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音频:好爸爸邓超:如果你足够爱孩子,就陪他们一起哭吧┃小胖妹儿

 丄学号 2021-05-03

作者┃小胖妹儿  朗读┃小莫

编辑丄学号  主持┃梁山伯


小花妹妹哭了


前几天,邓超又圈了一波粉。 
孙俪发微博说,小花妹妹哭了。与此同时,基本能马上看出来,小花妹妹哭的基调是什么,有实质性内容,还是单纯的想哭,以哭为条件想达到什么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孙俪首先做的不是去粗暴的阻止小花妹妹,「不要哭了!」,而是试图寻找小花妹妹哭背后的原因和需求。 
比如实质性的内容---摔疼了? 
单纯的想哭--和哥哥闹矛盾了? 
抑或是以哭做为要挟--想要一个布娃娃? 
与孙俪的理性分析相比,邓超的反应更感性一些。 
一见小花哭,邓超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就会说,“妹妹,你不要哭呀,爸爸的心都要碎了”。
然后跟着女儿一起哭了起来,有时还会抱头痛哭。 
爱女心切的一面,让网友笑言,看来孙俪要哄俩娃了。 
也有网友表示都是满满的爱啊。
是啊,邓超的爱看似幼稚,实际则蕴含着大智慧。 
共情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对于小花妹妹的哭,孙俪试图寻找孩子哭背后的需求是什么?邓超陪孩子一起哭的行为,实际也是在告诉孩子,「爸爸知道你很难受,爸爸感受到了你的难过」。 
然而,生活中,父母们往往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 
有的,选择要挟恐吓,「再哭,就不要你了!」,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暴力式的解决问题。 
有的,选择妥协服软,贿赂式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不哭,妈妈给你买」。屡试屡验之后,孩子明白了哭是他们的制胜武器。 
不论哪种应对方式,都不利于塑造孩子的良好品性和健康心理。
 

完美父母≠孩子不哭不闹


我儿子一直是我妈帮带,所在在感情上他非常的依恋我妈,从他开始认人的时候,我妈就不能离开他的视线,否则就哭闹不止。

我记得在他8个月的时候,我妈有一次外出,从我妈关上门的那一刻起,他的哭声就没有停止过,而且一声高过一声。 
我起初是心疼安慰:「儿子,不要哭了,再哭就把嗓子哭坏了。」 
拿各种玩具哄他,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都没有用。不爱出汗的体质,在那一刻急的满头大汗。 
带着他去小区遛弯,哭声引来了很多人的回头注目,那一刻感觉自己就像拐卖儿童的犯人,难堪到恨不得去跟人解释,「对,这是我儿子」 
烦躁感让我忍不住对他吼:「不要哭了!」,把他抱回家,怒火中烧的把他丢在客厅的爬行垫上,「想哭就自己在这哭个够」,回到房间,无力的躺在床上。 
孩子哭着爬过来找我,涔涔泪眼里满是惊恐。 
跟朋友吐槽那次经历,「感觉自己很失败,甚至不配做妈妈」。 
朋友安慰我说:「你可能就是太追求完美了,他是第一次做孩子,你也是第一次做妈妈啊,你要接受这种不完美的存在。」
朋友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是啊,孩子的哭闹,加上怎么哄都哄不好的挫败感,让我焦躁不安,甚至是愤怒。 
我期盼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尽善尽美,毫无纰漏,但是,孩子糟糕的状态,打击了我做为母亲的自我完美感。 
因此,见不得孩子哭闹的父母,实际就是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潜意识里的抵触、抗拒。

 

孩子的哭闹,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做为成年人,要迎接工作的挑战,肩负赡养老人的义务,承担车贷、房贷的重担。
孩子的哭声,就像给忙碌、烦躁的心加了助燃剂,瞬间点火、爆炸。 
父母们为了快速摆平孩子,要么粗暴的制止,要么无底线的满足顺从。 
但是不论哪一种,都是对孩子情感的强行打断和压制。 
长此以往,情感上的压抑,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那么孩子的哭闹,父母究竟要如何应对呢?

01

心理上的认可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说,孩子哭泣是很正常和健康的行为,因为在幼年乃至以后整个人生中,哭泣都有诸多的积极作用。 
哭是孩子的天性,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只是孩子的一种情绪表达。 
他们不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只能通过哭声来传达。
并且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需要一个过程的培养,哭闹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和体验。 
如果责备孩子的哭闹,就跟责备他“为什么生下来就不会走路”一样残忍。 
只有父母内心先接受了孩子的这种行为,才能冷静的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情感需要。

02

不要阻止孩子的哭闹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说,孩子哭闹时,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是试图阻止。要知道哭闹、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才是。 
事实上,没完没了的哭闹毕竟是少数,孩子只是在通过哭声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的阻止,相当于堵住了孩子情感宣泄的唯一出口。 
久而久之,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情绪无处宣泄,痛苦只能愈来愈深。 
如果你让空气在气球里不断膨胀,气球迟早会爆炸。 
阻止孩子的行为,孩子会越来越难过,抗拒,纵使暂时顺从了父母,孩子往往也会找其他机会发作出来。

03

共情孩子的感受

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说,在早期的成长中,'哭’能在爸妈和孩子间引发依恋情绪。 
记得有一次去超市,在入口处,看到一个小女孩蹲在一个角落抽泣,她的妈妈就在那默默的陪伴,嘴里像是在温柔的说些什么。 
等我买完东西,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个妈妈和小女孩还在那里,偶尔小女孩的妈妈还会温柔的抚摸几下小女孩的头。 
安静的陪伴、温柔的轻抚、爱的拥抱、甜蜜的亲吻,都是父母表达接纳孩子感受的很好方式。 
被看到、被听到、被允许的那一刻,孩子能体会到父母足够的爱和支持,他们的情绪才会慢慢的回落,对抗性的行为也会慢慢停止。

 

会哭的孩子,更懂得自己要什么

 
美国有家电台,邀请了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回答孩子的各种问题。 
一个6岁的小女孩问:爸爸妈妈要求每晚9点按时睡觉,我很乖啊,按时上床,弟弟却每晚哭闹着要苹果才肯上床,而且每次居然都能得逞。 
我也想要,但是父母从来不给我,为什么弟弟是个坏孩子,能得到,而我是个好孩子却得不到。
儿童心理学家思考了三年,给出答案: 
你不要为坏孩子得到苹果而耿耿于怀,坏孩子虽然得到了苹果,但其实你得到了上帝最好的礼物,就是你是个好孩子。 
心理学家等于告诉孩子,哭闹就是坏孩子,而不哭不闹,压抑自己的欲望,无条件顺从父母,就是好孩子,好孩子是不需要奖励的。 
显然是一碗毒鸡汤。 
与默默隐忍的姐姐相比,哭闹的弟弟,更懂得主动表达自己的诉求,有着明确清晰的目标,这样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见。 
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敢于勇敢表达,生活中往往更自信,长大以后,更容易获得成功。 
《你就是孩子最好玩具》一书中说,请给你哭泣的孩子以足够的爱与支持,即使你认为他哭泣的理由是毫无意义的。 
愿天下父母都能抱持每个哭泣的孩子,让他们拥有敢哭的勇气以及会哭的智慧。
 
作者:小胖妹儿,自由撰稿人,享受一书一茶一世界的惬意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