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荡口古镇导游词

 shhg子夜 2021-05-04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无锡荡口古镇参观游览。荡口古镇,距无锡市中心25公里,地处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是无锡市五个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之一,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荡口因位于鹅真荡的入口而得名,鹅真荡就是鹅湖。荡口还是“三笑姻缘”中华太师的故里,唐伯虎点秋香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现在大家可以抬头看一下这个牌坊上面“荡口”两个字,是明代苏州才子唐伯虎的手迹。背面的“仁里义坊”四个字,则是由文征明所书。

游客可能就要问,唐伯虎与文征明,和荡口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呢?在当时这些吴门才子与荡口的西楼主人华世桢以及真赏斋主人华夏私交甚密,常到荡口观景饮酒、吟诗酬唱,留下了很多的诗篇和墨宝。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就被华氏子孙镌刻在石碑上,至今仍保存在华氏义庄内,待会我会陪同大家前去参观。

 一得榭

走过牌坊,现在我们所走的这座桥是“千虑桥”,大家请看对面还有一座“一得”榭。“千虑”、“一得”取自“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名言。这“一得”,也代表荡口古镇希望来的每一位客人在结束景点游览后,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得。

大家请看这砖雕上“源远流长”四个字,这是由华氏始迁祖贞固所题。两侧楹联:“逊其智 居其愚 惟虑其远,明诸心 守诸躬 故流诸长”,意思就是说做人要虚怀若谷、事必躬亲,才能有所作为,这同样取自华贞固所著《虑得集》。各位游客,前面我反复提到荡口古镇华氏一脉,现在我就大家介绍一下华氏一脉与荡口的渊源及华氏始迁祖华贞固概况。

元末明初,华贞固一家从隆亭(也就是现在的无锡东亭)迁居荡口。为什么会选择荡口呢?其实荡口是华贞固的父亲华幼武的外婆家,可以说是华幼武眼光卓著,选择了我们这个地方。当时荡口、厚桥、鸿声等地统称为延祥乡,本来是有良田万亩,但是因为战乱都荒废了。华贞固带领族人在这里开垦荒地掘到第一桶金,华氏家族由此扎根壮大。所以说荡口的发展史也就是荡口华氏家族的发展史。

花笑池

大家请看眼前这片开阔的水域,名叫花笑池。“花”是通华氏的华;“笑”,说的就是唐伯虎与秋香的“三笑姻缘”了。这里是花笑池的游船码头,游览古镇不光可以选择陆路,还可以选择水路,在船上感受一下古镇的水文化。

 请随我继续往前参观。除了“水”文化,荡口古镇更突出的还有“义”文化和“名人”文化,其中“义”文化是从“孝”文化慢慢沉淀演变而来。

      春晖桥

      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春晖桥,因“春晖堂”而命名。当年华幼武、华贞固父子在堠阳和荡口分别建造“春草轩”侍母,存续600多年的“春草轩”,堪称我国农村第一所家庭养老院,春晖堂则是其中的重要建筑。过春晖桥左转往南就是文昌路,是古镇进口处最热闹的小街,汇集了荡口乃至江南地区的特产和小吃,像青白团子、桂花年糕、药膳酥、走油肉等等,我们可以边走边看。

明清两朝,荡口一共出了25位进士(其中华氏22人),举人50多人,五品以上官员130多人,五品以下数百人。但是在明朝前期近100年间,荡口华氏在科举上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话说当年朱元璋的开国大将常遇春与张士诚的悍将莫天佑在甘露镇酣战,华氏负责为莫天佑提供粮草支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华氏当年帮助张士诚一事耿耿于怀,就断了华氏的科举之路。而华氏先祖为了平息此事,不受牵连,也立下家训,不允许子孙进京赶考。直到明朝中期才慢慢开禁,华氏子孙又开始崭露头角。

       文昌桥

       这座文昌桥,与文昌路相连,寓意荡口人文昌盛。文昌桥是一座廊桥,因江南地区多雨,人们可在此躲雨休息。登上文昌桥,西侧是一副绘有古镇美景的幕墙,惟妙惟肖的北仓河风光,既挡住了幕墙之外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光桥、老旧的管线和来往的车辆,也得到了视觉上的延伸。没想到这个无心之作,受到了媒体和游客的热议,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到文昌桥上走一走。转过身,这是荡口的母亲河——全长1.2公里,直通鹅湖的北仓河。放眼望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景色。

         站在文昌桥上东望古镇景色,荡口古镇景区主要就是围绕这一河两街,景点和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仓河北街,南街则汇集了水乡美食。大家逛完北街的景点后,可以去南街品尝风味小吃。现在我们下桥继续沿北街参观。

 北街东西全长大概一公里,古镇核心面积8.56公顷,其中1/3是历史建筑,2/3是仿古建筑,古桥28座这里是后来重建的,因为原来的老建筑被破坏的太严重了。重建的时候考虑到了古镇今后人流接待量等因素,所以就把这条路拓宽了,是古镇最宽的一条路了。 

      耕读桥 

        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叫耕读桥。华氏始迁祖华贞固来到荡口以后,天晴的时候带领族人一起开垦荒地,下雨天就在家里读书修身养性,这就是中国的农耕文化,所以古镇桥中一般都有以耕读为桥名的

这里原是华氏一分支祠堂,民国时期,钱伟长曾经租住在这里。钱老大家一定都熟悉,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我国的“三钱”。钱伟长是无锡鸿声街道七房桥人,因为祖宅两次遭遇火灾,所以4岁就跟随叔叔钱穆和家人一起搬到了荡口居住。他的童年、少年时期都是在荡口度过,所以对荡口的感情非常深厚,每次回无锡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回到他的母校——荡口中心小学来看看。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2007年,钱老一共回荡口14次。

现在我们来到了关帝庙,关帝庙原名义盛庵,是由举人华祖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大家请看对面这座桥叫义盛桥,是北仓河上五座老桥之一,和义盛庵相呼应。

上世纪关帝庙毁于火灾,原址重建的关帝庙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门口这个就是关羽的青石雕像了,连同基座高约5.5米。为什么这里会供奉关羽呢?刚才我提到了荡口的三大文化之一“义”文化,大家知道关羽正是忠义的代表,所以荡口人一向尊崇关羽。另外一点,就是历来荡口水运发达,商业往来密集,而关帝又是“武财神”,这关帝庙的香火自然就一直很旺盛。庙内设有伽蓝殿和三圣殿,有兴趣的游客可以进去参观。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座桥是忠佑桥。荡口古镇目前一共修复、修建桥梁28座,恢复了当时小桥流水的景象。桥下这一条河就是当时的烧香浜(现名庙浜),那个时候香客都是坐船来烧香的,船就停在这里靠岸。过了这座桥,紫屏路以东连同华蘅芳故居的这一片明清建筑群就是新当里——华氏旺族曾经的主要聚居地。

这是薛泰丰官酱园。当时荡口有很多酱园,这是最为出色的一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薛泰丰生产的高级酱油“冰油”在清代都是作为贡品为皇家御用,也获得了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我们熟知的茅台酒也是在这一届获得了这个奖项。

        华蘅芳故居。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华蘅芳故居了,这块匾额是由钱伟长题写的。华蘅芳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曾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幕僚,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蒸汽轮船“黄鹄”号。他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行者和传播者。大家请看这边的展馆平面图,故居一共有五进,分别为前厅、小厅、惇惠堂、荔雨轩以及行素轩。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前厅。

      华蘅芳故居及华蘅芳父亲、兄弟、女儿等的介绍。

        华蘅芳故居平面图。

        华贞固这一支来到了我们荡口,另外一支晴云支则主要居住在现在的无锡坊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先生就是晴云支的第二十八世孙。现在大家可以看一下贞固这一支:华贞固是荡口华氏始迁祖,正是他开创了荡口华氏一代基业。明代中叶华察,就是大家熟知的唐伯虎点秋香故事里的华太师(字鸿山),官居三品,曾被皇帝赐一品服出使过朝鲜。这里要更正一个谬误,华察曾经担任翰林院的史官,华太师实为华太史。文艺作品中唐伯虎所伴读的两个公子是呆呆傻傻,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华太师有三个儿子,都非常聪明,尤其是这个小儿子叔阳,从小聪慧,二十多岁就中举当官了。我们再来介绍华蘅芳,华蘅芳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数学家,他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翻译家、教育家。

这一进是主厅惇惠堂,主要布展了两块内容,左边是华蘅芳数学及科技翻译著作,其中的《地学浅释》和《金石识别》可以说是影响深远。鲁迅先生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在南京矿物铁路学堂读书时曾将《地学浅释》这本书从头到尾抄了一遍,连同书上的100多幅插画也描摹了下来。这部书也启迪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代人。华蘅芳还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他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上海格致中学前身)的第一任山长,此后历任天津、两湖、龙城、南菁等书院教席、院长,晚年退居家乡后曾任无锡竢实学堂(无锡连元街小学)的数学总教习。

    “黄鹄号”介绍。

 另一侧展示的是我国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鹄号”的模型,与实物比为113。“黄鹄号”由华蘅芳和徐寿共同设计制造。时值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国力凋敝、列强入侵,在这内忧外患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洋务运动派,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曾国藩的直接指挥下,华蘅芳与徐寿、徐建寅父子等人研制出了第一台蒸汽机模型,并成功制造了第一般具有实用价值的机动轮船——“黄鹄号”。“黄鹄号”首航成功,未能亲临现场的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原原本本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此后,华蘅芳他们又被派到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从而造出了我们身后这块展板上一系列的兵船。应该说,华蘅芳在我国海防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一笔。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四进荔雨轩,荔雨轩是华蘅芳的父亲华翼轮读书会客的地方。当时院中栽有两棵薜荔树,夏天薜荔树结果落子,在书房中听到淅淅沥沥的声音,以为外面下雨了,知道真相后遂将书房命名为“荔雨轩”。这屋子四周都是玻璃的,所以又叫玻璃房。

       最后一进是华蘅芳的书房“行素轩”。华蘅芳的汉白玉雕塑摆放在屋正中,这是中宣部批准的全国第一批138位纪念性塑像之一。华蘅芳从小就不爱四书五经这类八股文章,而是痴迷于算学,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有写到“余七岁读大学章句,日不过四行,非百遍不能背诵”,想必在当时老师眼里是个顽劣之徒。华蘅芳的父亲一开始也反对他,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后来渐渐也发现了儿子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便反过来有意栽培。从此华蘅芳访名师寻典籍,一心钻研数学之道,不过20多岁他便成为远近闻名的数学家。“行素”二字正是体现了华蘅芳我行我素的作风。

        华蘅芳是中宣部批准的全国第一批138位纪念性塑像之一。出了行素轩,我们来到了数理长廊。长廊右侧的小厅,分别展示了古代的运算工具算盘,古代的益智游戏华容道、七巧板、九连环等。可别小看这些游戏,其中蕴含着很多数学奥秘呢!有兴趣的游客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参观完华蘅芳故居,我们继续从仓河北街往东参观,这是孝义桥。大家请看,仓河对面古镇外面的楼房就是荡口中学,旁边三角顶楼的建筑是原来的荡口中心小学。中学门口现在还有三根石柱,是华察的私家花园“嘉遁园”遗址的象征。学校里还有个绎之亭,就是为了纪念华绎之舍宅办学而修建。

       各位游客,我们左转从花厅上进去,是华君武故居。华君武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活动家、漫画家。大伯华倩朔、二伯华紫翔精通文史,都是钱穆的老师,父亲华吉裳学医,去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杭州医专任教。因此华君武出生在杭州,但与荡口血脉不断。荡小百年校庆之际,他专门致信当时的校长邹雪亮老师以示祝贺。此信留在荡小校史馆,永作纪念。

       说到他是怎么入行的,他在自传《漫画一生》中是这样叙述的:“我自幼喜欢绘画,但一画静物,就很狼狈,总也画不像,我喜欢用比较随意的、写意的手法画画。这符合我的性格,最终我选择了漫画。”  

        欣赏了华老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大家基本看出其漫画特点:大俗大雅。无论是反映社会矛盾,还是讽刺权贵,华老总是用最为简洁的笔触来描绘,普通老百姓一看就懂,一看就笑,不光能看懂这幽默还能意会这背后的深意,这可是不容易的,非“大俗”不能做到。“大雅”呢,指的就是华老能自如的运用书法的笔触去“写画”,格调清新、雅致。

       参观完华君武故居,我们原路返回到仓河北街去参观华氏义庄。华氏义庄大门全景,在以前我们的认知里义庄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地方,在影视和书刊中我们看到的义庄是停放尸体之地,义庄的就变成了大家理解中的火葬场停尸间,可是到了荡口古镇才知道义庄并不是那么回事。  

       华氏义庄是荡口古镇的核心景区,有“江南第一义庄”之称。义庄是以宗族为单位,对族内四穷进行救助的慈善机构。华氏义庄保存完好,现存房屋四进,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义庄的门厅,大家请抬头看这“华氏义庄”四个字,它是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华氏通四支二十八世孙华建敏先生所写。

      华氏义庄导游图,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  

        轿厅内悬挂的“尚德乐善”牌匾,也是由华建敏先生题写。匾额下展示的是木刻的荡口义庄分布图,这是根据1934年的荡口地图复原,重点标出了荡口镇在民国时期七所义庄的分布状况。厅内还展示了华氏永义庄、华氏襄义庄、华氏新义庄,徐义庄四个义庄的模型。荡口是当时创建义庄最多的乡镇,华氏自然就是创建义庄最多的望族了。两侧墙上是《无锡金匮县志》中的《善举》篇对义庄的记载,开篇就详细记录了荡口华氏义庄,可见其地位之高。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义庄的碑廊。这些石碑是在2007年修复义庄时从墙角挖出来的,一共有80多块,比较完整的有60多块。华氏碑刻主要分为三大内容:一是建庄时一些社会名流所写的义庄记;二是西楼主人华世桢和当时的江南才子间的书信往来,也就是《澄观楼法帖》;三是华孝子祠和春草轩的相关诗文。

       华氏义庄第三进诒谷堂全景。

        诒谷堂是义庄庄董议事的场所,同样也是江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楠木厅。“诒”是赠送、给予的意思,“谷”泛指一切谷物粮食。“诒谷堂”三个字是由清代书法家梁同书所写,梁同书也是华氏义庄创建人华进思的大舅子。牌匾下面是当时的刑部尚书汪由敦写的一封嘉奖信,荡口兴办义庄的好事名声在外,甚至传到了朝廷,皇帝听了很高兴,“天子嘉奖之”。

      “式范宗朱”匾       

       旁边这三块匾额都是当时官府为表彰华氏义庄的善举赠送的,我们可以先看那一块“式范宗朱”。“范”指的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义庄,我们华氏是效仿范仲淹来创办义庄的;“朱”即朱熹,创办义庄就是要将自己的物质欲望降到最低,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敦本表俗”,以农为本,为世人作出表率。

        “恤族良模”的意思就好理解了,就是抚恤族人的优良楷模。义庄还有公益事业、子孙教育,可以看出华氏先祖不光解决族人温饱问题,还重视子孙的教育问题,所以理念还是比较超前的。在晚清时期,荡口华氏已经开始将子孙送到海外留学,义庄还特别设立了一笔基金,以资助海外学子。

       第四进怀芬书屋。刚才我们说到义庄解决了族内四穷的温饱问题,那义庄专门设立的义学就是解决贫寒子弟的读书问题了。

       现在大家请看匾额上的“怀芬书屋”四个字,是由荡口果育学堂的创始人华鸿模所写。华鸿模祖父华清莲,字芬远,“怀芬”就是纪念祖父芬远公。怀芬书屋就是果育小学的前身,也就是荡口中心小学的前身,不得不提的是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到现在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国学大师钱穆、音乐家刘天华等都曾当过该校的老师,钱穆、钱伟长、王莘等也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这里还有华氏始迁祖华贞固写的《训蒙习书》,教育子孙做人做事的态度:洒扫应对安详恭敬,言温气和意诚心正。笃学修身孝悌忠信,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仁熟义精为贤希圣,书此训辞子孙是听。右边是文征明的《纺织督课图》和《真赏斋图卷》。

       经过后院,我们来到了厫仓,义庄除了刚才四进以外,其余房屋都用作储放粮食的仓库。仓是每月发放义米的场所。这里布置着一些办公用品、量具、签筒等,左边墙上还有义庄发放粮食的票据。

       华氏义庄西花园,这个花园以华氏义庄创建人华进思的号“葵圃”命名。以前我们总感觉义庄是一个吓人的地方,在电视和小说中我们总能看到义庄停放着尸体,义庄的存在变成了大家理解中的停尸间,可是到了江苏的荡口古镇才知道义庄并不是那么回事。

       华氏义庄的出口是“永裕典当”,也是华鸿模创建,规模在无锡数一数二,贵重到珠宝首饰、字画对条,普通到衣被杂物,都可以典当。当铺和义庄的性质有明显不同,义庄济穷、当铺救急。而创办当铺的原意是其收入贴补义庄费用之不足。

出义庄,现在我们来到了荡口历史上最为繁华的地段——杨树洚。杨树洚原来是个土墩,为了交通便利,华氏族人将其拓浚,以直河与北仓河沟通。周庄有双桥,我们这里有四桥——永安桥、迎福桥、卖鱼桥、卖鸡桥。

      从仓河南街看到的二座桥,左为永安桥,右是迎福桥。荡口水运一向发达,这个地方以前是个码头,去苏州、上海都要从这里坐船出发,一天一班。而卖鱼桥上卖鱼、卖鸡桥上卖鸡的热闹景象,又相当于现在的菜市场。

      仓河南街,左是卖鱼桥,右是永安桥。

     卖鸡桥。

       卖鸡桥介绍。

      仓河北街上的王莘故居。接下来我们马上就要到王莘故居了。王莘是我国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所创作的《歌唱祖国》也被誉为“第二国歌”。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王莘故居,广场上是王莘铜像,正面对五星红旗,指挥大家《歌唱祖国》。

      王莘故居介绍。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纪念馆大厅,大厅内的液晶幕墙,播放的是王莘与《歌唱祖国》的相关视频。

        歌唱祖国

    贺敬之题字。

     王莘生平及代表作品。

      《歌声引路》,这里展示的是王莘从青年时期到参加革命工作后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资料。王莘在上海结识了一批乐团进步人士,后辗转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他结识了恩师冼星海。

        冼星海非常喜欢这位高足,毕业之际将他的一支自动铅笔赠送给了王莘,鼓励他写出鼓舞人心的作品。也就是用这支笔,王莘不负师恩创作出了《歌唱祖国》。

       1951年10月在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毛主席接见王莘并题字。

   《歌唱祖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金唱片”奖。

       最后,我们以王莘自己的一段话作为整个纪念馆的结束语。王莘说:我一生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着的“歌唱祖国”。

       转出大厅,大家看到左手边的院子里有一间简陋的小房子,似乎与纪念馆格格不入。其实这正是王莘在荡口的故居,大家可以进去参观一下。

      参观完王莘故居,我们继续在仓河北街往东,不经意的一条小巷称为“雨巷”,想起了戴望舒的一首成名作品“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会通馆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会通馆。会通馆是我国铜活字印刷鼻祖华燧的读书和印书工场,占地1200多平方米,分两路三进,我们进去依次参观。

        华燧出生于明朝(1439-1513),字文辉,号会通,是华氏始迁祖华贞固的玄孙。他自小涉猎经史,中年时喜欢校勘书籍。他发现前人留下的印本不尽完善,特别是那些罕见的作品,如果连错误一起流传后世,那是很可惜的。所以华燧萌生了自己印善本的念头。虽然从来没印过书,但是他相信自己能“会而通之”,印出当时世上最好的书来。

       鸦片战争后,由英国传入了铅字印刷,因为铅熔点低,制作方便,吸墨性能好,价格低廉,所以替代了铜活字,成为印刷业的新宠。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无锡籍院士王选发明了激光照排印刷术,铅字印刷才退出历史舞台。

       王选院士发明激光照排印刷术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通往休闲区的天井照壁上有 “彩印之乡”四个大字,它标志着荡口的印刷业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无锡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钱穆旧居。我们参观完仓河北街的主要景点,现在来到南街参观钱穆旧居。无锡有“二钱”,名声赫赫,一位是无锡市区的钱钟书,一位就是鸿声七房桥的钱穆。钱穆与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交好,曾作为钱钟书的证婚人,参加了钱钟书与杨绛先生的订婚仪式,杨绛的《杂忆与杂写》里就有提到。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国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尊称为“一代宗师”。

      钱穆旧居介绍。

       我们来到钱穆旧居的小厅,这里有钱穆的生平简介,他出生在离这里5公里多的鸿声街道七房桥社区,7岁全家搬迁到荡口,10岁就读镇上的果育学堂,这在当时算一所新式小学,不光学诸子百家等经典之作,还有自然科学、体操、音乐等,华君武的大伯华倩朔就是这所学校的国文和音乐老师,音乐大家刘天华也曾在这里任教。钱穆13岁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和瞿秋白、刘半农都是同学。毕业后钱穆回到了他的母校果育学堂教书,自此开始了他的乡村执教经历。大家知道,钱穆后来曾任教北大、厦门集美等名校,伯乐就是这位顾颉刚,他当时向北大极力推荐钱穆代替自己,他说:我有的钱穆都有,我没有的,他也有。钱穆在北大任教,胡适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这两人的课都是大课,是在阶梯教室上的,总是座无虚席,被世人称作南钱北胡。1949年,钱穆来到香港,并创办了新亚书院,一开始还只是夜校,后来与另外两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晚年的钱穆应蒋介石之邀定居台湾,但是故乡一直在他心里。钱穆去世后他的夫人胡美琦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带回大陆安葬。钱穆先生一生没有留过洋、没有上过大学,只是个中学学历的小教员,他的成就,都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而得来的。

         这里是钱穆旧居的大厅,中间是一副抱柱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大厅西墙,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示了钱穆幼年时在荡口的生活、学习情景。

        二楼的东边房间,书架上陈列着钱穆先生的著作和家庭生活用品、老照片等。大家请随意参观。

        荡口巡检司衙门。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朝廷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监察与管控,在各府、州、县关隘要塞处设立巡检司(相当于现代的乡镇派出所),每处巡检司设巡检兵士10人左右。“巡检”一职皆从九品(相当于现代的派出所所长),其职责主要是巡逻地方,盘查过往行人,缉捕盗贼,盘诘奸伪,维护地方治安。据乾隆年间的《江南通志》记载:“······望亭巡检司署旧在望亭,后移县治,乾隆初移驻荡口镇”

巡检司内景。据乾隆年间的《江南通志》记载:“······望亭巡检司署旧在望亭,后移县治,乾隆初移驻荡口镇”

景点游览即将结束,希望这一路的讲解能给您带来愉悦的旅途感受。谢谢大家的陪伴,祝各位旅途愉快!

                                                 顾志晔

                                           2021年5月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