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群 一 孔圣人曰: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是《论语》中记载孔子在齐国闻听《韶》乐之后的感慨。圣人既出此言,可见音乐摄人神魂的魅力。 世人皆晓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然孔子也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琴人。孔子的著作中,留下了很多关于音乐和琴的典故。 琴即古琴。神秘而遥远。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载。《礼记》中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琴最早只有五弦,后经周文王、周武王各增一弦,为:宫、商、角、徵、羽、文、武,也被称为七弦琴。《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中国社科院考证,古琴创制于虞舜时期,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拨弦乐器。 一千七百年前,魏晋风流人物嵇康临终前一曲《广陵散》已成为绝响,这似乎预示了传承了几千年的古琴,也将要成为绝响。1956年,著名琴家査阜西先生率领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当时全国琴人仅不过百人。经历过“文革”之后,琴人数量又大大缩减,古琴几近从现实生活中绝迹。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曲古琴演奏,让这件古老的乐器重新回归今人视野。尽管如此,如今,大众依然普遍“琴筝不分”,将古筝当作古琴,往往以古筝、琵琶等代表中华古乐,而不知“琴棋书画”中琴为何物。 然而,“古乐废,而琴独存。”千百年来,由于文人们向道的雅好、历代琴谱的刊印流传以及琴人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得琴乐一脉相承,其声不泯。 江西历来人才辈出,擅琴者众多。庐陵欧阳文忠公就是著名的操琴高手,写过很多关于古琴理论的文章,如《三琴记》《六一居士传》等。文恬武嬉的宋代,不同演奏风格的京师、江西、两浙三大古琴流派已经形成,江西琴人、江西谱在全国皆享有盛名。明代中晚期,江西琴派逐渐衰败,后被浙派取代,但江西优秀琴人依然辈出。上世纪30年代,创建了今虞琴社、享誉琴界的“浦东三杰”中,査阜西、彭祉卿皆为江西人。而彭祉卿,则是庐陵吉水人。现广为流传的琴曲《忆故人》即出自其家传琴谱。 二 今时“三月不知肉味”的,还有庐陵琴人胡不归。 胡不归本名胡智裕,字仲杭,号嘉木、不归。生于上世纪80年代。青原区值夏镇南宋名臣胡铨后人。少年时离家,辗转游学多地。2004年来到浙江杭州,偶然的机缘接触到古琴,萌生热爱,遂花费三月的打工薪酬买下生平第一张古琴,自此勤工俭学,乐而不疲。而后投身于浙派琴家陈文浩先生门下,学琴十余载,期间又往扬州学习制琴三载。 近二十载光阴,因习琴,旁骛博涉,融会贯通,胡不归从庐陵老区外出务工的一名普通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活美学智慧有一定造诣的广学之士,并创建了“六谷山房”古琴工作室,授琴、斫琴、开办古琴知识讲座,身体力行传播和发扬古琴文化。2018年底,有感于家乡古琴师资的匮乏,他萌发了归乡心愿。2019年春天,将自己的工作室从杭州搬回到吉安,改号“胡不归”。 《诗经》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不归,何意?如果将古琴视作一件式微的古老民族乐器,将传统汉文化比作一片即将荒芜的田园,一句胡不归,并非犹疑踌躇,并非举棋不定,而恰恰是一份明知答案却扪心自问的毅然决然。 归乡之后,胡不归在吉安城的四周遍寻适合做琴舍的房子,从近郊到远郊再到古村镇。大步流星迈向现代化建设的老区如今正奔腾着轰鸣着向城市外围扩张,他却逆潮流而行,一再地舍近求远,一再地舍快求慢。 琴室的新址终于有了着落。作为一个固守传统本分的琴人、匠人,本分是无敌的,可是守本分总是孤寂的。胡不归多年辛劳也没能攒下城里一套房的积蓄,甚至新工作室装修、搬迁,也要迫得去卖琴换钱。好在,庐陵燕坊古村一栋两百年的老房子,也足以为他遮风避雨,足以安顿一份随遇而安的心境。 这样的心境,有琴饮水饱,三月不知肉味又何妨? 除了外出游学授课,胡不归深居简出,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麻衣,每日抚琴吹箫,习字练剑,裁布做衣,烹茶养花……过的是简朴的日子,也是诗一般的日子。他布履长袍,长发挽髻,蓄着看起来“显老20岁”的胡须,拄着一根邛竹杖,牵着他的小黑犬在村野游荡,无所谓世人看他如“怪物”。 三 人的现状,皆才华、性格、时空条件共同造就,长处与不足皆然。 作为天地自然间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体,作为错综万象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人无完人,所以要不断地学习和修行。 “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琴棋书画,琴之所以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行之首选,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古琴所倡导的美学是轻微淡远中正平和,古琴所代表的天地精神和人文情怀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修身理性,返其天真,明明德。 万物皆有其所,包括声音。古琴的五音对应五行,对应身体的五脏,对应思想品格的五常。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音动脾而和正圣,商音动肺而和正义,角音动肝而和正仁,徵音动心而和正礼,羽音动肾而和正智。此谓而音相合入耳,而感动于心肝脾肺肾,而得仁义礼智信之正,得其正则疹疠之气不入而寿矣。”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所在。习琴既是一场文化修行,亦是一种悟道养生的方式。 熟谙“琴道”的胡不归,琴课授得尤其不一般。他时常对学员说:“不要急着学会弹奏琴曲;不要以为学了几年琴你就懂了琴;学琴容易,难在你把它弹得好听,好听不是悦耳,是走心;学琴,难的不是技法,而是心境上的不卖弄,所以弹琴需要视对象与环境场合;想把琴弹好,你不但需要懂文、史、哲、美学,甚至还要懂中医和天文地理……” 在当下这个凡事追求高速高效的社会,如此另类“曲高和寡”的琴人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真是令人堪忧啊。 纵然,这世间有无数人在为生计奔忙,但胡不归却有一种天真淡然的开豁:“我总不至于流落街头,冻死饿死就行。” 这个背负“一琴一箫一剑”二十载闯荡过大城市的琴人,对人世的透视折射在轻描淡写的言语中,永远没有剑拔弩张的调子。一如他的琴音:恬淡温和,古朴素逸。只是其间深意,细细揣思,懂的人自然会得,不消人妄置一词。 胡不归常说:人在抚琴,琴也在抚你。好一个“琴也在抚你”。当琴声与他指下的琴、与他的神态、与他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难分彼我之时,焕发出一种生命的感发:云卷云舒,花开花谢,潮起潮落,雁去雁来……一切都可化作天地之悠悠,人生之聚散离合。清虚淡泊,归之自然。这是琴人在琴中感受到与自身品性同等的意蕴,这既是对琴的爱,也是对自身的爱。这更是琴人的一种境界。这境界是真实可感的,这境界又是虚灵玄远的,这境界际合于天人之间、技道之间。 人生如寄,人身在这天地尘世间的漂泊辗转又如何?住不了华屋广厦又如何?毕竟,还有一床琴的陪伴,毕竟,在最远古的七弦琴上,还可以,托付今生。 四 常常听人叹息:人心不古。可见慕古之心,代不乏人。 古人不能一日千里,古人没有手机视频,然而中国古人懂得用琴棋书画诗酒茶香等等这些去对接天地自然,从而获得丰足的人生感悟与乐趣。今天的我们拥有高科技,却裹挟在炎凉纷杂的现世洪流中,习惯了虚与委蛇,习惯了聚散匆忙,习惯了泛泛之交。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今时,古琴不应该只躺在博物馆的展示柜里。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习琴、弹琴、教琴的琴人渐渐兴增。 不仅日常衣着装束,胡不归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用他独特的方式致敬古人。身为一名琴人,当然最擅长的就是藉琴明志。 除了弹琴、教琴,作为一名识琴、懂琴、惜琴的琴人,胡不归还学会了自己斫琴。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开始,到完成一张琴的制作,几十道工序,他往往要花上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在外人眼里,看似文雅闲逸,实则漫长枯燥。而唯有对琴深爱、执爱的人,才有可能承受这繁复的慢工细活,斫出一张好琴,成为一名合格的斫琴师。 汉《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唯乐不可以为伪”。习琴、弹琴、教琴、斫琴皆不可以为伪。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唯不计得失,放弃表演炫技、取悦他人之念,方能达到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琴事即人事,唯量体裁衣,自律慎独,观过知仁,才能不负“琴人”这个称谓。 琴之所往,是生活,也是修行的方向。犹如半山之间,有了方向,就有了美好在前方,吸引你无限接近。东篱有菊,悠然意远,北窗高卧,神接羲皇。与花木为友、与琴书为伴,于有限中昭廓无垠,于瞬间里瞥见永恒,这是琴人胡不归崇尚的生活美学,这也是中国文人追求的人生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