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冷爱 关键词:原谅他出轨,却逃避我 问:从校服到婚纱已经18年,我37岁,他36岁,结婚13年,一儿11岁一女13岁。 目前他上班年收入25万,家中独子;我创业年收入30万,孤儿。 疫情期间的一条信息,揭露了他的婚外情。 他不承认有婚外情,只是红颜知己,记录已删,女方和我保证不联系会避嫌。 我选择相信,但直觉告诉我有问题,跟踪证实他确实有婚外情。 在婚姻修复的一年里,高压环境下从原来的手机聊天变成公园见面。 连续三个月在同一个公司上班,每天早上花15分钟赶去公园停车场会面20分钟再回单位。 他当场抓到,还不承认出轨,就是单纯见面。 双方家庭都知道,我老公自杀过一次,被我救回并原谅。 老公除了无性、不和我交流之外,都配合的很好。 我能感觉到他在努力回归,但也能感觉到他在逃避。 最近承认精神出轨,但否认肉体出轨,说自己坚持底线没有做对不起我的事情。 我在离不离婚中消耗自己,想请问冷爱给我分析一下,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走出来? 1.我有性需求,不想婚外找补,他以身体虚为借口拒绝性生活,不离婚的情况下只能忍受,还是自己婚外找补? 2.老公和女同事还在同一单位,他们真的会断了吗?会有成年男女坚持三个月每天见面却从不发生性关系吗? 3.为什么在事发前,我们还有爱有性,事情败露后就无爱无性了?是真的一点感情都没有了,还是因为应激反应选择逃避? 4.我要求财务透明,保持正常亲密关系,他说我在索取,但我提一次离婚,他就会改变一点,还有婚姻价值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答:在这样的猫和老鼠游戏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戏剧性,有些描述其实挺有趣的。 从疫情间的一条短信揭露对方的婚外情,到当场抓捕每天15分钟在公园停车场会面,再到聊天记录当中发送的定位轨迹图。 这个故事非常精彩,真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大型抓捕现场。 我选取这个故事,是想从三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在这样的关系里,一个在追、一个在逃的动力是什么? 这个男生似乎很清楚地知道婚姻关系的功能性,比如照顾孩子、照顾其他人。 在这段关系里,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但女主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这段关系能给她提供什么已经不知道了。 在这样的关系里,已经非常明确的就是,女主提出的这几个需求都满足不了。 比如,为什么在事发之前有爱有性,事发败露之后就无爱无性了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事发之前彼此是平等的关系,但在事发之后是警察跟小偷的关系。 被追捕的一方,对于抓捕的一方怎么可能还会产生性需求呢? 性本来是一种平等关系,但对于有些男人来说,还是希望有征服感的。 但是,现在是你比他高的关系、是你征服他的关系。 这样的关系下,他对你就很难产生性的期待和期许。 希望我这样的回应,足够直接地让你知道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聊天记录跟事实描述,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在故事的表达中,似乎是女主想要挽回这段关系,甚至已经伟大到要去拯救一个自杀的人。 但在聊天记录中,我们看到是男生在挽回关系。 女主一直在提出要离开,男生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说“要不然我去外地一段时间”。 这种的矛盾性,让我们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真相: 女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 表达和她的想象,是有关系的。 在这种表达、想象中,女主认为自己在关系中处在弱势地位,于是想要维系,甚至已经做了很多大量的妥协。 但在表达之外,结合聊天记录,是男主在试图维持关系、挽回关系。 这两种矛盾性,透露了女主在家中其实是比较强势的一方。 虽然她内心有柔软、有想要修复和挽回的一面,但她所表达出来的外壳非常强势、非常强硬。 这种矛盾性和冲突性,可能就是双方关系破裂的核心原因。 想要在关系中得到好的结果,未来需要做出改造:内外一致。 即内心怎么想、表达上就要怎么做。 要不然刀子嘴豆腐心,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第三,对于在离不离婚中消耗自己的人,我想给出一些建议。 任何一段关系,其实都承载着一些功能。 比如这段关系里,对方的需求功能就是照顾好孩子、照顾好父母,当然还包括性、金钱等等。 但是,这些只是关系的工具性。 我诚挚地邀请我们的读者,对人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系除了承载性、金钱基本功能以外,应该在精神层面提供支撑和交流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关系里的女主的精神层面契机,其实恰恰就出现在出轨事件之后。 一个好的谈话,有可能是很艰难的一个谈话。 但是,应该跟对方仔细沟通,而不是硬性地压迫、抓捕。 有时候,即使问题已经发生,也可以用和平方式做沟通:
我们所有人团结起来骂男生渣男、不负责任,其实是很容易的。 但是,这种抡起大棒炸一顿的方式,并不能够解决问题。 同时,也会使我们远离真相、远离答案、远离对关系无穷无尽的探索。 所以,我想诚挚地邀请所有的读者跟我们一起探寻关系中的真相和意义。 但这需要我们必须用和平、无压力的谈话方式寻求对方、了解对方:
我想这是我们人类高于其他哺乳动物以外的意义,也是关系作为人性光辉载体最重要的意义。 对于离不离婚,我想给出最重要的建议和判断标准: 要想终止一段关系,其实在于个人在这段关系当中,还能不能够承载双方精神性的需要。 努力修复的关系,也在于双方有没有能够搞清楚这一点。 关键词:出轨后,我找上了那个女人 问:我与我前夫于2017年8月份离婚,但是2017年年底又生活在一起至今。 当初离婚的原因,是因为他多年对家庭没有担当、没有扛起责任。 但离婚后没多久他工作了,我看着他有一些改变同时也耐不住他的纠缠,所以我们复合了。 但还差领证,因为我还想继续观察他是否可以彻底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2020年7月,我派往外地工作,他9月则去了其他外地工作。 就是这段时间,他在外地找了一个女人,并且一直瞒着我。 直到今年2月过年,我在家里无意间看到他们的微信聊天记录,我崩溃了。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吵了一架,他骗我没有什么,只是一个在KTV工作的小姐。 我不相信,大年初一我们晚上又吵了一架,他和我坦白了他爱上了她,但是愿意放弃她回归家庭。 然后,他对我一顿指责,说是我逼他这么做的。 2月14日,我们在电影院过情人节,可他却在陪我的时候发信息给她,并发了一个520的红包。 我和他在一起20多年,不管什么节日,包括孩子过生日他都没有发过一个红包。 就这样,我们反反复复的争吵,决定放弃他。 初八,我们各自回到了工作岗位,但是他又关心我,经常给我电话发信息,和我回忆过去的感情,放不下我。 元宵节那天晚上,我们又吵了一架,因为他又喊我老婆又说爱她,我很恼火。 3月8日,他打电话祝我节日快乐,我恼火了就发信息给了那个女人。 没想到当天晚上,那个女人将他拉黑了,他又打电话给我说还是我好、想和我好好过、重新开始。 3月15日,我又发现他骗我,他们又继续在联系,我调查了他们的开房记录和他给她钱的记录。 请问一下冷爱,我该怎么办?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答:我选取这个故事的最重要原因是「鲜活」,这个故事带来的聊天记录实在太有趣了。 我很少看到这样非常直接的、来自于案例中双方当事人的文字对话。 可能有些同学会看不明白,我在这里稍微解读一下: 这则聊天记录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对话,显然是女主发短信给另外一位女人的。 对方看起来虽然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一句脏话都没有,反而有理有节地做了回应。 我想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气炸,但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是,对方列举了很多有趣点。比如: “是这个男的主动找的我。” “我没有那么廉价。” “男人都是得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 对于这样一个鲜活的对话,以及故事的描述,我觉得可以分享的点特别多。 今天在这里,我就讲其中三个最重要的方面。 第一,高下立分。 我们且不说对方的职业好不好,提问女主职业又如何,我们只从情商维度来讲高下立分。 对方的回信里讲过很多话,但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数落自己男人不是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对方有非常强大的情商和自信,因为这句话潜藏的表达是:“只要我愿意,你就是个渣渣,懂吗?” 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挑衅,但摆明了对方看不上,或者在告诉你:“我要是看上这个男的,你是不可能跟我打得过的。” 在什么样的自信下,一个女人才会发出这样的话? 很简单,就是在情商上可以完美击败一个人的时候。 这样的女人,其实很懂男人。 在这方面上,第一个维度要学的就是对方强大的心态、对男人和两性关系的掌握,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和了解。 最重要的是,对方至少懂得不数落自己的男人。 这一切,都可以从聊天记录里面看出来。 换句话说,这样的女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跟另外一个女人说自己的男人任何不是。 当然,咱们任何看到这个问题的人,都可以从道德角度上批判这个女人。 可是我觉得不管怎么批判对方,这些聊天记录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至少证明: 情商高,是人这辈子在关系当中一定要掌握的特质。 第二,讨论任何关系的时候,要以法律为准绳。 从聊天记录看出,女主没有搞清楚他们其实没有复婚。 复合到现在,女主还在考察男方的责任。 也就说明,另外一个女人其实没有掺和到一段婚姻当中。 女主诉求说要对方承担起责任,就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困难的。 在整个故事描述当中,男人的一言一行,无一不证明他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男人其实是被另外一个女人玩得团团转的玩物而已。 更夸张一点说,这个男人其实真的没什么出息。 然而,女主还非得要这样一个男人承担起责任、作出改变、希望夫成龙。 对于多年对家庭没有担当的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人生要想过得好,重点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 第三,所有的改变和决定,其实来自于个人知道事实真相的瞬间。 故事女主之所以一直在问“怎么办”,是因为她还没有发现真相。 真相不是跟另外一个女人聊一聊天就有用的,因为女主并不具备解读聊天记录的能力。 我猜测她看到聊天记录除了欺诈外,根本得不到真正的答案。 所以,真相是要学习男人和女人这两个完全的不同种类的相处规律。 看清楚男人的心理:
这一系列问题导向的答案,很重要。 “怎么办”的根本,不是怎么改变自己的对象,也不是对另外一个女人采取知难而退的措施。 而是个人要知道“为什么”,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