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逸仙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楚汉时期,项羽与刘邦相争,进行最后一场大战,刘邦的六十万大军对阵项羽的十万大军,输赢立见。项羽的士兵被包围,刘邦命令士兵在周围唱楚地的歌曲,引起他们的思乡之情,战斗力削弱。 “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万里江山”,项羽力能扛鼎,调兵遣将以少胜多,刘邦只是一个小混混,一亭长,可是为何项羽最后却会输给刘邦,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不停地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韩信用八个字总结,郭嘉却只说一个字。 韩信在评价项羽时只说八个字: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他为何说出这样的话,韩信在拜入刘邦阵营前,先拜入项羽账下,但是一直都不受待见,一个可以封王的人物,结果只是担任一个执戟郎。他多次向项羽提出自己在军事上的见解,可是傲气的项羽连自己的亚父的意见都常常听不进去,又怎么会听他这个执戟郎的。 项羽作战多喜欢横冲直撞,依靠军队的气势,还有他的勇猛冲锋陷阵,击败敌人,这便是“匹夫之勇”。这样的勇猛在双方人数相当的时候或可一试,或者对方的将领不擅长带兵打仗也可成功,可如果对方的敌人数倍与他,亦或对方的将领擅长军事上的谋略,那么他很容易吃亏。 此外,项羽还有一个弱点就是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这一点从“鸿门宴”也可以看出来。做事全凭个人的喜好,订好的计划说变就变,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便举棋不定,左右摇摆,最终还放走刘邦,招致祸患。 从这些方面来看,韩信对他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毕竟两个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而且还多次交手,彼此之间也比较了解,与历史上的项羽的真实情况也贴合。而三国的谋士郭嘉对这件事的评价则简短得多,他只给出一个字:势。 这个字看似简单,但是包含的内容却很多。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大势所趋,到底什么是大势,其实就是人心,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往往之最后一个,人心向背,才是左右结局的关键所在。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大势为项羽所掌握,他打下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举世闻名,他的优势比刘邦要强。 从他可以收拢那么多的百姓与他一起打仗,就可以看出他还是具有民心的,只是他的作为让这些支持他的人渐渐失望。坑杀俘虏,一把火在咸阳烧了三个月,还纵容自己的手下烧杀抢劫,欺压百姓,害的百姓不敢出门,人人惶恐不安,这种情况下有怎么有人心向他。 反观刘邦,一开始的时候虽然也有一些糊涂,只是很快就清醒,不准手下扰民,还向百姓道歉,高下立见,百姓自然更加推崇刘邦。他到达的地方,一片祥和,长此以往,项羽虽然打赢战争,但是输去人心。刘邦屡战屡败,可是却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这天下大势自然也移到刘邦身上。 因此郭嘉的这一个字点评得也很精准。而且刘邦的用人手段以及对大局的掌控力也还是项羽比不上的,刘邦手下还有众多的人才,文有萧何、张良;武有韩信、樊哙等。而项羽最后连范增都气走,哪里还有良才美将愿意追随。 刘邦用人不拘一格,不会在意身份,他的大将中,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樊哙不过一屠夫,韩信只是一布衣,但是他都一视同仁。并且他自己也说过:“治国不如萧何,出谋划策不如张良,带兵打仗不如韩信”可就是这些他不如的人却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做事,供他驱使,他的用人手段着实高明。 而项羽账下有良将韩信被他忽视,有谋士范增被他气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身边只有虞姬陪伴。与刘邦的用人手段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多方比较之下,项羽最后会输给刘邦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刘邦善于用人,但桀骜不驯,结果导致两种不同的结局。过钢易折,项羽身负“霸王”之名,一生赢得多场胜仗,却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若是他肯度过乌江,未尝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可惜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最后自刎而亡。 在生活当中我们也要善于发掘他人的优点,多加听取别人有用的意见,不要骄傲自大,盲目自信。遇事不能横冲直撞,谋而后定,该果断之时也不要优柔寡断。 参考资料: 《夏日绝句》 《命运赋》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
|
来自: liuhuirong > 《秦漢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