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祸福之间,皆有缘由

 和而随 2021-05-02

一、

《尚书.太甲》篇章之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上天降临在人生中的灾难还可以逃避,即便不能逃避也情有可原,因为那来自于外界不可控的因素,就好像对于人生来说,有许多问题和灾难都是主观因素不可控制,对于这些因素我们无能为力。

但在这些因素之外,如果因为自身的德行问题而招致的祸害,则难以避免,甚至可以说咎由自取。

这个世间的祸福皆有根源,除了命运不可控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都来自于自身的德性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个祸患形成之前,就已经有错误的根源存在了。

《孟子》之中有一句话: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你不尊重自己的时候,别人才会不尊重你;一个家庭必定是自己先破坏的时候,然后别人才敢毁坏他;一个国家也是内部先自我攻伐的时候,然后别的国家才开始攻伐他。

人生的祸福,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德行和举止出现了问题;一个家庭的祸患通常是因为家庭不和而出现的结果;而一个国家的祸患,必然是因为一个国家出现不仁之人,才导致出现这样一个错误的结果。

就好像一颗植物一样,首先一定是因为有蛀虫存在,其次才有植物枯萎坍塌的结局。

祸福之间,皆有缘由。

在《国语》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单襄公有一次受周定王的委托到宋国去,路上要经过陈国。

单襄公在经过陈国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陈国的道路上杂草丛生,河流没有桥梁,谷场没有修理,粮食甚至都堆到野外,道路也没有修缮,也没有检查,厨师也没有供应饭菜,宾馆客栈甚至都关门大吉。

因为他们此时都在忙着做一件事情,就是为一个姓夏的官僚修建房屋建筑。

单襄公回来之后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周定王,并且做了一番分析和断言,说:陈国以后要灭亡了。

而这句话一语成谶,周定王八年的时候,陈灵公被自己的手下夏征舒所杀,后来楚庄王攻入陈国之后,陈国便被楚国灭亡。

这个就是历史上“单子知陈必亡”的故事,正所谓说“圣人见其所生,则知其所归矣”,所谓圣人就是通达智慧之人,他们看到事情发生的地方,就知道最后事情的归向了。

二、

《素书》有一句话说:“福在积善,祸在积恶”,意思就是:幸福是在于积累善德,灾难是在于多行不义。

任何一件事情的形成都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而在这众多因素之中,主观力量会占据主要因素。

当主观意识往好的方向发展时,事情不一定完全好,因为还有其它因素在共同作用。但是当主观意义是往坏的方向去发展时,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往好的方向变化。

所以有一句古话说:尽人事,知天命,就是在主观因素上尽可能地去使事物变得更好,最后的结果是好是坏,则交由上天去决定。

但是对于一个常行善事,常事善德的人来说,能够从自身将德行以及举止调整到恰如其分的状态,那么他的人生也没有理由不变得更好。

《易经》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我们可以把这个“物”理解为一种状态,一种结果,一般厚德之人处事稳重,多结善缘,所以他们才可以塑造以及承载相应的福报状态。

汉景帝时期有一人叫袁盎,他是吴国的宰相,在吴国任职的时候,手下有一个随从跟一个侍女私通,他知道之后当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而后来随从发现自己的事情已经被袁盎知道之后,就担心害怕,于是趁一天晚上连夜逃跑。

袁盎知道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让人把这个随从追回来,并把侍女送给他,有人说闲话的时候,袁盎就说:人之常情,不必再提,而这件事情让这个随从非常感动。

后来,袁盎被召进朝廷为官的时候,作为使者被派往吴国。而出使吴国时,吴王想把袁盎留下来做将军,袁盎不答应,于是吴王就想秘密处死袁盎。

半夜,突然有一个监守袁盎的校尉司马,把袁盎从床上拉起来,又帮助他逃了出去。

袁盎问他是谁,他说:“我过去是您的随从,承蒙你不记我的过错,并赐给我侍女”,说完,就领着袁盎到了安全的地方,这样才得以回到朝廷。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这句话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无数的历史事件仍然验证了这一句话的有效性。

因为这个世间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至理,那就是因果不虚,只有好的行为才可能塑造好的结果,即便我们改变不了其他无关的因素,但至少能以自己的主观力量,尽最大的可能使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