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老的弇中

 zqbxi 2021-05-03

近年,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开启了新一轮地方传统文化热。博山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也从街头巷尾的零星琐事逐渐向文化现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从多角度反映出博山人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智力水平、文明程度以及博山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方向。但是,纵观诸多文章所涉及的博山文化现象,笔者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误识和错论,这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臆断,主要还是与查证的史料、论证的方式和结论的目的有关。如果这些误识和错论被人们接受,一是会让历史失真,二是会误导后代。纠正这些误识和错论,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以《简析博山文化现象中的误识和错论》为题,就15个误识和错论加以分析和纠正。


一.博山最早的名字叫“弇中”

《博山区志》在其“概述”中写到:“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名弇中。周末得名颜神,宋初已成重镇。金称之为颜神店,元称之为颜神镇。1734年(清雍正12年)始建县制,取名博山。”[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博山区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页。]受此影响,诸多文章引用“博山古称弇中”之说。


《辞源》“弇中”条:“弇,狭道。为山东临淄至莱芜县的峡谷。” 另据《读史方舆纪要》:临淄西南有弇中峪,界两山间,至莱芜县长三百里,中通淄河。这话有五点值得注意:一是“临淄西南”指的是临淄境内西南处,还是临淄境外西南方向?二是“弇中峪”而非“弇中”;三是“界两山间”,定是一条峪;四是“至莱芜县长三百里”,如果博山是“弇中”的话,博山至莱芜县城仅有134里(67公里),哪里来的300里呢?五是“中通淄河”,“弇中”当在淄河流域,而博山城却在孝妇河流域。博山虽在临淄和莱芜之间,殊不知,临淄至莱芜,还有另一线路,那就是淄河流域形成的峡谷。


《博山区志》除了在其“概述”中写到“博山名弇中”外,在其“建置沿革”中写到:“公元前770~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属齐国马陉邑,又名弇中。”[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博山区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页。]《博山区志》所提的“马陉邑”和“弇中”,在《博山地名志》中也提到过: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地属马陉邑。《左传·成公二年》:'晋师从齐师,入自邱舆,击马陉。’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闾丘婴与申鲜虞乘而入,行及弁中’。《史记·齐太公世家》作'马陵’。晋杜预《左传注》:但云'齐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迳莱芜谷,又北迳马陵,俗称长峪道。’《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764页载:'马陉在山东益都县西南,一名弁中谷,


亦名莱芜峪,又名长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卷五上·古迹》载:'马陉在东北五十里,今讹呼马陵。今尚有城址可辨。其东村为东马陵,其西一村为西马陵,城址居其中。’《山东通志·博山县》:'今县东北五十里,有马陵故城,遗址尚存。’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0年),废马陉邑,其地隶属齐郡。”[淄博市博山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博山区地名志》,内部资料,1986年6月,第10页。]


颜神城曾经属于马陉邑,马陉邑的治所在今太河水库上游的马陵村,距今博山城约40公里。今淄川有大马陵、小马陵、马陵三个村,都不是“马陵之战”的马陵。“马陵之战”发生在河北大名东南(也有他说)。博山城曾属马陉邑,马陉邑在弇中,博山城却不在弇中。这才是三者的关系。显然,《博山县志》将“博山”“马陉邑”“弇中”之间的关系弄混了。


《博山区志》除了“弇中”一说,在其附录的“考证与碑记”《颜神地名考略》一文中写到:“根据以上考证,唐代之前博山城名'笼水’,又曾名李颜村;延至宋代名为颜神,清代雍正年间始置博山县,改颜神为博山城。'笼水’在清代之前,又一直是颜神和博山城的别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博山区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66-667页。]这段话,涉及了这样几个关键词:笼水、李颜村、颜神、


博山县、博山城。关于“博山城”,《博山地名志》在“博山城概况”中写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建石城。至此,方初具城镇规模。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以孝妇河为界,建成东、西两圩,县城在东圩内。”[淄博市博山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博山区地名志》,内部资料,1986年6月,第29页。]以此推断,


当时所指“颜神”“笼水”,其范围仅局限于城里。直至“建国前,博山城区面积狭小,街道窄。范围仅包括东、西圩子和柳行一带。”[《博山区地名志》,第29页。]关于“李颜村”和“颜神”的关系,《颜神镇志》载:“益都附郭西鄙为孝妇乡,乡有李颜村,以文姜颜氏女孝感灵泉,后屡显微异,里人立祠祀之,故名颜神。”[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博山地名志》在“南神头”和“北神头”中也有过记载:“据此,该村初名'李颜村’。地域包括现在的博城一带。又因孝妇颜文姜殁而有神,里人建庙祀之,故易名'颜神’。后'又因地出石炭,土可甄陶,就居者日众,因改村为镇云。’为了与镇名区别,又易


名'神头’。此地是颜神的来由,又是孝妇河的发源地,故名'神头’。”[淄博市博山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博山区地名志》,内部资料,1986年第87页。]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李颜村,起先包含博城,因颜文姜的缘故,包含博城的李颜村改名为颜神,但博城单独改为颜神镇,原李颜村所剩下的部分成了“颜神镇”的一个村,不好也不能再用“颜神”二字,于是,就改叫了“神头”。以此,可以推断,“颜神”“颜神店”“颜神镇”“博山县”“博山区”,除了有名称的关联,更多是区域范围的关系。如果硬把“颜神”往前推,也只能是“李颜村”,与“弇中”没有任何关系可言。


《博山地名志》在“博山区历史沿革”中,关于博山名称的由来,只写到“博山县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县治曾用名颜神、颜神店、颜神镇。”[淄博市博山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博山区地名志》,内部资料,1986年,第8页。]并未涉及“弇中”。


可见,“博山名弇中”之说难以自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