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家庭教育忽视下长大的女孩,如何克服低自尊

 扶禾心理教育 2021-05-05

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01

学生背景

Z同学,12岁六年级女孩,入学扶禾心理教育4个月。

经家长入学时陈述以及入学后为期15天时间的测试与观察,该同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关于家庭

自述:亲子关系一般,认为父母既不听她说话,也不支持她,缺乏情感上的深度链接。

学生3岁之前在老家和外婆爷爷奶奶、还有哥哥一起生活,爸爸当时也在老家打工并照顾她,妈妈在SZ。后来她过3岁生日时被接到SZ生活,和父母生活到到现在。

在5年级之前妈妈经常打她,一天会打她几次,认为自己是一路挨打过来的。

到了五年级之后,妈妈才有所改变。学生认为自己身上的毛病,比如骂脏话,不爱说话表达都是跟妈妈学的,认为家人把毛病传给她,又让她改。

关于手机

五年级的英语老师和体育老师也爱打人,自己也有被打过,现在别人一抬手,就认为是要打人了。

当时曾回家和妈妈提及此事,妈妈玩手机,不理她。感觉没有受到尊重,不喜欢听她说话,因此就会用玩游戏来发泄情绪,现在玩手机就比较依赖。

关于学习

五年级上学期休过学,讨厌被关起来的感觉。

学生自述休学并不是不想上学,只是想转校,因为学校老师打人。但当时妈妈没有问她原因。自感长期被妈妈忽视,渴望被爱。

关于人际关系

学生人际关系疏离,渴望交朋友,又不愿主动走出去,被动消极等待,认为自己有很多压力,无法排解。

学生自述:自己没有朋友,在小学五年级时曾交过一个同学作朋友,玩了一个学期,后来对方不理她了。她不知道原因,只是挺介意和难过。从此不想交朋友,怕受伤害。

学生心里有气会憋在心里,认为说了也没用。遇到事情会故作坚强,怕别人认为她懦弱好欺负。

自我价值感过低,低自尊,对周围人有比较强烈的怨气,包括自己家人,老师,还有同学。认为这些人不愿听她说话,孤立她,把她看成最低层人。

关于自我认知

学生整体呈现出一种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的样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的支撑和有效的支持系统。有深深的无力感,觉得不被所有人理解,不被关注,不被爱,不被看见。时常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孤独感,时常认为世界只有她一个人。

对身边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有一种安于天命的习得性无助感,被动接受,被动忍耐,把自己遇到的事情都归因于他人,外部世界。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很可怜很弱小很无助,不需要改变。

学生有很多郁结在心中的苦闷想要表达,想要倾诉,想要被看见,想要被爱,她一直在发出心里的呐喊声。

入学15天时间的测试与观察

  • 学习技巧不足

  • 家庭关系疏远

  • 朋辈社交技巧不足

  • 自信心不足

  • 情绪困扰

  • 生活作息不规律

  • 自理能力较弱

  • 人际关系比较差,在关系中很被动

02

分析与对策

原因分析

  • 学生长期活在被忽略,不被看见的生活里,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有严重偏差。

  • 归因方式错误影响其认知扭曲,人格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

  • 长期低自尊,低能量,身边显性资源有限。

缺爱缺乏支持系统、人际关系障碍、习得性无助为主要原因,阻碍其正常生活学习。

此判断依据:

  1. 临床观察(新生入校后的反应、心理咨询面谈动机、人际关系交往模式)。

  2. 母亲对孩子情况的详述。

对策

首先通过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学生梳理其成长经历中惯用的思维模型,了解学生日常应对方式及产生结果。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内在逻辑和对周围的认知。帮助学生找出导致现在结果的源头以及她的应对方式,更新学生认知水平。

其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平时和文化课老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重燃对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节奏。

再次通过一对一文化课补习,增强其学习的自信,为能够正常回学校生活和学习做准备,最终落脚点还是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同时,通过人际关系训练,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意识,多参与多实践多体验,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就是走向独立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习怎么观察和了解他人,怎么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用行为训练来规范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最后,结合行为训练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并增强身体体能,提升精气神。日常生活习惯的训练和走路说话等细节调整,拥有一个精神饱满的风貌传达内在力量。

03

调整历程--心理辅导

咨询目标

1、核心问题:

缺爱缺乏支持系统、人际关系障碍、习得性无助为主要原因,阻碍其正常生活学习。

2、咨询目标:

  • 长期目标--情绪协调。达到能够正常上学,正常人际和亲子关系,能够适应良好各种人际互动情境。

  • 阶段目标--前两个月梳理清楚学生与妈妈依恋共生的深层原因以及人际关系互动模式矫正,确定调整的目标和方向;学习节奏纳入正规;体能训练良好;对自我和他人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

3、咨询策略:

行为训练的方式先解决体能等适应能力问题。(CBT)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叙事治疗,合理情绪认知,放松训练,正念练习。

调整方向

首先,通过心理课探究学生内心敏感脆弱的深层原因,找出源头,帮助学生梳理她的成长经历及惯用思维模式和应对模式,对其自我认识不足进行分析和引导,能够清晰认知自我形象。

同时,通过心理咨询辅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内在逻辑和对周围的认知,帮助学生找出导致现在结果的源头以及他的应对方式,能够把内心痛苦清晰化,让内心有力量感,纠正错误认知,改变固有思维模式,更新学生认知水平。

并引导学生能正确地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等。

其次,根据学生现有人际关系模式,帮助学生寻找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找出她的能量途径,适时给予鼓励分析引导并强化,帮助其梳理由家庭系统带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给出引导矫正,调整学生认知,辅以行为训练,建立起学生的高自尊,高价值感,塑造其健康人格。

最后,通过心理情绪疏导结合日常行为训练控制,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觉察、提升行动力的技巧,并让她运用在实际学习中,纠正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自控力,改变学生行为。

矫治方法:

  • 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其自我和周围进行认知分析辨析

  • 精神分析探索深层原因

  • 叙事疗法

  • 情绪控制训练

  • 人际关系技巧训练

04

调整历程--文化课辅导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其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一些基础不牢的学科进行基础式学习,对掌握比较好的科目,进行超常学习。

另外,一对一教学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不懂就问,勇于钻研的精神。

老师和学生之间心贴心的互动最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有爱心的老师更能够春风化雨润无声。

05

调整历程--行为习惯训练

行为训练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

还包括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友爱同学,学会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和同学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树立独立意识,自我管理生活,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起床、出操、上课,养成良好遵纪习惯。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06

调整历程--兴趣爱好培养

  •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兵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培养严谨的思维

从培养孩子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增强意志力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