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中空港实验学校课堂观察课例材料
2021-05-02 | 阅:  转:  |  分享 
  
云南育才教育集团三中空港实验学校————课例材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雁门太守行》学校:三中空港实验学校设计人:三中空
港实验学校初中语文组时间:2019年10月22日课堂观察课例:《雁门太守行》背景任课教师:胡敏(昆三中空港实验学校初中语文老师,
教龄三年,性格活泼开朗,专业素养较好,学生非常喜欢她的课。)内容主题:《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观察者:语文组课堂观察合作体简况
:自2018年10月以来,语文组大型的课堂观察活动已经开展了三次,小型的课堂观察已经进行了5次。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对课堂观察的理
念、框架、程序已有一定理解,量表的使用逐步从完全套用过渡到按自己需要进行改变阶段(自己会适当开发量表)。此次恰逢集团语文教研活动在
我校召开,我校语文组以课堂观察为主题代表我校,向集团其它学校展示了我校教研的情况。此课例就是在这一活动背景下制作而成的。课前会议:
2010年10月15日胡敏老师说课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通过这
些诗歌和古文,传递出一种大丈夫积极向上,砥砺奋进的语文精神。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大意;还要多读熟读,不断提
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初一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
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问题引领教学,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然后探究
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相对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初(12)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上课发言积极,师生和生生互动比较好,大家在
观察时可特别关注下表中的20位同学。讲台教师座位过道教师座位优生:差生:门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体
会主人公决心为国献身的精神;理解“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意思;背诵诗歌。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
声不起”这句诗的深刻内涵。学生由于没有切身体会,对古代战争缺乏基本的感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学生通过老师合情理的导入和精心选择
的画面酝酿气氛,并不失时机的启发讨论。教学设计问题一、这首诗极富视觉冲击力与画面感,结合课文注释和你的理解谈谈你的认识?战前描绘
了敌军和守军怎样的态势?明确:大兵压境,双方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你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战时的场面吗?明确:听觉、视觉写出了战斗惨
烈死伤无数,血流成河。五六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呈现画面,你如何理解这里的细节描写?明确:援军悄无声息临近易水,鼓声因“霜重”不起。
典故暗示壮士们尽管偷袭难于成功,仍然抱定必死决心。问题二、诗歌集中笔力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但又悲壮的战场厮杀图,从中你感受到了一种
怎样的情感?为什么?明确:典故“黄金台”为表达皇上的知遇之恩,决心为国尽忠。六、目标检测:设计几个围绕诗歌重难点的小问题在课堂完
成。描绘战前紧张气氛的诗句是:描写战斗惨烈的诗句是:描写部队连夜奔袭,形势严峻的句子是:表明誓死报国的诗句是:选择题对这首诗内容
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
、“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
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七、本课小结:诗歌的学习是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是学习诗歌的基本点。懂得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对象、方法、作用、情
感)配餐练习布置:根据诗歌大意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把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记叙配餐练习布置:根据诗歌大意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
想,把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记叙文。本节课设计的创新之处:这节课主要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诗文大意的基础上,配合背
景音乐反复朗读,感受战争场面的紧张激烈和残酷,最终读出将士们热血报国,横刀立马,誓死效忠的可贵精神。本节课设计的困惑之处:本节课预
计设计了问题的讨论环节,但在整个的课堂里并没有有效的体现出来。原因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不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很不足。何时介入小组学
习?怎样介入?怎样才能收集到有效的教学信息?感觉不好把握。希望大家观察我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与困惑,为我下一步的改进提供帮助。胡敏老师
与观察者的交流张舒橙、张佳微:一节课是否成功,最基础的就是看时间能否把握好,你设计的问题,有难有易,而且这些问题下面你会不会再提出
小问题,一但因为学生回发不出较难的问题时,你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多,或者你引导过程中小问题一多,就会导致时间不够,所以,对你课堂教
学中的提问次数和留给学生的候答时间做一个记录,以便以后能更好的把握时间。胡敏:这节课虽然是我以问题引导学生来学习,但就怕引导过多或
者引导不到位,所以,我希望你观察这个点。杨元喜:根据班上的情况,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的统筹兼顾的。你设
计的问题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你是不是会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或者只关注离你近的学生而忽略了后面的学生?胡敏:这个也是
我想知道的问题,因为平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好像不是很注意这方面,而且重点放在教学上、上课调皮的学生上。所以,课堂上提问的对象和提问对象
的位置是我想知道的,希望你观察这个点。胡道恒: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会都按照你的思路来回答问题,所以,在面对学生给出的答案时,你会是什
么处理方式,这对你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知道你怎么看?胡敏:确实,学生有时会说出让你哭笑不得的答案,这个时候对
他的回答的处理是很重要的,处理好了,能鼓励他学习的积极性,处理不恰当,很可能会伤害到他。因此,我希望你观察一下我的理答方式。伍子恒
、段绍爽:你设计的问题中有个别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在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你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指导。我认为你指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和问题将涉及教学目标是否能达成,对你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知你的看法如何?胡敏:是的,这也是我担心的,我很希望
你观察这个问题。胡敏老师与观察者讨论观察点张舒橙: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中的候答杨元喜: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对象伍子恒:课堂教学中教师
指导中的自主指导方式胡道恒: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中的教师理答方式张佳微: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候答段绍爽: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中的合作指
导方式课中观察:2019年10月14日,上午第二节课观察工具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观察位置的选择讲台门张舒橙张佳微过道胡道恒
杨元喜伍子恒段绍爽梁明辉优生:差生:张佳微和张舒橙两位老师观察的
是“教师的提问次数”和提问后的“候答时长”,需要合作观察,所以选择坐在一起观察,以便观察是能协调互助。杨元喜老师观察的是“提问对象
的位置和成绩”,为方便观察,总览全体学生,故选择坐最后面。其他老师的观察点都是教师的教学,为减少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均选择在教
室最后面就坐,开展观察。(三)观察过程上课前各观察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商量观察量表的制作,学生座位表,于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并与学生交
流。各个观察者各就各位,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上课中,各位观察者根据开发量表分工进行观察记录,对观察者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
质三个维度进行观察,记录课堂观察的数据。上课后对课堂观察的各个数据进行汇总并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形成被观察者的课堂观察结论,为该教
师的教学作参考,为今后教学工作提供改进的依据。课后会议:2010年10月16日胡老师课后反思胡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课后反思。一是朗
读部分的反思在给学生们上这首诗歌的时候,学生第一遍朗读诗歌,就要求学生读出情感来,是不切实际的,初读诗歌,学生能读正确就可以了。第
二次读诗歌,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读得流利一点。在两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通过探究老师提出
的问题,结合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学生才能基本体会诗歌情感,由此组织学生第三次朗读,才有可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其次,在学生每一次的朗
读中,老师都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朗读方法,总是一味地让学生重复读,导致的结果就是,读第一遍和读多遍并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朗读教学的效果
并没有达到。由此可见,教师及时的朗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点名让学生个别读的环节,读的好的同学提出了表扬,但读得一般的同学我没有及时给
他们鼓励,打击了孩子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我以后会多加注意。以读促解,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二是赏析诗句的部分一二句诗的大意结合注释,学
生基本能够解决,但却花了很多时间在这里。三四句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不难理解,但五六句诗学生比较难于理解,却因为时间不够而草草带
过,导致这节课的重难点没有突出,也没有解决好教学内容。对于“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学生没有及时结合注释了解“易水”
的典故,因此不理解为什么说此时援军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从而导致与最后两句诗的衔接没有处理好,造成本节课最终情感升华不到位。教师忽
略了学生的学情,一味只顾自己讲,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整个过程,教师的引导与启发部分太多,真正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
间太少。对于诗歌的赏析,很多细节但是又很重要的内容被忽略了,例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中“黑云”一方面形容敌军兵力众多,另一方面渲染
出一种压抑又紧张的战前气氛。一个“压”字,表现出敌军来势汹汹,兵临城下,似乎快要把城墙摧垮,大战一触即发。三四句通过听觉和视觉描写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战场厮杀图,战斗的号角响彻天地,硝烟弥漫,战士们的鲜血浸入土地到夜晚凝结成了紫色,一眼望去,血流成河,十分惨烈。
正是因为战事惨烈,此时援军临危受命,夜袭敌营,为了达到夜袭目的,他们把军旗半卷,不事张扬,悄悄地靠近易水。“易水”这里的典故,来自
荆轲刺秦时所作《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由此看出援军此行,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来到城下准备击鼓迎战,无奈
这样的深秋寒夜,霜把鼓皮都浸湿了,鼓声低沉扬不起来。暗喻了此次战事的惨烈悲壮。但是将士们依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慷慨激昂,为报君恩,
手握宝剑,誓死效忠!三是对于教学活动的反思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即问即答太多,整堂课留给学生的侯答时间只有5分钟,应该减少
老师的引导。学生活动太少,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口语交流过多导致大量时间被浪费导致练笔部分没有完成。听了赵老师的讲座,得
到的启发是,读诗也好,读文章也好,一定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把整堂课提起来。这个突破口需要从单元提示当中去找。同时,这堂课《雁门太
守行》本身是描写战争场面的一首诗,格调低沉。而由于教师的语言表达没有把握好,出现了一些活泼的语言,对主题的把握出现偏离。这是一个比
较严重的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加注意,作为一名老师,语言表达不能随意,应该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而不是肤浅地只顾活跃课堂。(
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杨元喜: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话的对象”,从“位置”、“成绩”这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观察,观
察结果如下(数据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胡敏老师对话的对象中,位置靠前的有6次,处于中间位置的有2次,位置靠后的有8次,其中对学优
生对话了6次,对中等生对话了7次,与学困生对话了3次。由此可以看出,胡敏老师关注到了不同位置的学生,但是对学困生的关注度还不够。张
舒橙:我观察的是“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候答”,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候答次数”,胡敏老师即问即答65次,大的问题提问了
19次。二是“候答时长”,候答时长总共为5分钟。由此可以看出胡敏老师的零碎问题过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尤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没
有留给学生整块的思考时间。教师的引导过于频繁。胡道恒:我观察的是“教师与学生对话时的理答方式”,从“纠正”“肯定”“忽略”“追问”
几个方面进行了观察。胡敏老师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对学生纠正了1次,肯定了4次,追问了5次。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追问是十分到位的,
也能够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充分肯定。张佳微:我和张舒橙老师合作,我们观察的是“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候答
”,分别是“候答次数”与“候答时长”,我观察到胡敏老师提问的总次数高达60多次,但是总候答时间却不超过5分钟,说明胡敏老师的细碎问
题太多了,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伍子恒: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中的自主学习”,分三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朗读”。二是
“批注”。三是“练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了10次,批注了5次,练笔了2次。整个朗读环节形式多样,朗读很充分,效果
也比较好。批注恰到好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如果练笔能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会更好。段绍爽:这节课,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中
的合作学习”,从3个角度观察了这个问题,分别是“分工”、“讨论”、“齐读”。通过我的观察发现,胡敏老师指导学生合作的环节,并没有分
工与讨论,但有7次齐读。这说明教师指导学生合作的形式单一,但是齐读非常到位。(三)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经过胡敏老师与全体观课老师的交
流,全体老师达成了如下共识。启发诗歌读的情感,特别是男生读的时候是本堂课最大的亮点。问题逐层深入,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的提问多集中在问题一,其它问题显得有些被忽略。建议教师少一些口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过多引导。课堂活动可以多一些形式,让
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课堂更加丰富。五、附件(一)雁门太守行导学案学习目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熟练背诵全诗。在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1)、李贺,字长吉,
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
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3)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
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4、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
绘了哪些画面??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当堂训练?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
英勇不屈。?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4、全诗的主旨
句是:?,?。表达诗人?的感情。课后分析报告报告1:课后反思上课人:胡敏老师第一次参加这种集团观摩活动的公开课,很让我有些忐忑不安
。但这次课堂观察活动,让我在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教学内容等方面收到很多启发。同组老师们的
观察为我的发展提供了多个视角,让我看到了自己平时看不到的问题,树立了发展的信心,明确了发展的方向。【总体感受】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
学目标达成了。实现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展开探究,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能力得到
了一定的培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前对学情估计不足,教学准备不充分,对学生的引导过多。二是教学环节上过
渡不好,最后两联的承上启下没做好,导致最后主旨句的情感升华不到位。三是教学时间的分配也不是很合理,诗的前两联用时过多,导致后期教学
时间紧张,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四是与学生的互动不到位,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教学过程中还是讲的多了,留给学生们自主思考的时间太
少,这个习惯还是要改正,看来我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还不到位。【教学片段反思】教学片段一——朗读诗歌在给学生们上这首诗歌的时候,学生第
一遍朗读诗歌,我就要求学生读出情感来,课下自己经过反思才发现,第一遍朗读,学生只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情感是不太现实的
。初读诗歌,学生能读正确就可以了。第二次读诗歌,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读得流利一点。在两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
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通过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学生才能基本体会诗歌情感,由此组织学生第三次朗读,才有可能达到
有感情地朗读。其次,在学生每一次的朗读中,我都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朗读方法,总是一味地让学生重复读,导致的结果就是,读第一遍和读多遍并
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朗读教学的效果并没有达到。由此可见,教师及时的朗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点名让学生个别读的环节,读的好的同学提出了
表扬,但读得一般的同学我没有及时给他们鼓励,打击了孩子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我以后会多加注意。以读促解,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片段二
——赏析古诗一二句诗的大意结合注释,学生基本能够解决,但我却花了很多时间在这里。三四句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不难理解,但五六句诗
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我却因为时间不够而草草带过,导致这节课的重难点没有突出,也没有解决好教学内容。对于“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
起”一句,学生没有及时结合注释了解“易水”的典故,因此不理解为什么说此时援军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从而导致与最后两句诗的衔接没有处
理好,造成本节课最终情感升华不到位。但这也是我的失误,我忽略了学生的学情,一味只顾自己讲,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整
个过程,教师的引导与启发部分太多,真正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对于诗歌的赏析,很多细节但是又很重要的内容被忽略了,例如:“黑云
压城城欲摧”中“黑云”一方面形容敌军兵力众多,另一方面渲染出一种压抑又紧张的战前气氛。一个“压”字,表现出敌军来势汹汹,兵临城下,
似乎快要把城墙摧垮,大战一触即发。三四句通过听觉和视觉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战场厮杀图,战斗的号角响彻天地,硝烟弥漫,战士们的鲜血
浸入土地到夜晚凝结成了紫色,一眼望去,血流成河,十分惨烈。正是因为战事惨烈,此时援军临危受命,夜袭敌营,为了达到夜袭目的,他们把军
旗半卷,不事张扬,悄悄地靠近易水。“易水”这里的典故,来自荆轲刺秦时所作《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由此看出
援军此行,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来到城下准备击鼓迎战,无奈这样的深秋寒夜,霜把鼓皮都浸湿了,鼓声低沉扬不起来。暗喻了此次战事的惨烈
悲壮。但是将士们依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慷慨激昂,为报君恩,手握宝剑,誓死效忠!教学片段三——师生活动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
即问即答太多,整堂课留给学生的侯答时间只有5分钟,应该减少老师的引导。学生活动太少,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口语交流过多导
致大量时间被浪费导致练笔部分没有完成。听了赵老师的讲座,对我的启发是,读诗也好,读文章也好,一定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把整堂课提起
来。这个突破口需要从单元提示当中去找。同时,我上的这堂课《雁门太守行》本身是描写战争场面的一首诗,格调低沉。而由于我的语言表达没有
把握好,出现了一些活泼的语言,对主题的把握出现偏离。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多加注意,作为一名老师,语言表达
不能随意,应该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而不是肤浅地只顾活跃课堂。赵老师还就如何上好诗歌提出了几点建议:1、要真正懂诗歌;2、要去了解
诗人;3、要有品词析句的基本功;4、要“炼字”;5、要知人论事。这些都是对我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一定会多加学习。报告2:观察教师教
学过程中对话情况观察人:杨元喜、张舒橙、张佳微、胡道恒观察维度:教师教学·对话·提问对象、次数、侯答时间研究问题:一个学习阶段
后,学生的达成情况如何?观察表及观察结果:环节提问对象位置提问对象的成绩提问次数侯答时长前中后优中差一3次3次2次2次0次0次共计
19人(17次有效回答,2次而未答)即问即答65次共计:5分钟二2次0次0次1次4次0次三1次4次2次3次3次3次四合计67467
3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角度1:提问的对象·位置和成绩教学内容:《雁门太守行》教师行为:胡老师上课用了两个大问题,四个小问题,对本节
课的内容进行解析。课上胡老师以问题作为引领,不断引发学生思考,逐层深入,带领学生探究答案。学生学习表现:学生通过对胡老师提出问题的
思考,积极回答,得知了本诗中作者描绘出来的紧张、惨烈的战争画面以及传达出的将士身上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浓浓爱国情怀。教师行为:①对
于中间位置学生不到位;②对于学困生的提问较少。学生个人的提问较少,即问即答太频繁;③讲解过程中,同一内容重复多次;④教师自己讲授的
时间较多,没有给学生留下整块侯答时间。分析及建议:从观察结果的汇总来看,教师在整个课堂的环节中,已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对学生
进行提问。但是在第一、二环节中,对于中间位置和后面位置学生的提问基本为零,中等成绩和后进生的提问也很少。对于课堂的整体关注度不到位
,希望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注意,能够全方位的调关注到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让更多同学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角度2:教师提问的次数教学
内容:《雁门太守行》相关问题教师行为:胡老师上课用了两个大问题,四个小问题,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解析。课上胡老师以问题作为引领,不断
引发学生思考,逐层深入,带领学生探究答案。学生学习表现:学生通过对胡老师提出问题的思考,积极回答,得知了本诗中作者描绘出来的紧张、
惨烈的战争画面以及传达出的将士身上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浓浓爱国情怀。教师行为:①学生个人的提问较少,②即问即答太频繁;讲解过程的
师生问答选段:师:看着多媒体上展示的图片,你假如是当时参战的一名小兵,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场面?生: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师:那你
又听到怎样的一些声音?生:号角声,微弱的鼓声师:很好。那你可以说说鼓声为什么是微弱的?生1:因为夜里下霜了,所以鼓打不响。师:仅仅
只是有下霜的原因吗,再好好想想?生2:没有力气了,因为打战太辛苦了。生3:因为这个歌=时候他们打不过敌人,所以没有信心。……师:那
么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之下,我们的战争最后结果如何?你从哪里看出来?生:失败了。师:你说说那从哪里看出来?生:最后一句。师:那最后
一句中表达出将士什么样的情感?生:……分析及建议:在进行提问的时候,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谨慎,既与我们课本内容紧密结合,又可以激
起我们学生强烈的思考和探知欲望。在此基础之上,应该将一些不必要的小问题删除,留下可以与诗意主题或是重难点契合的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
考,让后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起来进行回答。角度3:教师对于学生思考问题给出的侯答时间观察结果:整堂课留给学生的侯答时间总的为5分钟教
学内容:《雁门太守行》问题的思考时间主要是集中在前文对于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行为:要求学生读诗,分析诗意,根据问题做出思考学生行为
:朗读,结合课本注解理解古诗内容。教师行为:分析及建议:相对于教师在整堂课上的时间安排,此处稍稍显得不是很合理,教师提问次数很多
,但是都是针对于即问即答,给学生个人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多,在所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当中,给学生思考的最长时间没有超过一秒的,不论是大问题
还是小问题,也区分出难易来。这样就会让学生的思维无法较好地发散开来,针对老师给出的问题,也只是浮于皮毛的思考,进而达不到一定的深度
。由此,建议我们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针对问题设置以及事件的安排上,必须要精心的思考,提出值得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把一节课
要搞清楚的点教授给学生。其次,课堂应该充分地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角度4:教师对话
中的理答方式观察表及观察结果:理答方式纠正忽略肯定补充追问次数10405教学内容:《雁门太守行》的内容讲授教师行为:对于学生在问
题的思考回答后做出相应的判断以及回应。学生行为:思考老师给出或是问出的相关问题。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答案,但始终未能讲解清
楚其中的几个点,学生也没有探究出明确的正确结果。正确的结果是教师呈现的,显得课堂的预设目标没有达到分析及建议:学生之所以不能将第一
个要求中学会的知识和诗中有关色彩的词语运用的意义以及好处,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导的思路不明确,或者说,教师在课前对学情估计不足,缺少应
对策略。我认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里,首先自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指导自己本节课要教授什么样的知识,学生是否可以顺利的理解;假如不可
以,那么,又该设计什么样的一个环节来帮助学生能够理解。这样引导学生的思考应该是比较有效的,也比较容易掌握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类需要学生进行思考类的问题,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学生不理解的准
备,以便上课时候可以随机应变,化解对于问题解决不透彻的问题。报告3:观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观察人:伍子恒、段少爽观察维度:
教师·指导·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问题: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否合理?是否多样化?环节自主活动合作活动朗读看文批注练笔齐读
分工讨论次数10次1次5次1次(课后完成)7次0次0次观察角度1:对学生自主活动的指导。观察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安排了学生课上相
应的练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应该是通过活动能够有所收获,教师安排的这个活动也有意义。观察了教师对学生自主活动指导行为是否到位,并
且有效,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观察,①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古诗的自主朗读指导;②教师是否对学生的看文予以指导,包括说诗文的背景、作者
的介绍、十分的意思理解内容等。③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对于关键的要点坐下批注;④是否在课上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笔活动。观察结果:教师对
于学生自主的朗读做的比较充分,也适当的做下一些批注,唯一不足就是看文一环节的欠缺,还有课上练笔的不到位。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1.教
师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上,需要在进一步对于节奏、以及情感变化做指导。其次。我们的老师也可以自己做范读,让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2.课上
的看文环节可以适当地增加,并且出示有效的内容。3.关于练笔的环节,可以稍加次数,也不一定放在课后完成。比如在本诗中的“角声满天秋
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就是很好的练笔切入点。课上的练笔,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展示,也让教师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观察角度2:对学生阅读文字资料的指导。观察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齐读,我观察了教师对学生阅读活动的
指导,从以下两个方面观察:①阅读前,教师是否指导学生大声的读,体会诗歌的情感。②文意理解之后,,教师是否了解学生对于情感的体会是否到位,读的时候感情是否发生了变化。观察结果:师:同学们此时再读我们的古诗,你觉得自己读的过程中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生:有,可以慢慢的感受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以及将士视死如归的决心。师:很好!那么,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情,渗入到我们的古诗中,用你自己的感受,和我们的将士们站在一起,。大声的读出我们当时守护家国的情怀,以及以身报国的决心。生(集体齐读古诗)师:通过你们的读,我已经感受到了你们心里的一腔热血。希望你们可以如同我们的将士一般,努力学习,用你的成绩来报效我们的祖国,这也是你们爱国的表现。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1.胡老师对于学生的齐读知道是很到位的,特别是课上一位男同学的范读起到了很大的效果,胡老师借助这位男生的情感,让我们的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到了深深的、浓烈的爱国情怀。2.屠老师在其他几个合作的知道环节上,是缺失的,这是本堂课上很大的遗憾,让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显得有些单一了,对否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里的活动,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我们的课堂当中来。3.古诗的齐读很多,可以把齐读的次数适当减少,改成那女分工或者是组与组之间的比拼,学生会更容易参与。4.对于课中一些稍难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以便思维的发散和启发,进而得到更加充分地答案。也让不知道如何思考的学生能够收到周围同学的启发,将自己的思维调动起来。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朗读、阅读、分工、讨论等,那么在备课时教师除了考虑学生活动如何开展外,还应思考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真正起到实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既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深化了知识的理解,又发展了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