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面瘫辩证

 徐普 2021-05-04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又称“口眼?斜”。

关于面瘫的病名.历代祖国医学文献中出现过不同的提法.《黄帝内经》中提作“口喁”、“卒口僻”。唐代之前的文献中出现“口僻/噼”、“口?僻”、“?僻”、“厥口僻”、“偏?”等称呼。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到了“吊线风”的名称,而宋代以后“口眼?斜”这一病名逐渐多见。在清代的'针灸集成》中则直接出现了“面瘫”一词。

本病的特点为:起病急速,有一定自愈性,大部分患者可痊愈,少部分出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病因病机

面瘫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者风、寒、暑,湿、火等.内伤者伤于七情、饮食、劳逸,终致气虚、血虚、痰郁、内热、瘀血等.当实邪客于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内失于约束,则出现口眼歪斜。

(1)本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指出“大抵人之有生,以元气为根,荣卫为本,根本强壮,荣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客气焉能为害。或因喜怒忧思惊恐.或饮食不节.或劳役过伤,遂致真气先虚.荣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乃其感也,为半身不遂,肌肉疼痛,为痰涎壅盛,口眼喝斜.偏废不仁,神智昏乱”。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指出“凡非风口眼?斜,有寒热之辨……然而血气无亏.则虽热未必缓,虽寒未必急,亦总由气血之衰可知也……面间亦有寒者.气虚故也……面问亦有热者.血虚故也”。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说:“口眼?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清·喻嘉言《医门法律》也说:“口眼?斜,面部之气不顺也。”清·何梦瑶《医编》云:“凡遇旋风而口斜者,皆虚人也。”

以上均说明气血不足是致病根源,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邪实:

汉·华佗《中藏经》指出“口眼?斜是风寒暑湿之邪中人的见证之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筋,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面目不能平视.”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兼夹寒热暑湿等侵袭阳明、太阳经脉,经络失养或经筋功能失调可引发面瘫。

元·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又尝过东杞,一夫亦患此,予脉其两手,急数如弦之张,甚力而实。其人齿壮气充,与长吏不同,盖风火交胜。乃调承气汤六两,以水四升,煎作三升,分四服,令稍热啜之,前后约泻四五十行,去一两盆。次以苦剂投之,解毒数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而愈。《脉决》云:热则生风。若此者,不可纯归其病于窗隙之间而得,亦风火素感而然也”。元·李杲《东垣十书》指出“治中风,口眼?斜,颊腮急紧,此胃中火盛,必汗不止,小便数”。故火热之邪上犯头面,也可发生面瘫,且此火热邪气有别于外感,为内所生。

明·楼英<>

以上说明风、寒、湿、热、痰等邪实均可客于面部筋脉导致本病,感邪途径可为外感或内伤或两者兼夹而发。

(3)经脉与经筋

元·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目虽斜,而目之眶骨未尝斜:口虽?,而口之辅车未尝?,此经之受病而非窍病明矣。”所谓经之受病,包括有关循行于面颊部的经脉和经筋而言。即是指,分布在面瘫的经络和经筋有了病变,面瘫的症状也就出现了。

关于经络受邪理论,早在《灵枢》就指出:“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口?唇胗。”《医部全录》提到“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口眼?斜者……多属阳明经病。”其实,除阳明经外,余阳经也都上行至头面,并与眼、耳、口、鼻等器官相关联,故三阳经均可能受邪而致面瘴。具体经络循行,《灵枢·经脉》有记载。

“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自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

关于经筋受邪理论,《灵枢>中亦多次提及。“足阳明之筋,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热则筋弛纵缓不收,故僻。”“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目眦急不能卒视。《医学纲目》云“内经治口眼?斜,多属足阳明经筋病。盖足阳明筋结颊上,得寒则急,得热则驰。左寒右热则左颊筋急,牵引右之驰者而口?向左也,右寒左热则右颊筋急,牵引左之驰者而口?向右也。”《灵枢·经筋》记载了各阳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頄.'“足阳明之筋……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手太阳之筋……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领,上属目外眦……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颌,结于角。”“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

根据循行路线可发现:循行于面颊部的经脉,以足阳明为最长:分布于头面的经筋,以足阳明和手太阳为最广。故临床施针时以足阳明和手太阳穴选取较多。

2.2现代论述

现代医家普遍认可面瘫与脉络空虚,风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筋失养相关。常见的病机可归纳为:风寒或风热侵袭经络,风邪夹痰阻滞经络.气血亏虚致经络失养又感外邪等。其中尤以陈氏在《针灸治疗面瘫》一书中对病机的归纳最为详细:

(1)风邪袭络:

风寒袭络:多有吹空调风扇灯面部受风史.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寒性收引.凝滞经脉,不能游养头目,导致面瘫。

风热袭络:多继发于感冒,牙龈肿痛后。风热邪气侵袭肺卫,肺卫失宣,经脉失养,筋肉纵缓,出现面瘫。

(2)痰热腑实:多有饮食不节史,如过食辛辣厚味,积食不消,化热生火。或有情志不遂史,肝郁气滞.郁而生火,肝火犯胃。胃火内盛,经气被阻,不能濡养头面,发为面瘫。

(3)肝阳上亢:素体阳亢:或急躁易怒,肝气郁而化火;或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肝阳亢盛.循经上犯头面而发。

(4)肝郁气滞:情志因素刺激,或病邪侵扰,导致肝气郁滞.失于条达.经脉不畅,发为本病。

(5)肝胆湿热:风寒之邪在经不解.入侵脏腑,侵犯肝胆,郁而化热:或脾失健运,内生湿浊.郁结化热,或嗜食肥甘.内蕴湿热,湿热蕴结肝胆,上犯头面可发。

(6)脾虚湿盛:外感湿邪;或脾虚生湿;或肥甘厚味聚湿生痰,内蕴脾胃,湿邪循阳明经上犯头面而发。

(7)正气内虚:过劳过思.或久病气亏.或年老气虚,经气不足,脉络空虚,易受邪发为本病。

(8)肝肾亏虚:久病伤阴,或情志内伤化火伤阴,或房事不节耗伤阴液,阴液不足,失于濡养,且阴不制阳,虚阳上扰,发为本病。

(9)瘀血阻络:外伤导致离经之血:或久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入络;或气虚运血无力,瘀血痹阻经脉.经脉失养.筋内挛缩。

3.诊断

3.1症状

面瘫患者常一觉醒束发现一侧面部筋肉呆板麻木,抬眉无力,不能蹙眉,露睛流泪,口角下垂歪向另一侧,刷牙漏水,纳食存食,味觉减退,听力放大。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出现病侧筋内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至出现筋惕肉瞤等现象。

3.2辨证分型

面瘫的辨证分型,各家见解不同.陈氏“根据病机将证型较为全面地列举如下:

(1)风寒外袭:突然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侵袭: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弛无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呜,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3)痰热腑实:口眼歪斜,兼见胃脘灼热,口渴口臭,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肝胆湿热:口眼歪斜,耳部起疱疹,耳内剧痛,兼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厌油腻,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5)肝阳上亢:口眼歪斜.头晕头痛,目赤耳鸣,兼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

(6)肝郁气滞:口眼歪斜,兼见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胀满,走窜不定,舌暗.苔薄白.脉弦。

(7)脾虚湿盛:口眼歪斜,兼见脘度胀满,渴不欲饮.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8)正气不足:口角歪斜3月之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兼见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9)肝肾亏虚:口眼歪斜,双目干涩.耳鸣.或见面肌抽动.兼见胁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 10)瘀血阻络:口眼歪斜,肌肉挛缩,面肌抽动,兼见面色黧黑,舌质暗,可见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

初起.以实证多见.如风寒或风热外袭、痰热腑实.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肝郁气滞等。后期,以虚实夹杂或虚证多见,如脾虚湿盛,正气不足、肝肾亏虚。又“久病多瘀”.故后期也常见瘀血阻络的证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