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头连载】第一山 || 魁星亭与魁星碑

 zjshzq 2021-05-03

无法磨灭的记忆  难以忘怀的乡愁

Image


六、第一山上思古今

魁星亭与魁星碑

在盱眙第一山上有一座“魁星亭”,位于高台之上,为六角形,飞檐翘角,欲飞欲翔,意欲飞黄腾达、仕途无量。亭内供奉的石碑上,刻着一幅似字非字、似画非画、异形异态、抽象逼真的图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魁星碑。

魁星,又称奎星。究其源,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略见自“奎”而“魁”的缘由。《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东汉宋均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后来,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七日为魁星诞。

魁星亭内有一“魁星碑”,碑中刻一“魁”字,取星宿“奎木狼”头为鬼形神像,“斗”字取“北斗”七星组合,即一脚着地,一手捧斗,乃“鬼兴足而舞其斗”之意,此碑刻似字非字、似画非画,非字非画、异形异态,与“第一山”碑同为第一山镇山之宝。考,“魁星”有星16颗组成,“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魁星演化为天上文曲星,即主宰天下文运的神,民间文官之首。

Image

(第一山的魁星亭与魁星碑)

盱眙原有“魁星亭”一座,位于文庙前的“泮池”之前淮堤之上,有“魁星引路,入泮为学,功成名就”之意。后“泮池”废为“船塘”,曾有人动议将魁星亭迁址他处,但未寻得合适之地,故魁星亭一直立于淮岸。当时的魁星亭中并无石刻魁星碑,只是供奉魁星牌位。直到清乾隆年间,郭起元重修“敬一书院”时,建有院落、大厅、讲堂、楼阁、门亭等。道光间,杨殿邦、汪云任等倡捐修葺,将所废的“文昌阁”改建成亭,以将“魁星亭”从山下迁至山上而名之,一作“敬一书院”之置,亦为“盱眙文庙”之置。开始,亭内并无此碑。后汪云任在岭南任职时,过雷州时曾见此石碑,识得《魁星赞》中有“舞蹈敬一之亭”之言,因在家乡捐建“敬一书院”,意境吻合,便有摹刻带回赠予之意。时其族弟汪云佺亦同在南方为官,便临摹由其带回。此说在汪云佺的《魁星碑记》有记,记云:

魁碑者,粤东琼州府文昌县所立石也,不知镌自何年,继迁于雷州府学。嘉庆戊寅,余随伯兄之官岭南,友人见赠斯图,携归装供书斋。今值吾邑重修书院,魁星亭旧像待塑,恍然感斯图赞语有“敬一”二字,适符书院旧名,其二百数十年前为之兆舆,爰告同仁,遂摹石敬立于亭,并镌雷州府文昌县两印,冀文运昌明,迅如雷奋,伫见盱山多士,高掇巍科,振声云路,斯其先机云尔。道光甲辰秋仲,邑人汪云谨识。

可见,此碑石摹碑之时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而汪云佺记中说的“不知镌自何年”,其实在魁星碑上的魁星赞文中已有所记,应为明万历十一年(1586年)之前。

现在魁星亭中的魁星碑,中间勒刻魁星神像,乃称绝妙之作。“魁”字图两侧,刻有《魁星赞》,赞曰:

尔何名耶?非字非画,异态异形,吾不知谁之子,尽道文宿之精。运帝车兮酌元气,踢瑶光兮耀玉绳,浑天得之而文明天下,传说得之而辅相武丁,我发尔秘,尔显吾灵,屈伸精华之堂,舞蹈敬一之亭,兆九重之梦寐,惟肖之丹青。史臣占之。奏曰:天开文运,贤俊汇征。龙游洞人林楚书。

万历十一年癸未孟春之吉。

雷州府儒学教授陈谏、训导邢掌修、何继宇迁立。

此“魁星碑”与“第一山”碑同为第一山的镇山之宝。


作者简介

Image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