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医痴”程门雪:我有除燥方,专治烦躁失眠,等后人继承

 松静空空 2021-05-05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仲景临床方剂学》

有人问我,老师,你写中医科普文说,为了什么?

我说,说到底,就是为了继承。

中医,需要继承。我记得当初和我老师谈论医道的时候,他老人家每每说到动情处,都会不甘地说:“断了,断了,有些老东西,传到现在,传不下去了……”。

是啊。时至今日,传统中医学里,有多少精华,到了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现在,我给你讲一则医案、医方。这里头,就有值得继承,却少人继承的东西。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程门雪。

这个人,号称“民国医痴”,对中医学有着一股痴念,和近乎疯狂的热情。

他生于1902年,卒于1972年。他曾拜在丁甘仁的门下,就读于当时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深受丁甘仁的喜爱。

他对中医的痴,体现在对仲景经方的应用上。他用药极为大胆。麻黄,人家用过48克。石膏,用过120克。治疗少阴虚寒,附子他累计用过500克。而恰是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刚烈之剂,治好了百姓的疾病。

当然,他用药也不是一直这么迅猛。史载,上世纪30年代后期,程门雪于上海医名大盛,来找他治病的都是富贵人士。对这类人,程门雪用药轻灵。麻黄,有时候最多1.5克,桂枝,有时候最多0.9克。同时,他还注重药物炮制后的效用变化。别看用得轻灵,但是依然效果卓著。

他对中医的痴,还体现在一生笔耕不辍。他最喜欢的事情,是给叶天士的医案做注解。70年的人生岁月里,他写下了将近200万字的著作。

可以说,无论是临床还是教学,程门雪都不愧于“医痴”二字。

有一次,程门雪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烦躁不宁,头痛,右侧头痛明显,而且眩晕阵作。晚上睡觉,更是不好,伴随全身筋骨麻木。大便,有些干燥。看舌脉,发现是薄腻苔,虚弦脉。

这个人,看过好多大夫了。结果,都不好。沟通心肾、养心安神、清热去火之剂,不知道用过多少,全都无效。

来找到程门雪的时候,此人已经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好几天没睡觉了。

这时候,程门雪经过仔细掂量,给开了一张方子——

百合五钱(先煎),生地四钱,淮小麦一两,炙甘草一钱,炒枣仁三钱,川贝母二钱,珍珠母五钱,红枣四枚,夜合花二钱,一共是五剂。

结果,患者用药之后,烦躁不寐大大减轻,头痛和眩晕之感,也基本消失。

这时候,程门雪遵原方化裁,去掉夜合花和川贝,加入牡蛎。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顽疾得以消解。

这个医案,是我老师早年和我详细讨论过的。这里有些东西,值得认真感受。

首先,这个人的问题在于烦躁不宁,伴随便干、失眠、筋麻、眩晕、头痛。

所有这些,我们归纳起来,不难看出,问题在于肝。

肝阴肝血不足,所以烦躁不宁。阴虚内热,所以失眠便干。肝不养筋,所以筋骨麻木。肝经走头。所以患者这个时候眩晕头痛。

好,既然问题在肝,那就要养肝。你看看程门雪的方子里,有淮小麦、炙甘草、大枣。这三个,就是甘麦大枣汤的配伍,专门是滋补心肝之阴,凉肝和肝的,起到安神之效。与此同时,还有酸枣仁滋补肝血,以及夜合花行气解郁,珍珠母和牡蛎重镇平肝。

所有这些,似乎都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你仔细看,程门雪两方里,都有百合和生地。这个,是重点。

百合和生地配合,这也是经方,为百合地黄汤。

百合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说白了,它也是安神的。只不过,它安神的方式,和甘麦大枣汤不一样。甘麦大枣汤,在于凉肝和肝,养心肝之阴。而百合地黄汤,主要清心肺之热,养阴安神。它重在滋肺阴。其中,百合滋补肺阴,生地补肾水,使得金水相生,从而辅助养肺阴。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患者的毛病,出在肝,那程门雪为什么要滋肺清肺呢?

这就不能不提到程门雪作为老一辈中医临床家,对中医理论的深刻认识了。

原来,在中医的理论中,有一个气机循环的概念。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肝气,从左升。肺气,从右降。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因此,要想调节好肝气,使得它升降自如,就必须让肺的“右降”顺畅。肺气不降,相当于圆周运动戛然而止,肝气就无法正常运行、疏泄。其结果,就是所谓“肝升太过,右降不及”。

所以说,眼下要想把肝调节好,就必须照顾到肺。因此,程门雪利用百合地黄汤,来滋补心肺滋阴,让肺气得以顺畅。这就是甘麦大枣汤和百合地黄汤合用的妙处。它打通了我们体内的圆周运动啊。

这样的用药思路,是很经典的。足可以为后世所效法。但可惜的是,这张医案和医方,一直以来都淹没在历史风尘中,很少有人看到了。这就让老一辈医家的经验,得不到继承。

我呢,作为中医小白,有幸得到一些点拨,所以有了一点心得。于是,我斗胆把它写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读。虽然有贻笑大方之嫌,但毕竟也是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出了一点力。

其实,人啊,烦躁难眠,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这样的情况是多见的。不一定每个人,都得用百合地黄汤和甘麦大枣汤联用加减的方式调治。但是,这个治疗经验,还是有价值的。我希望有这方面困扰的朋友,可以认真对照、体会。有机会的话,可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中医的专业读者,我希望您能把这个经验好好地吸收,日后帮助更多的患者。这该有多好。

总之,程门雪的这张“除燥方”,还是很精彩的。我的解读,太粗鄙,可能说不到点子上。希望有见地的朋友,能多多批评指正。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