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三十岁时看《人的宗教》看到的一句话。 人无非是生和死之间的一段时间. 可是太多的人执着于世间的有形的名誉,财富,眼前的人事纠葛。 似乎都忘记了自己会死亡,一切会消失。 人们总是会说:"前程似镜,一帆风顺。" 也总是听到告诫:"要想办法避免走弯路。" 对人生的态度,用一帆风顺来形容,可能是东方文化的特征。 在崇尚自由的文化中,好的人生应该是"精彩纷呈",而不是"一帆风顺"。 这有巨大的区别。 一帆风顺,一路阳光明媚,不遇狂风暴雨,也无暗礁,按照出发时制定的计划和路线,很快的到达目的地。 强调的是结束。 精彩纷呈呢?不考虑风霜侵噬,但更在乎这一段旅程中的所见所闻。 或许走的慢,看见了五彩斑斓的珊瑚,发现了巨大的抹香鲸,还看见了寄居蟹,不同颜色的海水难融,最后甚至到达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目的地。 强调的是经历。 然而,人生的最终目的地只有一个,死亡。 大一学生总是会被上职业规划课程,是个误导。其实应该上一门认识生命的课程。 一个孩子,个人意识还没成形,连自己都不清楚,连社会都没见过,他还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喜好在哪里。 也完全不知道社会中有些什么职业,具体做些什么? 让他如何选择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如果真的此刻确定了,谁能保证不是虚妄中的一个妄想? 这也是为什么职业规划课程总是不起作用; 为什么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会消沉,会迷茫; 为什么很多人到了中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竞争力了。 人在三十岁以前,思维方式,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都在成长阶段。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也在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寻找人生的意义,看到世界的整体。 而不是成为只掌握一项技能的工具人。 上天给了每人八十年的时间,就像一群逛公园的人,早晨9点入园,下午6点出园。 在还没有进入公园时,连地图都没有,还不知道公园里是什么样子,就给自己制定了一条游园路线,别的地方都不去,是不是很荒谬? 这如同提前给自己定下了框架,一旦制定,一生对事情的考虑,辨别,选择,全都在自己的框架中。 一生活在妄想中,世界在你眼前,根本看不见。 人生这座公园,景点繁多,曲径通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藏着美景。一帆风顺,直达终点,意义在哪里? 奇迹和美景,基本都在意想不到处。 为什么人们总是想一帆风顺,少走弯路? 是为了更早的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也就是外在的成功,财富的积累,名誉的彰显,家庭的美满。 因为这些外在的成就,全部都寄托在和他人的比较上,获得这些成功,能够实现人们更深层次的欲望: 出人头地,踩在别人头上;光耀门楣,让别人羡慕。 一切为了不相干的他人。 很多人之所以在乎世俗中所有的琐碎和烦恼,都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到注意力必须有个抓手。 内在空虚,心思无处安放,于是向外抓取。 没有精神世界的人,也没有眼睛,能够看到别人的精神世界。 但是,外在的衣食住行,物质的有形的东西,却人人能看懂。 于是就去模仿自己能看得到的东西,模仿中必然滋生出攀比来。 这个世界分有形的世界,和无形的世界。 有形的世界,即物质世界,用肉体感官就能获得,看见,触摸,听见,甚至性。 而无形的世界,即精神世界,却需要用心感受,用思维去理解。 有形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无形世界的载体。 只是工具,并非本质。 如果你能看到,我们的终点只有死亡。 在死神面前,人走的不着一缕,连自己的肉体都带不走,花了一辈子追求的身外之物,也只能消散了。 人在三观之前,首先要有生命观。 在生命观的基础上,才建立了三观。 如果看到生命只是一段旅程,看到你能拥有的只是自己的领悟和感知,看到我们很快就会离开。 也许,人的价值观就会改变。 你会把之前认为重要的放置一边,而重新拿起之前认为不重要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能够明白,由过程组成的整体就是结果。而结束时的状态知识组成整体的一部分。 他就不会去追求一帆风顺,毫无波澜的生活了。 人们总是强调一帆风顺,却很少去想,我们为什么出发。 人们在外界的鼓动下,茫然上路,拼命奔跑,去追求稳定体面,去赢别人,考虑了奔跑的技巧,路线的选择。 唯独没有考虑,为什么跑上这条路。 人们到中年时,深感迷茫,压力,所以到处吐槽中年危机,抒发人到中年的无奈。 却很少去想,为什么,人在这个阶段,就会出现问题。 无非是,自己的完整性没有建立起来。在外界的蛊惑下,慌里慌张的走上了一条本不属于自己的路。 这条路不是自己所愿,也不是自己擅长。 长时间的追逐早就掏空了内心,于是中年迷茫了。 起点早就甩在身后,死亡就在眼前,能够望得到,停下来想,却也想不清楚了。 很多人到了中年,如果自己的知识和领悟,跟不上眼前的生活,跟不上自己走到如今,路上遇到的事情。 早期没有将自己建立成一个完整的人,到了中年 ,个人认知无法和眼前状态对等,只能四分五裂了。 于是,抑郁,迷茫,甚至慌忙寻找精神寄托,走向信佛或者灵修。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外界大量的输入,读书,交友,旅行,尽可能多的各种迥异的经历。 再将这些繁杂的输入,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对世界,对个人的领悟。 在这样的领悟下,指导自己去判断,去选择,去行动。 一帆风顺,只走一条事先规划好的光明大道,根本无法获得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人永远只能知道自己知道的东西,永远无法意识到自己没意识到的东西。 只有将自己放入未知中,放入无限未知的可能中,才能获得自己没有的营养。 也有一些智慧的人,并没有中年危机。 早年就在跟着自己的心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长时间的积累,在热爱中积淀了技能。 人到中年,不仅豁然开朗,而且觉得人生这条路越走越有趣了,因为懂得了许多,人的感觉更加敏锐炙热。 因为体验过未知中的精彩,对接下来的境遇,更加好奇和期待。 你看那些智慧又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纯粹,直接,真实,又天真? 过了二十岁,我常生人生虚无之感。 24岁的那个夏天的傍晚,我在家乡街心公园的荷花池旁,望着年年复生的柳树,轻触水面。 也看到湖畔有大学生谈恋爱,青年人在读书,老年人则载歌载舞。 湖中石头永恒,树木年年复生。 只有人类,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最后腐烂于泥土。 夕阳照来的黄色光辉中,突然想起《红楼梦》那首词: “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好,圆满,成功,都是结果。 一旦有了结果,也就是落幕的时间到了,一切都结束,了结。 “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好,便不了;若是好,须是了。” 人们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而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且不说人心易变。就算人心没变,时间到了,生命化为尘土,你执着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有形世界虽然没有意义,却有功能,他们是人通向精神体悟的途径,是工具。 所以看到了无意义,才更要积极的,彻底的认真对待。 你看这世间,人人都在积极奋斗,努力工作,但有人追求结果,有人却在体悟过程。 既然过程才是本质,一帆风顺不是幸运,多走弯路,才是幸运。 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留神桥上风景,没必要在桥上建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