了赛季翻倍。热身之后才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训练。 从体能到拳击再到实战,训练久了,她身上的伤口多到数不清。 手、手腕、胳膊、肩膀、脖子、腰、膝盖、肩膀、脚腕、小指……每个关节都受过伤。 最严重的一次腰伤,直接导致她九个月无法进行任何训练,就连平时的跑跳都成问题。 这些伤痛和汗水,旁人听来心酸。于她而言,却比虚无缥缈的“天赋”更让她有底气。 不流汗了,她反倒感到焦躁、无力、不知所措。 去年3月拉斯维加斯的那场卫冕战,因为疫情原因,她先从北京前往泰国,又从泰国去了阿布扎比,最后再前往拉斯维加斯。 一路折腾一路隔离,更崩溃的是两个随身教练因为签证问题无法随队出发。 距离比赛只有二十多天,却无法保证日常的高效训练,张伟丽罕见地心态崩了。 于她而言,少流一滴汗,这对抗和冲突,可能就少一分胜算。 毫厘之间的细微差异,她都在意得很。 也因而,她常把那句老话挂在嘴边鞭策自己: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偶尔见到朋友,她的招呼方式外人看来多少会觉得“心惊”:“最近干啥呢”,踢一脚;“忙不忙啊”,一个勾拳。 打拳如吃饭、喝水一样,严丝合缝地镶进了她的日常。 如此一来,她姐倒觉得,这次“失败”倒也不是坏事。 一路的成功,或多或少放大了天赋的占比。 但,这次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天赋”,将天赋和汗水各归各位。 而这,是远比一路开挂,更能让普通人共鸣的成功者叙事。 在中国,一个女性可以走多远 如果说,张伟丽一次的失败,是对所谓“天赋”的消解。 那么,张伟丽此前的成功,则无疑是对“上限”的封印解除。 一个出身普通的女孩,要怎样成为综合格斗里的强者? 没有人知道。 张伟丽也不知道,她一路走得跌撞。 北漂几年,她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销售、教练、保镖、幼儿园老师…… 辗转几处,她依然迷茫。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也不知道未来在何方。 在成为职业选手之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是一家健身房的前台。工资不高,每月1200块,管住不管吃。 但,她乐呵地就去了,因为店长答应她可以在健身房锻炼。 每天健身房下班了,她便门一关,自己在里面折腾着跑步、打沙包,挥汗如雨。 后来她被介绍认识去了一家拳馆,她的日常就变得更疯狂,也更满。 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坐一个小时地铁去拳馆。 训练完再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回到健身房当前台,晚上下班在健身房接着练。 这种节奏持续了两年。 在一项男性为主场的运动项目中,要取得成绩,除了天赋异禀和死命训练外,还有不少荆棘需要斩断。 亚洲人的身体条件本就不占优势。 UFC成立的26年里,一共产生过70余位冠军,在张伟丽之前,从没有亚洲人拿到过金腰带,无论男女。 女性的身份也是一种阻碍。 朋友劝她不要浪费时间: 练练就行,该工作工作,该找对象找对象,这样会生活得更好。 家人也怕极了,害怕她一个女孩儿真的要做这样一件事。 与其整日被打得鼻青脸肿,不如找个安稳的工作度日。开个小店、学个美容美发,都比这强。 的确,走上这条路,就意味着要做出取舍和让步。 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日常就是围绕着训练,吃饭睡觉都是为了更好地训练。 普通人爱吃的“垃圾食品”,是她在KO掉乔安娜时给自己的奖励。 比赛结束回宿舍的路上,她吃着薯条汉堡,鼻青脸肿,一瘸一拐。 她住的地方也是简单到极致。 床、衣柜、桌椅就是她房间的全部。 为了不影响睡眠,每天晚上八点就要上交手机。 一些大众意义上更女性化的东西,也在她的生活里几乎找不到痕迹。 衣柜里全是运动T恤、短裤和各种帽衫,鞋架上是运动鞋,梳妆台上摆满了各种擦伤药。 她当然爱美。 想穿裙子,希望能过上优雅的生活………… 一次采访前,她甚至突发奇想说,要不要在着装上做一些改变。 比如,穿着礼服接受采访。 但后来因为担心穿着礼服自己不习惯、拘谨,便算了。 家人朋友的阻拦,是社会的缩影。 即便她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两次夺冠,仍有不少人想到她,就恨不得将她跟“没人娶,不好嫁”划上等号: 做她男朋友肯定会被打。 如果以那些所谓的标准来衡量,张伟丽的确不符合这些标准。 那些标准说,女孩就应该是温柔的。 但张伟丽在重新定义这些标准。 女生也可以很多面,她可以是温柔的,但她也是勇敢的、坚韧的…… 那些标准说,女孩就要做女孩子该做的事。 不能格斗、不能摔跤、不能当机长…… 但张伟丽的天赋和热情,却驱动她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且她还做得很棒。 张伟丽没有刻意跳脱出这个评价标准。 但,她的存在和成就本身,就已经让社会对女性的单一标准变得不再成立。 之前张伟丽接受过一期专访,名字叫《在中国一个女性可以走多远》。 那时张伟丽还没有两次夺得金腰带,也没有卫冕失败。但作为一个女性,她姐看完依然觉得张伟丽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如今她两次到了巅峰,又从巅峰暂时下来。我们依然可以从她身上找到答案—— 如果你不确定可以走多远,看看张伟丽。她可从来没给自己设定上限。 “反正竞赛还很长” 一个执着追梦,且实现了梦想的人。这是一直以来她姐对张伟丽的认知。 她一度是一个一心只想拿冠军的人。 她一度不给自己留退路。 实战训练中,常常有身边的人因为她受伤。她练膝肘,一肘打开了教练的眼皮。鲜血直流,教练硬是不停,坚持要打完5分钟。 张伟丽也含着眼泪接着打。 打完之后,张伟丽心里难受得厉害,“大家为了这么一个目标来这么做,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我真的想不到”。 她没有太多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风景,至少在真正的登顶之前。 拿到昆仑决第一条金腰带,她很快就把腰带收起来了。 每天除了训练还是训练,和以往没有任何变化。 但张伟丽最让她姐觉得难得的是—— 她是始终在成长的。 不只是格斗实力,还有她的内心。 张伟丽曾经喜欢看武侠片,梦想着成为武林高手。 冠军于她而言,曾经是目标,是终点。 可夺冠之后才发现,冠军不是终点,那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节点。 比赛结束,生活依然要继续。 因而比起“武林高手”里,比起“高手”,更重要的其实是“武林”。 即,你身在这其中能不能体会到个中乐趣。 此前的张伟丽,更像是斗兽,矫健、凶猛,但死命地咬着牙。 她称格斗为“人体对抗的艺术”。 但很多时候,看着她在那八角笼中厮杀对抗,感叹她的实力强劲的同时,我多少会觉得有些残忍和悲壮。 但如今,她给人的这种感觉是逐渐减弱的。 和乔安娜的对战,两人打得胶着。但越往后打,格斗似乎不再只是单纯地肉体对抗。 你来我往的过程中,是厮杀,更是交流。 比赛接近尾声,两个前一秒还拼得你死我活的对手,从场地两侧互相靠近,给了彼此一个拥抱。 最简单粗暴的拳脚相加,没有滋生仇恨,反倒打出了对手之间的理解和惺惺相惜。 我这才相信,格斗于她而言,真的成了“人体对抗的艺术”。 她的眼睛不再只盯着金腰带,而是真正的开始享受。 去年和今年,两次UFC冠军赛,张伟丽一胜一负,但言辞之间显然有了比胜负更重要的东西。 不是说输赢变得不再重要。 而是意识到,即便在格斗的世界里,输赢不再只是强弱的唯一判定依据。 她曾经作为观众在台下看别人在台上打比赛,短短的十几分钟的对决中,她数次忍不住想要流泪。 不是为那个在力量和技术上都绝对压制对方的强者。 而是为那个即便技术不如对方,却丝毫不后退的那个弱者。 冠军可以是目标,但竞技的更内核的东西,才能成为滋养。 于张伟丽如此,于你我也是如此。 前几日奥斯卡颁奖典礼,韩国女演员尹汝贞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而此时她已经74岁。 博主@荞麦chen在微博感慨说: 反正竞赛还很长。 希望30岁就觉得人生结束了的好好看看。 有人在评论区回应:这种人生对普通人不太适用。 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像张伟丽一样拿到世界冠军,也不会像尹汝贞一样在74岁获得奥斯卡奖。 但重要的不是奖项,而是我们是否能意识到—— 无论身处什么赛道,一时的巅峰或者低谷都不是终点。 以及输赢并不是全部。 意识到这点,或许我们就能做到像张伟丽说的那样: 上去漂亮点,下来漂亮点。 监制 / 她姐 作者 / 圆子 微博 / @她刊iiih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