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 记

 流星雨刘鑫 2021-05-06

  

    在这静夜里隐隐心疼。 

    我从未远离家乡,却觉得离家乡越来越远;不是我在前进,就是家乡在渐行渐远。 

    乡愁不仅是游子的,而是许多人的,起码是我的!不同的是,游子乡愁能诉,我不能。因为我不知道该要从何说起!

    每个人,都有一个再也回不去了的家乡!

                       摘抄于芷影兰馨的博客

    我始终认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源在民间,就深深地生长在简陋的土壤里,平和的乡村里,无论它的枝叶有多么的茂盛。

    我开始写作起源于30多年前的发展《浙江教育报》的通讯员,那时为甘溪乡,乡中心小学的校长是卢志忠,我当时在一个山村的小学教书,在社溪村的村边,当时我年龄很轻,才18岁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小学的负责人是范永芳,当时是民办教师,担任小学负责人。当时校长卢志忠和我所在学校的负责人范永芳将一本《浙江教育报》的通讯员证,送到了我的手中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与写作有缘了。我把领导给我的证书当作是一种对我的信任和考验,我不仅把书教好,而且也把通讯写好。

    从那时起,我一发不可收,年年评为市报社、电视台、教育部门的优秀通讯员。从那时起,我一边教学,一边去接受农村的乡土文化。

    后来,乡中心小学校长陈红勤来任校长,他同样鼓励我。那个时候,考核相当严格,我竟然在全方位的考核中,得了全乡第一名,奖金在全乡拿得最多。

    我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我感谢浙江省儒学会、浙江省宗谱文化研究会、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兰溪市委、市政府、黄店镇与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局、旅游局、建设局、报社、电视台、文联、档案局、农办等等等等领导对我的精心培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父母的培养和教育,感谢妻子和女儿对我写作的支持和默无声息的鼓励,也感谢在身边无数的朋友的关怀和鞭策。

    我从我身边的刘家村写起、从古村落芝堰写起,从我十分依恋的白露山写起,去追寻古建筑,古井、古屋、古渠……都成了我写作的来源。我寻找家谱,去寻觅家谱中的故事、家训,去寻找村村落落的历史轨迹。我选择了乡土文化古迹,由一条街道开始再到每一座庙堂,再由一座古桥走出去,广阔的乡村就是我采风之旅的终点。有幸自己本是农人的儿子,一个教师的儿子,对于一些五花八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趣味横生的农事文化民俗风情,我都设法参与其中。

    我从黄店镇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走起,我设法走遍兰溪的山山水水、水水山山,并将结集出版。

    采集、归纳、整理成文困难并不算大,更有幸者适逢寻根文化已成当下时风,大小报刊需要原生态食材来疏畅油腻的肠胃,我的一系列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稿件得以在微信公众号、博客、报刊等媒体四面开花。

五年后,在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郑小杰先生的指导下,去粗取精,使文集内容更近精简。承蒙郑小杰力推,才使得《兰溪乡愁记忆》丛书得以与读者见面。我之幸甚,地域、民俗文化之幸甚!

恰逢兰溪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文史资料的整理工作,我成为第一批顾问团顾问,从而燃起了我出版《兰溪乡愁记忆》丛书的更大的信心。

  我再次向为中国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事业历尽绵薄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鼓励民间乡土文化的领导和朋友们送上诚挚的敬意!祈愿民族文化之根茁壮。

                                     

                              写于流星雨工作室

                              2017年6月1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