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大道之13党的地下活动中心

 国民一员 2021-05-03

寻访老天津(13):五大道之马场道

       

       由泰安路一直往西,过南京路,就算是来到五大道了。早就知道天津的五大道,但到过天津好几次,一直没有机会一睹五大道的风采,这次总算得偿所愿。

五大道“狭义“上指的是位于英租界的五条东西向并列的街道:重庆道、大理道、常德道、睦南道、马场道,现在也将周边区域都涵盖在内。

在天津开埠前,这一带是天津城南部的一片坑洼塘淀。1860年天津英租界开辟,这里被划为英租界。从20世纪初开始,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在这一带填垫洼地修建道路,到1920年代陆续建造大片洋房,成为名符其实的“豪宅区”。

当时正值民国初年,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寓居,北洋时期的政要军阀下野后也喜欢到天津当寓公,位于英租界核心地带的五大道便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寓居之地,所以各界名流富商争相来此置地建房,毗邻而居。


    

在网上看到关于五大道的一个介绍,称“五大道地区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花园式房屋2000多所,其中最具典型300余幢风貌建筑中,英式建筑89所、意式建筑41所、法式建筑6所、德式建筑4所、西班牙建筑3所、还有众多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等。

另外五大道建筑的私秘性构成深遂和幽静的氛围。当时无论是寓公式的军政要人,还是成功的实业家们,在当时吉凶难卜的社会背景下,全都希图安逸,不事张扬。这种心理外化在五大道的环境形象上。房屋的尺度宜人,倾向低矮,没有高楼;隔院临街,院中花木掩住里边的楼窗,院墙全是实墙,很少使用栏杆,这就适应了房主人深居与私秘的心理,自然也构成了五大道独有的幽雅沉静又稳定温馨的氛围。”

对这段介绍中的数字没有考证,但对五大道社区风格的介绍还是准确的。如此高“密度”的洋房社区,在国内各城市,包括上海,恐怕也难找出。去年,五大道近代建筑群作为一个整体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五大道已成为天津最具标志性的观光景点,不时有游客乘坐的马车经过,但我俩还是挎着相机步行游览。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筑最早、也是最宽、最长的马路。马场道始建于19世纪90年代,位于英租界内,因通达赛马场而得名。这也是天津租界地名中,唯一沿用至今的路名。

1926年,马场道由土路先后改建为石渣路和柏油马路。此后,两侧迅速形成大片高级住宅区,现在还保留了许多老建筑。但我俩只走了一小段,看到的老建筑也不多。


    

圣功楼,是天津市新华中学的前身圣功女中的校舍。圣功女学创办于1914年,1941年迁至现在的马场道。解放后,先后被改为天津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新华中学等,现在仍然是天津最后的中学之一。校园内的“圣功楼”,便是1941年所建的教学楼。

徐氏旧居,原为北洋总统徐世昌之女旧宅,是二层西式别墅。白色水泥墙体,棕色门窗,人字形红色坡瓦顶。建筑造型小巧别致,风格鲜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