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一聊中医骨科的前世今生(四)

 野狐中医 2021-05-02

通过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的外科水平在大多数时间始终是领跑世界的。这是因为,中医外科不仅有完善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且手术水平不低,至少有止血、有麻醉、有缝合、有药物抗感染,比起同时代西方医学典型的三无:无止血、无麻醉、无药物抗感染,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中国古代的很多学科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领先世界的,但是到了欧洲出现文艺复兴之后,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这种长期领跑,到了临近终点的几百米,突然被后来者超越的现象,令很多学者迷惑不解,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还专门为此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种问题,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答案,经济学家有经济学家的回答,不一而足;当然如果单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阿伟哥也有自己的解答,这涉及到中医的思维方法的问题,就不在这里深入探讨了。总之,近代的科学和工业革命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发生,其中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西方医学的异军突起。

西方医学的异军突起,也就是这一二百年的事情,如果从文艺复兴算起,也不过才三四百年。

大致从南北朝到明朝时期,欧洲一直处于频繁的战乱和瘟疫中,加上宗教对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这段时期被称为“黑暗中世纪”。

基督教的兴起,把欧洲的医学水平拉回到原始的巫医时代,信徒们觉得用护身符、圣水、再不济用赞美诗祈祷词就可以驱除病魔。病人到了某个修道院开办的大医院——按现在的标准应该算三甲医院,修女们会特别热情地招待你,不仅吃好喝好睡好,还带你参观教堂、观摩圣物、做祷告仪式,待遇好的还会给你涂点圣油…就是不给你看病!为什么?不好意思,你生病是因为你有罪,只有诚心忏悔,请求上帝宽恕,才能好。按现在的话说,这类医院的治疗风格相当佛系。

医院不给治,该怎么办?一部分人会去找私人诊所。和现代的“白衣天使”相反,诊所医生清一色的黑——黑帽子、黑衣服、黑斗篷,再加上长长的鸟嘴——这是欧洲黑死病爆发时医生的统一装束,相当瘆人。这个鸟嘴里塞着棉花、薄荷叶、樟脑,相当于简易防毒面具。

“鸟人”——中世纪西方医生的恐怖装束

这还吓不到你?接着这位医生就要掏刀子了……

中世纪欧洲医生的治疗手段,就是放血,催吐,和灌肠,这几招是医生的必修课程。

中医似乎也有放血的治疗方法,但是毕竟还有中医理论作为指导,讲究一个辩证论治,而欧洲的同行则不然,一切疾病似乎都可以放血解决:感冒了?放血!拉肚子了?放血!头疼睡不着?放血!咳嗽发烧?放血!不愿意放血,好,那就给你灌上一肚子催吐剂,让你吐一个七荤八素,或者给你来一个菊花残,让你拉肚子拉得怀疑人生。

华盛顿、查理二世、莫扎特、拜伦……死于放血、催吐和灌肠治疗的历史名人(名单太长,不一一列出),至于那些无名之鬼,更是数不胜数了。

而外科更是惨不忍睹,掌握医学知识的僧侣不愿意从事这种被认为低贱的工作,所以外科的一些操作,都是交给理发师来打理的。

西方理发店的标志,其实与外科有关,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纱布。

因此,中世纪的西方外科手术是典型的三无手术——无麻醉、无止血、无药物抗感染。麻醉剂在当时并没有出现,只能使用一些药物的汁水让病人中毒昏迷,但是这一方法的麻醉效果极其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手术到一半病人醒来,或者是手术结束了,病人却没法醒来;止血的手段更是恐怖,或者用烙铁烫,或者用沸油浇;而抗感染药物更是门都没有,祈祷和忏悔经常是帮助病人度过生死关口的唯一手段。

病人全是靠忍,医生基本靠狠

因此,就横向比较而言,中国外科曾经远超西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毕竟中医外科有麻醉,有止血,还有药物的应用。当然,这种水平高,是相对同时代的西方医学而言的,受制于科技发展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外科手术水平再高,也不可能高于现代医学。而且宋元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中医外科的发展陷入到停滞,甚至倒退当中。而这个时候,正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出现了近代科学的革命,而现代外科手术所依赖的四大基础条件都逐一得到了解决:

第一是人体解剖知识,比利时人萨维里1543年发表《人体构造》一书,奠定了近代医学的基础。

第二是控制出血的方法,法国人帕雷1552年发明了结扎止血和鸦喙钳(现代止血钳的原型)钳夹止血,结束了烙铁烫和沸油浇的历史。

第三是麻醉,美国人莫尔顿1846年首先使用乙醚麻醉为一个病人成功实行了手术,开创了无痛手术的历史。

第四是控制感染,英国人李斯特1865年施行了第一例抗菌手术,提出了外科手术消毒的技术和理论。

随着解剖、止血、麻醉和消毒的难题被一一攻克,西方的外科水平异军突起,至少在手术方面,实现了对中医的反超。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医学也大举进入中国。外科手术、化学药物、牛痘、金鸡纳霜、新奇的医学理论和解剖知识等这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强烈冲击着国人的感官。所以,当时曾有医家感叹:“西人东渐,余波撼荡,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以来未有之奇变也”。

政府和民众对其始则畏疑,继而尝试,最终产生信赖乃至崇拜。自身的缺陷加之国民从上到下整体的文化自卑,中医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和歧视,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到了民国时期,政府曾经一度要全面取缔中医。

就像国歌里面唱的一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医也处于频临灭亡的阶段。中医骨外科更被视为走江湖、卖膏药之类的下九流,只能混迹于民间,在习武练功、按摩推拿、捏脚敲背者之中勉强苟延残喘。

这是民国到新中国解放,几位著名的骨伤名家:

魏指新(1896~1984)“魏氏伤科”祖传21代。

王子平(1889~1979)伤科专家、武术家。

刘涛山(1904~1980)伤科专家、武术家。

何竹林(1882~1972)伤科专家、武术家。

郑怀贤(1897~1981)伤科专家、武术家。

杜自明(1878~1961)伤科专家、武术家。

林如高(1888~1986)伤科专家、武术家。

石筱山(1904~1964)骨伤科专家。

梁铁民(1915~1978)骨伤科专家。

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是习武练功者,这恐怕和骨伤科对正骨推拿特殊的体力和腕力要求有关,但也是折射出中医骨科蜕变到单纯依靠手法和药物,从而彻底与外科手术绝缘的一种悲哀。

毛主席不仅是人民的大救星。也是中医的大救星。

新中国成立后,正是由于毛主席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中医才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缓过来。中医有了和西医一样的地位,中医的从业者从分散的个体开业形式向集中的医院形式过渡。全国各地有条件的省、市、县均相继成立了中医院,并且多设有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立了专门的骨伤科医院和骨伤科研究机构,各地著名老中医的正骨经验普遍得到整理与继承。可以说,中医骨科迎来了新生的机会。

中医虽然获得了新生,但是仍然面临一个发展和提高的问题。抱残守缺,不能够吐故纳新,依然会被时代所抛弃。在这个时候,还是毛主席,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号召。正是响应这个号召,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虚心学习著名中医苏绍三正骨经验,总结出新的正骨八法,即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挤捏分骨、折顶回旋、推拿按摩。

方先之和尚天峪都是正儿八经的西医,拥有西医外科的技术,但是他们没有门户之见,虚心地向老中医学习,真正做到了中西医结合,取中西医骨科两者之长,以传统中医骨折治疗思想为基础,以现代医学外科技术为辅助,融合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的精华,提出了一系列骨折治疗和骨折愈合的新观点,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理论和方法。他们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四项原则成为了新时代中医治疗骨折的指导思想。

拿尺桡骨双骨折为例。过去西医认为这两个骨的双骨折很难达到良好复位,而采用一般中医传统复位方法也难以避免移位。方先之观察联系尺桡骨的骨间膜的作用,发现前臂在中立(既不旋前也不旋后)位置时骨间隙最宽,两骨骨干中段距离最远,骨间膜上下一致紧张,尺桡骨的骨间嵴彼此对峙。从这个现象他得到启示:骨折后若骨间膜完整并保持紧张,尺桡骨骨干最为稳定。对前臂桡尺骨双骨折进行治疗时,先在前臂中立位对抗牵引下进行分骨等手法整复,然后将两个分骨加压垫分别置于前臂背侧两骨之间,外加前臂掌侧、背侧及桡侧、尺侧四块小夹板就可使骨间膜保持紧张,控制旋转移位。

方先之等还根据太极拳中的小云手、大云手动作设计一套前臂骨折后的练功方法,使前臂骨折病人既能避免前臂旋转,保持骨折断端稳定,又能保持肩、肘关节活动。经过这种整复和练功,使本来复杂的骨折处理变得简单,成功率达90%。

这张邮票反映的就是前臂双骨折小夹板固定和固定之后练功的景象。

小夹板和分骨加压垫是纯正的中医骨科的东西,而对尺桡骨相互关系和骨间膜的作用的分析,又建立在纯正的西医解剖学基础之上,这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在他们的带领和影响下,传统的中医骨伤科经验得到进一步发掘、整理与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治疗骨折、骨病与软组织损伤的新疗法。在治疗开放性感染骨折、脊椎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陈旧性骨折脱位、慢性骨髓炎、慢性关节炎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伟人的倡导,中医重新获得了新生,而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由于方先之、尚天峪等前辈的不懈努力,中医骨科成为了中西医结合最成功的一个范例。

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既坚持了传统中医的思想精华和治疗经验,又结合了现代医学先进的外科技术,并使两者完美融合,这才是中医骨科能够获得新生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