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愚公故事征文 ‖ 济钢,那些愚公一样的人与移山一样的事(栾世萍 李恒克)

 大河文学 2021-05-03

新愚公故事全国征文


济钢,那些愚公一样的人与移山一样的事
栾世萍  李恒克

光阴任苒,我从济源钢铁已经退休快二十年了。
每当我走过庄重宏伟的济钢大门时,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它原是从荒芜的田野上诞生,从只有几百号工人,几座土炉,设备简陋的小小炼铁厂,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企业500强”“世界钢企100强”,鼎立中原,闻名全国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心中不免有“雄关漫道真如铁,岁月峥嵘写新篇”的感慨。看到身着整齐工装,掌握着先进生产技术,容光焕发的工人们朝气蓬勃的身影时,我的思绪就不由地回到几十年前,那曾经的济钢岁月中。想起和我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年轻工友们,总是抑制不住的激动起来。
一九六八年,只有二座五立方高炉和一座十三立方高炉的潘村炼铁厂,作为新乡地区白煤炼铁的试验厂,被上级支持重新上马。一年后,我作为返乡知识青年,有幸被招工进厂,到五立方炉当一名上料的捲扬机工。
当记忆的闸门打开,五立方高炉甲班,十名工友那充沛鲜活的面容,如同当年上班时被班长点名集合一般,一个个喊着“到”!便出现在我的眼前:瘦高个子的班长葛居礼,浓眉大眼的苗战政,机敏灵活的贺德才,黑脸大汉史德贞,对了,他们四人是炉前操作工。上料工也是四人,腼腆的高个子于善和,从三线下来的获嘉青年成广兴,还有一个老孙和替班。别看班长、老孙、史德贞三人是五八年的老工人,当时的年龄也不过三十来岁。小苗、小于是刚从部队回来的复员军人。还有个热风炉工叫小黄的,是从云南支边回来的,全都正值青春。
几十年前的炼铁厂工作环境可想而知。别的不提,单说炼铁炉台。夏天五十多度高温,紧张操作的工人们只能利用间隙时间,在一台自制的大风扇前唿啦唿啦吹几下,降降体温。冬天再冷,也就是把出铁时的红铁块抅过来几块,烘一下被汗水湿透了的工作衣。每次出铁前,先由两名工人用砂土做好畦,用于引流和存铁水用。出铁时,先由一名炉前工用大锤砸开铁口,另一名炉前工全身披挂整齐,手持二米长的泥炮立刻冲上去,稳准狠地一下子堵住出铁口。一旦发生铁口堵不住渣铁喷溅的情况,就必须有第二名,第三名……炉前工前赴后继冲上前去,直到铁口最终被堵住。(否则就会出现炉温下降,出不合格铁的责任事故)最艰苦,最壮观的情景是发生在炉内卡料、炉体憋死的情况下。每每这个时候,年轻的炉前工们总是自告奋勇,毫不犹豫地爬上几十米高的炉顶,冒着滾滚浓烟和烈火灸烤,用撬杠捅开憋死的炉料,一下,二下,三十下,五十下…直到炉火冲天,火光一片,炉缸透气才能下来。
上料工呢,也不轻松。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铁锨一铁锨,按比例将大炭、青石,矿石和石灰按比例装进料车,过好磅倒入上料车中。不仅批次和质量要求严格,而且一个班次要有几吨的炉料经他们手中送进高炉,工作量极大。遇到小料车在空中脱轨掉道,炉料散落地上,他们就得在硝烟弥漫中爬上高空,在狭窄的道轨上哼哧啍哧争分夺秒抬好料车,决不拖延上料时间。现在的人也许会问,怎么这么笨啊?哪有这么炼铁的?这又叫什么上班?请大家明白,这就是六七十年代的生产技术,是那种小高炉炼铁过程中,常见的,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肯定地说,那时候的工人,就是最能吃苦的一代人!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的炉长老贺,一个从大跃进过来的苍桑汉子,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带着佈满血絲的双眼,在炉前询问炉况的沙哑声音;忘不了经常忍着严重的胃痛折磨,每天遣兵点将并身体力行的班长;忘不了说话难听,但工作极端认真,那怕掉在地上的一块炭一块靑石,他都要小心拾起归仓的老孙,还有复员军人小苗,小于,青工小贺、小程冲向铁口,爬上炉顶的英勇形象……  虽然他们现已年老体衰退休多年,甚至有些已经不在人世,但在我心中,他们就是英雄,就是当代愚公!
如果你问起,他们的生活水平怎么样?那我告诉你,一碗玉米糊,二个杂面馍,一分钱咸菜就是每餐的标准。有多少奖金?有无加班费?估计全都摇头好奇。在他们的心中,一纸奖状,就是他们的骄傲,一件印有“先进工作者"的白背心就是最高的奖品。正是由于这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的一代炼铁工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团结奋斗、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六十多年前的小小济源钢铁厂,创造出了白煤炼铁成功的奇迹!当时,新乡地区在济源召开白煤炼铁经验会议时,与会的原一机部副部长沈鸿因到现场参观后,一再称赞说:小小的济源钢铁厂真不简单,山窝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往事连连,心潮逐浪。我要郑重地向大家介绍的另一名炼铁工人,就是在炉前工的岗位上一干二十五年,被追认为特等劳动模范的共产党员张举波同志。
张举波自70年参加工作干的就是炉前工。几年后,他从一名炉前工逐步成长为炉前班长,又成为100立方1号炉的生产骨干。
二十五年来,他上班最早,下班最迟,出勤最多。难忘的1995年12月1日,是张举波老父亲80岁的生日。多年沒有回封丘的张举波本打算回家时,却听到高炉渣口烧穿的坏消息。他心急如焚,毅然把回家的事搁置脑后,立刻领着三名工人到工地冒着高温处理事故。突然意外出现!因螺丝断烈渣套冲开,强大的煤气裹着熊熊烈火和烧红的渣铁冲向他们并迅速燃烧起来…… 然而,被救出来的张举波却挣扎着不让工人抬他,连说:不要管我,不要管我!快去救他们二人!医院里,张举波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高炉送风了沒有?我不行了,……别再让厂里浪费钱了……直到心脏停止跳动,他都没有哼一声。想不到,这就是张举波最后的遗言。我不行了,这是一名炉前工二十五年里,第一句提到自己的无比遗憾啊!
还有炼铁分厂铸铁工段工段长李兴岩的故事。一次大雨倾盆,李兴岩下班前巡逻时,发现高炉料仓棚梁断裂,而下面正有几个工人在电盘旁紧张操作。若料棚倒蹋,后果一定不堪设想!于是他就果断地冲上去用双手撑住棚梁,直到大家找来木柱顶住棚梁才放手,他这一撑,就是40分钟!
还有烧结车间调度室主任成久战,长期忍受着高血压和肝病的痛苦,却不忘一天巡检在有220台机器设备的1000米生产线上,确保无一例事故出现。他经常带头跳进烧结水槽中挖渣,一干就是10余个小时,忘记吃饭,忘记休息。
这,就是名不见经传的济钢炼铁工人,一群让我难以忘却和肃然起敬的英雄,普通人心中最最敬佩的共产党员!
1972年冬,我被借调到厂基建财供科。春节前又抽出来搞版报。记得负责人是一个文雅稳重、个子高高的三十来岁年轻人。他名叫李善富,是基建科副科长,黄河水利学院毕业后分配在新乡水利局工作,钢铁大会战时被借调到济钢的。李科长版面设计新颍,美术字写得也非常漂亮,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搞水利出身的他,在工民建方面也十分精通,大家常议论说,你们知道嘛?咱厂的第一幢职工宿舍楼就是李科长设计的,漂亮吧?听说还准备在家属区盖三幢家属楼,也在等李科长呢。
后来有较长一段时间沒见过李科长。再见到他时才知道,他去搞进厂的铁路专用线啦。问起原因,他说,你沒看到咱厂的大烟囱上写的“赶英超美”几个大字吗?咱们和英美之间到底有多长距离呀,100立方高炉已开始建了,就凭咱们的人工砸大炭,汽车没几辆,马车连成串,一天能运进多少炉料?我思来想去,就向厂里提出修一条进厂铁路专用线,用火车代替汽车的建议,没想到厂里竟同意又报上级批准了,而且县里还给我抽调四五千名民兵来支援呢。他感慨地说,这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上级领导有信心有胆量支持咱,我能不拿出魄力和技术去干?李科长介绍工程概况说,第一次搞铁路对他来说那真是一场硬仗,从找资料到设计,他和另一个工程师叫李喜堂的,可以说一个月沒有合眼,每天只能凑和着吃两顿饭,有时一顿饭也顾不上吃。在没有机械化施工的情况下,全凭人工肩挑背扛洋镐挖,中间还要穿涵洞,过蟒河,拦路虎一个又一个,硬是被大家克服。当时抽调的民兵全部住在政府原来放盐巴的窑洞里,又潮又冷,有几次因为通风不畅差点都中了煤气。每天收工很晚,大多数时间总是刚躺下被窝还未暖热就又起床集合了。他最后总结说,我们就是凭着战天斗地、其乐无穷;学习愚公移山、不屈不挠这种精神,一鼓作气,从测量定线,到设计铺轨,只用了十个月时间,这条进厂专用线就顺利通车了,一举解决了二座100立方高炉的原料运输问题。他兴奋地告诉我说,专用线通车剪彩时,济源县领导亲自参加祝贺,他兴奋之余,特地邀请一位新乡的大学同学为大桥和涵洞写上“大干快上,赶英超美"“为有牺牲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几条红色仿宋字标语呢。(直至现在,这些字仍然存在)
凡济钢的老职工都清楚,李善富工程师对济钢的第二大贡献就是筹建炼铁绕结机系统。当时,他和另外两个被抽出来的技术人员在学习安阳钢铁厂的图纸基础上,结合本厂实际,灵活运用、大胆设想,采取半土半洋方案,只用了八个月时间,就提前完成了烧结机主线及配料柜工程,使其顺利投产。
1993年,为解决济钢有铁无钢的现状,李善富又被厂领导钦点为炼钢指挥部基建工程处主要负责人。在长达两年的筹建过程中,陪伴他的是数不清的挑灯夜战,记不清楚穿烂了多少双胶鞋,吃了多少顿热了放凉,凉了再热的工作餐。在他的办公室,除了一张办公桌,墙上挂的一顶安全帽,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几个大柜子,里面装满了他设计和修改的多种图纸及独具创新的新方案。当谈起在济钢三十年的经历,李工总谦逊地说,自己也就干了三件事。忘不掉的是,在开挖棒线旋流井施工过程中,他力排众议、采用过的“沉井技术”,以及多年来培养的一茬又一茬的年轻技术人员。那些他亲自负责和参与的、数不清的大大小小工程、总工程师的职称以及当了八年的焦作市政协委员头衔,对他来说都不值得一提。
如果说李善富是从高等院校走出,成绩显赫被晋升为总工程师的话,那么,张瑞甫同志则是从部队退伍,在济钢二十九年的炉火锤炼中,逐步绽放为小有名气的工人副主任工程师的。
从部队到工厂,由军人到工人。张瑞甫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自学了《炼铁学》《金属结构学》《钢结构设计》以及工民建专业书籍。他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以自己的一套“绝招",逐步成长为济钢的一名技术改造带头人,成为图纸设计和安装施工的行家里手。在他承担的技术改造项目中,曾有一项获国家专利,一项获济源市科学进步奖,两项获济钢技术革新一等奖。
工作中,张瑞甫永远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一是雷厉风行,二是严肃认真。他总是利用夜间查资料,画图纸,白天从不耽误下工地。他负责设计的图纸总是快、准、优,平均三天就能出一份合格图纸。在施工过程中,他日夜坚守工地,那怕看到一个小小的焊接点未按图纸上要求,就立马命令工人停焊返工。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讲情面,可亊故不讲情面!在技术上没有下不为例!大家都称他是质量的保护神,工人的主心骨。他负责的项目中,沒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连现场指导的安钢师傅也常竖起大拇指说,张工,好样的!
从退伍军人到副主任工程师,张瑞甫一路留下了坚定踏实的足迹,走出了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拔尖人才的辉煌里程。在他的影响下,济钢广大青工普遍提高了努力学习技术,做一个有担当,有作为,有贡献的三有青年的积极性。不断出现了如“发明大王"李超连,“风机大王”冯跃山,“天车大王”王喜平等无数的工人生产技术骨干,给济钢的腾飞添上有力的翅膀。
愚公家乡故事多,蟒河岸边炉火旺。“济源钢铁"这座诞生于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屹立于中国中西部的钢铁城,以一年等于二十年的步伐大踏步走向未来。它身上还有多少愚公式的人物和传奇故事,正继续向世人传播。

1




栾世萍,济钢退休干部,市老干部大学学员。

李恒克,原济钢党工部部长,副总经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