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净 我询问了店员一个经典的问题:书店店员看书吗? 到学校后出西门再往西走到金融街,那里有一家书店是我的目的地,它叫字里行间。 我是在小学认识的这家书店。它一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图书,而是名字“字里行间”。和人一样,一个好听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 六年级前我不怎么关注所谓的“经典”和“名著”,所以反而是书店那些精巧的周边——木刻、地图、明信片……吸引了我。我曾无数次趴在玻璃上观赏那些艺术品,母亲来了也不愿挪动一步。最后往往吵吵闹闹地,母亲买下一幅地图或几张明信片。 后来我越来越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书上。虽说当时电商还没有现在发达,可那价格差也会让家长心中滴血,所以我逐渐养成了书店看书的习惯。每次到了之后,扫过一排书架,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本,“pia”的一声,如同魔术师般轻巧地抓住抽出,再慢慢研读。 正是这样的阅读,有时会让我对一本书痴迷,从而忽视了当当更便宜的事实。说来也怪,我总觉得从实体店买书比网购要有一种幸福感,似乎拿着书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南朝梁简文帝在《答新渝侯和诗书》中写道:“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这也是书店名字的由来。它们以“字里”(即书本)为经营本源,从“行间”跳脱书本载体,延伸出更多的可能。 去年暑假,我去了顺义。在偏僻的北京郊区,我发现小镇上竟然有一家字里行间书店。里面很大,书和人都非常多。有趣的是,这家店不仅有单本,还有字里行间和别人合作出来的精装套装。我很好奇书店的股东们是谁,不惜冒着亏损的风险,而在郊区开这种阔绰的书店。 当天正好下了雨,又是夜晚,我在淋雨的一刹那下意识就躲进了书店,而非对面的服装店。身处书店,自然就会有一种舒适感,仿佛船只驶进了避风港,安下心来。我在里面待了很久,一直品味着卡耐基、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文笔。轰鸣的雷雨中,我询问了店员一个经典的问题:书店店员看书吗?她对我笑了笑,告诉我只要他们不忙,都会看看。我这才看到那被收银台挡住的《沉默的大多数》。我向她满怀敬意地鞠了个躬,便被母亲叫去看要不要买一本戴建业的唐诗讲解。我随意地翻了翻,发现这与他在B站上讲的没多大出入,就把书放到了一边。瞥了一眼《金阁寺》,然后和我小时候一样敏捷地抓了过来,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那天走的时候雨还在下,只不过小了许多。我端详了一套精装的加缪文集许久,最后买了下来。结账时得知书店正搞活动,送了我一个配套的伞,上面附着一句法语,翻译过来是“在隆冬,我终于知道了,我的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出自加缪的《夏天集》。不知是不是心理暗示,我看完后感觉浑身都不冷了,反倒有点热血沸腾。转眼望了望雨中朦胧的书店,我举着伞大步流星地向外走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