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富贵花,设色的牡丹尤其深受市民阶层的欢迎。吴昌硕对牡丹有着特殊的看法,他说:“有色无香,大似不通文墨美人,尊为花王,贮之琼台金屋,侥幸太过”,表现出不羡富贵的清高品格。在以牡丹为画题的作品中,吴昌硕常将牡丹与水仙顽石并置,除了取富且贵兮寿而康之意,还有富贵神仙、天香凌波或玉堂富贵的祝愿。本幅将二者并立,牡丹居上,有的娇艳盛开,有的含苞待放,风姿绰约,水仙在下则幽幽静逸,暗自芬芳。两者上下对照,浓淡雅俗,相得益彰。 《缶庐别存》有言:画牡丹易俗,水仙易琐碎,惟佐以石可免二病。石不在玲珑,在奇古。人笑曰:此仓石居士自写照也。画家在作品中往往是寄寓了很深切的用意的,牡丹和顽石谁能说就不就是画家自身形象的隐喻呢?但总的来说,洋溢画面的是饱满向上气势,是一派磅礴的气象。“酒满金垒,富贵花开,咏花愧乏青莲才”,是他牡丹作品中常用的题句。其实他并非没有李白那样的诗才,相反他们在浪漫奇特的艺术想象上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吴氏顶礼青藤、八大,但他的作品中去处了徐渭的荒寒和八大的冷峭,晚年作品一变而为厚重雄浑、古朴秾艳。后期作品多用色,既用泼墨泼色法,又用破墨破色法,饱满淋漓,别开生面,丰艳而无脂粉气。此作斜角构图,饱满而透气。大笔如椽,粗服乱头,极具视觉张力,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吴昌硕艺术“重、拙、大、鲜”的风格。 总览吴昌硕的画,大起大落,善于布置空白,或作对角斜势,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此幅《王者香》亦是如此,大块山石占据画面一半的面积,且位置不似规规矩矩,最下方的山石向右倾斜,中间的端正,上方的则霸占了右上角,构图之险,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着实是吴昌硕手笔。此外画中配以兰花、兰草补充空白,丰富画面。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与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此作中的兰花以犹如款草的笔法来画,用墨更是酣畅淋璃,浓淡、干湿、枯润、虚实互用,极富变化,可见其深厚的书法功底,还有其独特的“大写意”表现形式。整幅作品花卉与石头、题跋、钤印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完整了此佳作。 ← 滑动浏览 → ![]() ![]() ![]() ← 滑动浏览 → ![]() ![]() ![]() ← 滑动浏览 → 日下部鸣鹤与吴昌硕的交往可以说是非常早的,1891年,日下部54岁,吴昌硕48岁,日下部誉吴为“草圣”,吴称日下部为“东海仙鹤”。此作日下部鸣鹤题签,江上琼山题签,长尾雨山跋。观册页,知为日式装帧,是当时的原装原裱,极为难得。吴昌硕梅花册十开,作于丙午年(1906),吴昌硕63岁。日下部鸣鹤(1838—1922)题签,江上琼山(1861—1924)题签,长尾雨山(1864—1942)跋(时年甲戌1934年)。日下部鸣鹤与吴昌硕的交往可以说是非常早的,1891年,日下部54岁,吴昌硕48岁,日下部誉吴为“草圣”,吴称日下部为“东海仙鹤”。日下部早年学王,晚年改为北魏书,此题签,仍是王体,可知所题当非最晚年,或可能即是吴昌硕创作时期的题签。亦即1906年前后的题签。观册页,知为日式装帧,是当时的原装原裱,极为难得。江上也是日本著名书画家,住在京都,与长尾雨山友善。长尾于1903年来华,任上海商务出版社教科书编辑主任,是吴昌硕的好友,也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 梅花对于吴昌硕来说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他一生种梅、赏梅、咏梅、画梅,去世前还立遗嘱命其三子将其葬于杭州超山宋梅亭畔,足见其对梅花的钟爱。吴昌硕一生作画万余,而以画梅花最多、最精,也最能表达其心意、技艺。他自谦云,三十学诗,五十学画,其实传世的作品中早年三十多岁时就画过梅花,四十以后梅花作品多见,这也表明他学画是从画梅花入手的。他在诗中写道:“卅年学画梅,颇具吃墨量。醉来气益粗,吐向苔纸上。……”也知其画梅花用功之勤。 吴昌硕为诗书画印四绝艺术家,篆刻先成,助以石鼓文书法,得金石之气,具布置之巧,巧拙相生,以之入画,天然浑成。再加上他的诗作,可谓绝配。艺术家最难的是打通脉络,将书画印融为一体。在中国艺术史上,我们看到吴昌硕是融汇得最高明的一位。因此,每当我们欣赏他的画作,尤其是他的梅花,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绘画本身,我们还看到了他的书法,他的篆刻布局意趣,与其说他在画,更应当说他在写。正如他题画句:“是梅是篆了不问,白眼仰看萧寥天。”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感受他的艺术思想,更是在理解他的人生。 吴昌硕的艺术不仅使中国书画大家受益良多,更让日本艺术家顶礼膜拜。他们对吴昌硕以金石入画的创新技法孜孜以求,私下刻苦钻研,更有甚者结伴远渡中国,与大师交好往来甚至拜其为师。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庐曾向吴昌硕请教多年,并向日本篆刻界极力推崇,产生极大的影响。款识中所提野村先生,应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功臣野村素介(1842-1927),日本贵族院议员、男爵,晚年以素轩之号活跃于日本书画界,曾任日本书道协会会长, 1908年与中村不折、土方秦山等人成立“健笔会”,专门研究六朝书法,与吴昌硕多有切磋,此间以画相赠。 此幅《秋菊春兰》作于1914年,吴昌硕时年七十岁,因得到友人赠予的一方赤乌塘砚〔即澄泥砚〕,随即趁兴画下了这幅作品,并作自题诗:“秋菊春兰不并生,老夫合写意纵横;筠篮束缚瓶低亚,更缱菖蒲作主盟。”此类自娱自乐的作品在吴昌硕的传世作品中并不多见,倒是齐白石学他的作品传世非常之多,足见其珍贵。画款中 “拟李复堂大意”,乃吴昌硕惯用之谦辞。吴昌硕借鉴了李复堂绘画的丰富性与俏丽感,作品中竹篮线条的爽健、秋菊绿叶的古艳、皆比李复堂更显古厚单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