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约能在两星期内打下加里宁格勒吗?

 晨枫老苑 2021-05-04
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的理查德·胡克宣称,一旦战争爆发,北约可在两星期内打下加里宁格勒。俄罗斯方面当然坚决反对这种挑衅性很强的说法,并赌咒发誓要死保加里宁格勒。那北约有这个能力吗?说实话,这么一小块无险可守的飞地要是两星期还打不下来,北约就别混了。孤立地来说,这块飞地是没法死守的。但加里宁格勒战役不可能是孤立的,所以不谈前因,尤其是后果,而空谈战役本身,这是在耍流氓。

加里宁格勒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难怪战后苏联不顾脸面也要硬抢下来

不管是什么原因,加里宁格勒战役一旦爆发,俄罗斯可以借道白俄罗斯和打穿波兰的东部走廊,或者抢占波罗的海三国,都要打通与加里宁格勒的陆地联系,而不可能被动死守。但只要有可能,加里宁格勒也是一定会坚守的,这里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

这是一片浸透历史的土地。十字军中诸多骑士团在东征之后,忙着重划欧洲版图。圣殿骑士的事情通过《达芬奇密码》路人皆知了,但条顿骑士团实际上动静更大,在波罗的海东岸,应波兰国王之邀,打下了普鲁士,建立了骑士团统治下的教会属国。地盘和影响逐步增加的同时,顽固拒绝基督教的土著也被条顿骑士杀了个七七八八,西面的日耳曼人乘虚涌入。日耳曼化后的普鲁士与德国统一、现代德国的关系千丝万缕。直到二战前东普鲁士还是属于德国,战后其中的加里宁格勒地区划归苏联,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继承。这也是插入波兰、直指德国的战略要地,到柏林只有600公里,到华沙更是只有300公里。俄军的伊斯坎德尔短程弹道导弹首先就是部署在这里的,成为悬在北约东线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里是条顿骑士的龙兴之地

现在依然有浓重的德国影响

波兰在二战后获得从德国割让的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包括但泽,现格但斯克)后,自然也觊觎加里宁格勒。在东部领土被割让给苏联后,更是认为理所应当从东普鲁士得到补偿,当然不能如愿。另一方面,在克里米亚危机期间,俄罗斯直截了当地收回了克里米亚,北约竟然毫无应对办法,认此为奇耻大辱,不乏有从加里宁格勒找回场子的想法。但只靠这些小心思是不足以打进加里宁格勒的。
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驻有重兵,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也在这里,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清点波兰和驻波美军的实力也不说明问题。加里宁格勒战役一旦打起来,战场和兵力都会迅速扩大,如何扩大则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国际政治动态,多猜无益。但普京的表态有意思:俄罗斯将动用“非对称手段”还击,并毫不隐晦地通过在巴伦支海的“尤里·多尔戈鲁基”号核潜艇发射“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点明如何个非对称法。

这既是战略威慑,也是无奈尽现。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就迅速升级到核大战,这不是确保自己能赢得战争的战略,而是确保对方不能赢得战争的战略,这对自己常规军力不足时尤其重要,而俄罗斯也正好处在这样的情况。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地缘战略态势急剧恶化,常规军力急剧萎缩,核军力也因为老化而陷入困境,可能出现既无力取得战争的胜利、又无力确保对手无法赢得胜利的情况。这是不能容许的。

俄罗斯大力推动战略核力量的现代化,在陆地上大力推动导弹的机动化,在海上大力推动新一代潜射洲际导弹,“布拉瓦”及其陆基原型“白杨”就是例子。这使得美国也倍感压力了。

武器的精确制导化大大降低了威力要求,一些过去必须依靠核武器的硬目标可以用小当量核武器甚至常规武器有效攻击,但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的威慑作用必不可少,而美国主战军备体系中最为老旧、急待更新的部分恰好是核武器,尤其是运载工具。
美国战略核武器的运载工具有三部分:

1、轰炸机

2、陆基洲际导弹

3、海基洲际导弹

轰炸机投放重力核弹(包括滑翔炸弹)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具有可长时间待机、中途改变目标甚至召回、抵近后人工核实目标后再精确攻击等特点。现在只有B-2还有核轰炸能力,虽然还不算老旧,但数量太少,反应时间太长,已经主要用于特种任务核打击了,如猎杀敌人的国家指挥中心和机动洲际导弹发射系统等。轰炸机还可以发射核巡航导弹,但已经全部撤装了,现有空射巡航导弹不具备核打击能力。

海基洲际导弹全部是潜射弹道导弹,由“俄亥俄”级导弹核潜艇发射。俄亥俄”级首艇“俄亥俄”号是1976年下水、1981开始服役的,按照42年反应堆寿命推算,预期2021年退役。首四艇因为美苏战略核武器裁减协议而非核化,改装为巡航导弹潜艇,都将在2024年前退役。现有14艘的平均舰龄都已经28.5年,最老的“亨利·杰克逊”号应该在2027年退役,以后按照差不多每年退役一艘的速度逐步撤装,最后的“路易斯安那”号预计2040年退役。所以美国海军现在心急火燎地加速建造“哥伦比亚”级作为替换,但由于计划拖延,首艇估计要到2028年才能下水,2031年才能服役,即使在理想情况下,全部12艘要到2042年才能交付完毕。即使现有“俄亥俄”级延期退役,也会有若干年时间导弹核潜艇的数量低于12艘的最低要求。

在潜射弹道导弹方面,现装备的全部是“三叉戟D5”,尽管从1990年已经开始服役,性能依然先进,而且可靠性超过期望,抽查验证发射全部达到要求。“哥伦比亚”级的服役前期预计将继续搭载“三叉戟D5”,但毕竟也快30年了,需要尽快展开后继型号的研制。海基巡航导弹则也早已非核化了。

陆基洲际导弹方面,换装要求就急迫多了。现装备的“民兵3”更是从1970年就开始服役的,全部是井射,不仅老旧,而且生存力低。井射是60-70年代冷战高峰时的思路。洲际导弹还做不到机动发射,只有用异常坚固的地下发射井增加对方用第一波打击解除自己核武装的难度。但地下井毕竟是固定的,在卫星侦察的时代容易精确确定位置,高精度导弹都不需要大当量的核武器就可以大概率确保摧毁,所以井射弹道导弹只适合用于第一波中的抢先打击,高度依赖预警指挥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导弹的随时可发射的可靠性。美国空军对两点都不再能保证,古董级的软盘指令传送系统刚刚撤装,是谈不上及时的。“民兵3”的固体火箭推进剂也是有寿命的,近年的抽查验证发射只是没发现大问题而已。


俄中也有井射弹道导弹,还是液体火箭为主,都在现代化改装中,但重点早已转向机动发射。美国在这方面落后了。机动发射在可持续性上优于轰炸机,可在机动中无限待机,技术进步后也使得无依托发射成为可能,不再局限于预设阵地。机动发射也在指挥控制方面优于潜射,核潜艇的隐蔽性使得及时详尽的联系不便,水下待机的核潜艇基本上只能按照简短命令对预设目标发射,较难全面重新装定目标发射。

在生存力方面,机动发射系统的体积太大,形状也太独特,要大隐隐于市还是不容易做到,不及核潜艇,但不比轰炸机低。如果敌人空军可以到严密设防的待机地域自由猎杀,那可能早就是核摊牌的时候了。较好的生存力使得机动发射弹道导弹也具有核反击能力,不像井射一样,只能用于第一波攻击,大大改善核攻防中的稳定性。

陆基战略威慑(简称GBSD)武器代表美国空军陆基洲际导弹的现代化,要求替换“民兵3”,并在设计时就考虑在“哥伦比亚”级上的使用,最终陆改潜,替换“三叉戟D5”。

美国研发弹道导弹的实力不容置疑,但这也不是“天然”具有的,几十年的荒疏是有后果的,需要时间和投资才能恢复。另一个是机动发射平台,这需要载重量、避震和越野能力俱优,同样在美国的技术能力之内,但非轻而易举,需要时间和投资。俄罗斯从用于短程弹道导弹的玛斯543四轴卡车开始,几十年不懈努力到现在,方成正果,而中国得益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经验,美国就没有这样的积累了,实际上是从头开始,更需要时间和投资。

对美国来说,核力量的现代化在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困难,但在时间上紧迫,在投资上问题更大。美军正在遇到现代化的完美风暴,里根时代的换装红利差不多吃尽了,各军兵种都有急切的换装压力。以美国空军为例,即使按照通胀率折算,现在也处于战后军费拨款的高峰,但机队和人员数量则是低谷,机队平均机龄是历史最高峰,出动率和妥善率实际上还降低了。美国空军“打死也要全速换装F-35”的部分原因就是要降低平均机龄,提高妥善率(尽管澡盆曲线的初期还会有妥善率不升反降的过渡期)。海军和陆军有类似的问题。

常规军备的换装压力还因为美军在亚太受到的中国压力。且不说东风-17这样的异端,尚未问世的“伯克III”以经被055压过。这还不是苏联时代4艘“基洛夫”级那样的压力,055首舰刚刚问世,兄弟姐妹们已经在排队下饺子了。这是“老大军种”极端不习惯的事情。

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的换装压力形成双重完美风暴,而美国的制造业衰退、经济空心化和金融化、社会贫富悬殊激化正在形成第三重完美风暴,美国比谁都更需要“军队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让路”。特朗普上台伊始,就大手笔提高军费,马上就悄悄削减下来了,军购和日常运作都受到很大压力。道理很简单,当家方知柴米贵。但是来自俄罗斯的核军力压力和来自中国的常规军力压力使得美国很难在重建军备和世界警察之间平衡。

核武器是确保对手不能赢的,这不是选项,必须现代化。奥巴马上台初期,还折腾过无核化,很快就不吭这个气了。谁也不傻,你的拳头比我大,我只有胸前挂一颗手榴弹,你要是敢踹我一脚,我们就要死一起死。要平衡美国世界在最强的常规军力,只有这么办。

常规军力的使用门槛低得多,也灵活得多,是可能用来主动发起战争并赢得战争的。但要是没钱了,只能给核军备让路,自己提高发动战争的门槛,减少干涉主义。特朗普不是个爱好和平的人,他的战略收缩正是美国国力军力的写照。

但北约离开美国就只是个看家护店的民团自卫队。还两个星期攻下加里宁格勒吗?


保卫新中国,打到大洋彼岸去

F-35失败在哪里

美国vs中国:谁能抢占人工智能高地

哈里斯不必那么绕,美国只为一件事打仗

鹰从天降(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