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走到了冬天的第三个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多,上海一年中最冷时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家里、路上、单位里都有空调,让都市人的冬天越来越温暖。再加上轻薄的羽绒服、保暖内衣…大家冬天穿得越来越轻便。 回想小编小时候,每每到了冬天,都是里三层外三层被毛衣毛裤裹成个“粽子”。“妈妈牌”“奶奶牌”“外婆牌”的毛衣,厚重、花色也不多……手工制作还会难免有一些小瑕疵。但是,被一针一线的爱意包围着的感觉,感觉也没有那么冷了。 回想一下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件毛衣呢?那时候,阿姨妈妈们聚在一起就会讨论各种花色、款式和针法,每个时期会有一种针法特别流行,再加上自己的巧思,成就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绒线衫。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绒线的回忆吧!棉毛衫、棉毛裤、加一个假领头,然后套上绒线衫,“里三层外三层”这是老早底阿拉过冬的标配。绒线衫还有大小粗细之分,细绒线衫穿在里面贴身又保暖;粗绒线衫花样多,穿在外面时髦漂亮。结绒线的花样多,能做的东西也很多。上面穿好绒线衫、下面还有绒线裤、头上戴着绒线帽、脖子里裹着绒线围巾、手里再套上一副绒线手套,保暖装备一应俱全。从头到脚都是“妈妈牌”。老早底阿拉过冬的这些绒线衣物,大多是家里的姆妈亲手织出来的。小孩子长得快,自己结的绒线衫还能调整大小尺寸,经济实惠不浪费。拆了结,结好了还能拆,再织新的。妈妈结绒线的时候,还没完工就会在孩子身上比划,领口是不是紧了,套一下看看;裤子是不是短了,不够保暖?不仅考虑到穿着的时候大小,还要考虑脱进脱出方不方便,孩子活动得开吗等等。当然,要穿妈妈新结的绒线衫,小孩子们自己也是要出力的。因为无论是刚买来的绒线,还是从毛衣上拆下来的绒线,都是需要自己绑开的。这时候,小孩的活儿就来了。其实对于小朋友来说,看妈妈结绒线,也是很有乐趣的。兰花指勾起一根绒线,拇指和食指捏针,只见针杆翻飞之间,绒线就一圈圈编织起来了。在孩子眼里,那叫一个神奇。结绒线也是有学问的,男式毛衣一圈400针,约需毛线14两,一件女式毛衣约需毛线11两。据说结出一件男式毛衣,总计针数约21万针;而一件女式毛衣约需针数16万针。哪怕是手法最快的妈妈,恐怕一秒钟也只能织一针,也就是说织一件毛线需花费16万到21万秒。所以说,每一件毛衣背后,真的都是满满的心血。过去那个年代,每家的孩子都不止一个。为了过年孩子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妈妈们白天忙完了家务,晚上在孩子和家人都睡下之后,才有时间开始编织毛衣。所以各位妈妈也练就了一身的本事,小编就记得小时候总觉得妈妈结绒线的时候根本就不用看绒线针,仿佛全靠本能和手感,这大概就是母爱的力量吧!结绒线的针法也有讲究:平针、长针、上下针、两针长、两针短、面包针……花色款式也各不相同:圆形、菱形不稀奇,还有气球花、黄鳝骨、甚至还有漏针……花样经可多了。每家的姆妈都有自己结绒线的花样经,看到有好看的绒线衫,还要“偷师”一下,“这个针法好看,怎么织的?”慢慢地,结绒线也成了社交的一部分,冬日里弄里,太阳下,各家的姆妈们常常聚在一起,一边交流绒线手艺、一边聊聊家常生活。从2011年开始,上海绒绣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可能是最接地气的“非遗”之一。其实,近几年来尽管穿得少了,但是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我们时常还能看到戴自己钩织的绒线帽子、绒线手套、手提各种花色绒线包的阿姨妈妈们。相信大家的家里,也都有几双巧手做出来的毛线拖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