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治一乱岂非定数?

 野狐中医 2021-05-02

中国人很早就认为朝代的更迭是一种定数。

孟子就说过:“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在孟老夫子看来,人类社会的产生已经很久了,但其发展规律无非就是“一治一乱”。

到了阴阳学家邹衍那里,借用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更是将这种观念发展成一套炫目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五德始终说”。

邹衍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次序循环的。因此,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 

《吕氏春秋·应同》里面讲得更形象:“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这种学说后来被秦始皇借了去,为其称帝及统治服务。因为周为火德,秦始皇为了表明秦取代周的合理性,就将秦定为水德,服色崇尚黑色,重用法家,严刑峻法,都是为了对应水德之性。为了增加说服力,更是编造出了“秦文公出猎获黑龙“的离奇故事。

 在古人看来,大至一个王朝,小至一个个体生命,都有所谓的“天命”或“气数”。这种来自于上天的规定性,既难以知晓,又无可逃避。罗贯中曾在《三国演义》的结尾,用一首七言诗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规律的感慨和无奈。“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天数茫茫不可逃”,可历史上总有一些聪明人能够参透其中的奥妙,掌握其中的“天机”。远至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吹律而改变气候的邹衍,再到兴汉四百年的张良,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的诸葛亮,乃至唐代的李虚风、袁天罡,宋代的陈抟、邵雍,明代的刘伯温、姚广孝,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洞彻天机者”。

老子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求道的过程,是一个勤而行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修正的过程。

道,不是呼风唤雨的口诀,也不是召唤神龙的法宝, 不是状若天书的符箓,更不是佛前袅袅升起的青烟。道在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之中,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中,在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之中,在姚广孝设计的北京城之中,在老子的道德五千言之中,也在毛主席的毛选五卷之中。

勤于实践,不空谈,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从古至今得道之士的共同特点。

比如善言“天数”的邹衍,可不单是一个只会推算五行生克的阴阳先生,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气象家和地理学家。《艺文类聚·水部下·谷》载:“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毂。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觳生,今名黍谷。”吹律而温气至,通过音乐而改变一个区域的气候,太过离奇,恐怕是后人对邹子的崇拜和神话。不过音律和古代度量衡标准的制定有着莫大的关系,吹律而改变气候,其实质可能在于邹子通过对具体地理环境的考察和测量,制定了相应的改变局部小气候的方法和策略,并组织实施。

十二律吕与十二月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得道者”,对这个宇宙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但是他们描述的语言又和我们迥乎不同。我们往往只注重了光怪陆离的表象,却忽视了其中深含的合理内核。

宋代的大易学家邵雍被当世人誉为“遇事能前知”,他写的《皇极经世书》更被视为能够预言王朝兴衰的天书。在《邵氏闻见录》里曾经记载过邵雍这样一个故事:治平间,与客散步天津桥上,闻杜鹃声,惨然不乐。客问其故,则曰:“洛阳旧无杜鹃,今始至,有所主。”客曰:“何也?”康节先公曰:“不二年,上用南士为相,多引南人,专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客曰:“闻杜鹃何以知此?”康节先公曰:“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禽鸟飞类,得气之先者也。”

这无疑又是一个类似于邹子吹律而温气至的神奇故事。邵雍听到杜鹃的叫声就预测出天下将乱,可谓是匪夷所思。当然,书中所说的致乱的原因在于任用南士为相,其所谓的南士就是指王安石。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官贵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最终失败。由于士大夫阶层掌握着话语权,所以文中的故事未必不是痛恨王安石的人假借邵雍的名头编造出来的,不足为凭。但是,文中所说的“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中国近代有一个叫竺可桢的大学者,他用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搜集与气候有关的记载,以此为依据,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从温暖和寒冷的交替周期中,我们发现了某些规律——温暖期汉人一般会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而寒冷期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

这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呢?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绵不绝,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中国独特的地理形势:东、南两面是海洋,基本是古人探索世界的边界;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也是冷兵器时代的天然屏障。所以,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基本不担心东南方向的威胁,而自始至终承受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比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等。

北方的游牧民族,完全依靠草原来养活。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变差,由于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就会向中原的汉族政权发动进攻,以图获取食物。而中原地区的气候变冷,也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减产,导致综合国力的下降,从而使中原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之中。

长城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对峙线

细看看曲线图,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剧烈动荡或者异族政权时代几乎都与曲线图上的低温区间相对应:东周、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清。而中原政权稳定国势昌盛的时代则与曲线图上的高温区间相对应:西周、春秋、西汉、唐、宋、明、我朝(尚待观察)。

前文所谓的“地气自北而南”,其实就是气候变冷,属于寒冷期;“地气自南而北”,就是气候变暖,属于温暖期。不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邵雍说的是“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似乎和我们总结的气候变化对一治一乱的影响恰恰相反,个中原因恐怕还在于故事的编造者对王安石变法的痛恨和攻击。

客观而言,王安石的变法“富国强兵”,使大宋王朝出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而天津桥上的杜鹃啼叫也恰恰印证了王安石那个时代气候逐渐转暖的历史事实,也与图中的曲线图相互印证。

下面,我们从奠定大一统的秦汉开始,仔细梳理一下王朝兴亡与“地气”的关系。

秦朝建立仅1 5年就被推翻,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从那时起一直到公元25年西汉结束,200多年里,中国总的来说是和平发展的,而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中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现在的山东是种不了桑麻的,要到湖北、江苏才能种;陕西渭河平原更不能种竹子,往南的湖北、四川才有。在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时代),黄河决口,人们砍伐了河南淇园的竹子编成容器以盛石子来堵塞黄河的决口。可见那时河南淇口一带的竹子是很繁茂的,现在早看不到了。这些都说明当时气候比现在要温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汉武帝北击匈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霍去病横扫匈奴王庭封狼居胥饮马瀚海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南北朝气候日趋寒冷。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丕到淮河广陵(现在的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淮河突然冻结,演习不得不中止。可见,那时候的气候比现在还要寒冷。这种寒冷的气候不仅一直持续下去,还逐渐加剧了。到公元366年东晋时期,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3年全部冰冻,冰上可以往来车马和行进三四千人的军队。

南北朝(420~589)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在长江以北建立了政权,原先生活在长江以北的汉族大户人家逃到了江南。他们以前在北方生活时,常在冬天利用巨大的冰块建立冰房,以储存食物。到了江南,他们照样能建立起庞大的冰房,而现在的江南是找不到大块的自然冰的。这说明当时的长江以南比现在要冷得多。东晋到南北朝是这个周期最冷的时期,同时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最活跃、南侵最远的时期。

从公元589年隋朝结束南北纷争、统一中国开始。与第一周期的秦朝一样,隋朝也曾大兴土木,并很快灭亡,被更为强大的唐朝代替。从这时起到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十国之前,中国经历了空前的繁荣,影响十分深远,以致于现在的海外华人还自称“唐人”。这个时期的气候也是近2000年来最暖和的。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国都长安无雪,无冰,其南郊梅花盛开。

宋朝曾经有一个短暂的气温高峰期,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远超过盛唐。何到了12世纪初期,气温急剧变冷,大宋的繁荣局面戛然而止,金人由东北侵入华北代替了辽人,占据淮河—秦岭以北,宋人被迫南迁。这时,面积广阔的太湖不仅全部结冰,且冰的坚实足可以通车。寒冷的天气把太湖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橘全部冻死。

气候的寒冷,使得蒙古铁蹄踏遍了整个欧亚大陆。借助元末的气候回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将蒙古人赶回了漠北。而16、17世纪异常寒冷的气候,使得女真族从黑龙江的北岸逐渐迁徙到了辽东东北的明朝边界地区,并借助中原地区因为气候影响而造成的连年动乱和李自成神助攻而一举入主中原。

明末清初,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淮河、汉江时常结冰,今广东、广西也下雪;北京周围的运河平均每年要封冻105天,而现在平均只封冻56天。这个时期正处于太阳活动最弱期,太阳上几乎没有黑子出现,全世界气候都寒冷异常,有人把它叫做“17世纪小冰期”。这是5000年来我国最冷的时候。女真人入主中原,看似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借助极寒的天气,他们完成了。

就像青铜的出现结束了石器时代一样,可以想见,最先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部族必然对其他部族形成碾压式的优势,从而取得统治地位。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以农耕文明立足于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政治、文化和经济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以,在正常的条件下,四夷很难对中原地区的政权发动挑战。而中国独特的地理形势,又使北方的游牧民族成了唯一的潜在对手。北而南的外族入侵,总是借助于气候的变化这一难以为人力所抗拒的自然因素,达到落后取代先进,野蛮征服文明的结果。

和蒙古人一样,清中后期的气温逐渐上升似乎也造成了女真后人的不适应,兴起于南方的天平天国运动撼动了清朝的统治基础,而同样自南而北的辛亥革命则直接终结了满清王朝。

风水的格局+气候的变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五千年文明史和一治一乱的王朝变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借助现代化的大地测绘技术,我们根本无从知晓这个地球的龙脉所在,不借助五千年文明史所积累下的点滴气象和物候资料,我们也无法认识到气候变化和王朝更迭的同步规律。

一治一乱,岂非定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