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柿子专拣软的捏,我劝你,别那么讨人喜欢!

 恰恰365 2021-05-05

这段时间,看了一个短片,颇受触动。

短片名叫《I wanna be Your friend》,讲述了一个小泥偶艰辛的交友过程。

为了交到朋友,他竭尽全力。

想和有长鼻子的人交朋友,就将自己的鼻子也拉长;

想和吃虫子的人交朋友,便强忍着恶心吃下虫子;

想和有着飘逸长腿的人交朋友,便将自己的腿弄折;

想和正在楼顶企图自杀的人做朋友,便和他一起站在楼顶,并向前迈去;

为了获得一段关系,小泥偶拼尽全力。

可最终却被伤得体无完肤,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拼命掩饰和改变着自己。

别人谈论八卦时,假装自己也十分感兴趣;别人有什么困难,马上站出来帮忙;别人有什么请求,从来都不会拒绝;即便别人的举动让自己非常不爽,也始终压抑着自己的怒气;

真实的样子被掩埋在内心深处,一辈子,有一半的时间都活在别人的眼里。

总是想着,要周全着身边的人,最后一个想到的,才是自己。

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心心念念他人的心情时,谁来照顾你的心情?

都是第一次做人,同样只有一次的人生,为什么我们要让自己活得如此小心翼翼,筋疲力尽?

能对我们的人生负责的,只有自己。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周全别人之前,为什么不先周全自己。

这世上,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

年初,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自曝是讨好型人格,令众多观众大跌眼镜。

印象中,9岁出书,年少成名,这个天才一样的姑娘应该目空一切,胆大张扬才是

可她却自曝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她说,她曾在男友打电话骂她时,足足道歉了两个多小时,只是因为不想对方不高兴。

她曾在他人发表自己毫不赞同的言论时,奉承不已;

她曾在和朋友的交往中,隐忍收起自己的不满情绪。

在她的世界里,即便是最亲密的爱人,她也害怕冲突,害怕表达最真实的自己,即便是最讨厌的人,也希望别人能喜欢自己

这样做的后果是:

她做事情的初衷变成了迎合他人的期待,与他人的交往中,也慢慢丧失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她很不快乐。

一路上,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她让自己深陷不快乐的泥沼,试图用自己的退让和隐忍换来他人的喜爱与尊重。

却没有意识到,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老话说:“一人难称十人意。”

这世上,总会有人讨厌你,也总会有人喜欢你。

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是对自我的一种极度苛求。

生活的磨难,我们已经疲于应对,又何苦将全部的心思和讨好都放在别人身上,让自己沦为,这场水深火热的人间大戏里的路人甲?

你的“过度善良”,只会伤害自己

三毛曾经在书里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她初去国外留学时,住多人宿舍,一直谨遵父亲的教导,处处礼让,宽容待人。

她不仅铺自己的床,还帮别人铺床;

她不仅搞自己的卫生,还搞公共卫生;

渐渐地,本应大家轮流做的内务,变得只有她一个在做;

再后来,她的东西,大家当成是自己的东西随意使用;

室友们越来越不怕麻烦她了,收衣服,烫头发,熨衣服,留饭......越来越多不合理的要求也找上了她。

有一次,大家一起酒醉聚会被管理员抓住,责任却都落在了她头上,而众多室友,却无人帮她说话。

她彻底爆发,拿起扫把打她们,疯狂地发泄情绪。

自那以后,她的女同学们反而对她态度正常了。

借她的衣服,都会毕恭毕敬地还回来;

寝室的内务,也会主动承担;

甚至有时她头还没洗完,就会有人要帮她卷头发;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像三毛一样,总想着与人为善,不愿让别人不开心。

总是承担着一些本不该我们承担的东西,可最终的后果却常常是:

别人开心了,自己却苦不堪言。

都说,柿子专拣软的捏,只要你一次又一次展现出你好说话的面孔,他人就会一次次来试探你的底线。

其实,“老好人”们所求不多,唯一的希望就是他人能够察觉到自己的善意,并心存感激。

却忽略了,很多时候,你退一寸,别人不一定也会退一寸,到最后,所有善意的付出都会变成理所当然。

你的一味退让,反而会给别人得寸进尺的借口,最终退无可退,不能喘息的,只有自己。

任性一点,也没关系

古往今来,所有人都在向我们强调,懂事是一种美德,而任性是一种自私。

从小,大人便会教导我们,要将他人的感觉放在首位,自己的感觉不重要,毕竟吃亏是福。

于是,我们习惯忍让,习惯藏起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佯装成“懂事”的样子。

自己很想要的玩具,只要父母一声不买,就赶紧走开;

同事让你帮忙,即便内心很不情愿,却还是笑着答应;

老板的无理加班要求,即便心累不已,却还是默默完成;

自己很想要的玩具,只要父母一声不买,就赶紧走开;

同事让你帮忙,即便内心很不情愿,却还是笑着答应;

老板的无理加班要求,即便心累不已,却还是默默完成;

慢慢地,我们在“懂事”外衣的包裹下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提出自己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的需求也越来越不受重视。

《请回答1988》中,德善作为家中的二女儿,总是一副懂事的样子。

可她的懂事换来的除了母亲偶尔的一丝歉疚,再没有其他。

家里只剩两个鸡蛋,荷包蛋没有她的份;

吃炸鸡,两只鸡腿,没有她的份;

就算她曾明确表示不和姐姐一起过生日,父母仍旧只准备了一个蛋糕;

因为她的懂事,父母自然而然地将她的需求放在了次位。

他们不是不爱德善,只是习惯使然。

可生而为人,我们也会委屈,也会伤心。

后来,德善大发脾气,发泄自己的不满。

父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父亲便为德善准备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日。

所以啊,如果可以,别那么懂事,任性一点,也没关系。

生活原就足够苦涩,我们何必再添一分。

那些你不想做的事,就别做;

那些你想说的话,大胆说;

那些你想要的东西,勇敢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