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流少一点,实在多一点

 藏书胜似藏金 2021-05-06

图片

西安碑林的“碑”字少一撇,天津报恩院的“院”字少一横,尽忠报国的“国”字少一点。济南人说,这有什么稀奇,我们趵突泉的“突”字少两笔呢。仔细一看,果然!据说趵突泉的泉水劲儿太大,把两个点都顶掉了!这顶掉的点去了哪儿呢?据说漂到大明湖去了,所以大明湖的“明”字就多了一横。

大明湖

图片

       这大明湖的“眀”字究竟为什么多一横,真真假假有四个说法,我们来看看真相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说法:清朝大兴文字狱,文人为避祸,将明朝的“明”字都写成“眀”,尤其是在写“大明”一词时更是如此。“眀”字没有日,借此讽喻大明的黑暗,并举南京明孝陵的例子为证。

图片

图片

此说最“像真的”,所以流传非常广泛,也最为误人。我们只说一点,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为什么之前圆明园的牌匾中,“明”字也多一横?

图片

于是又出来第二个说法。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把它赐给皇四子胤禛,胤禛就是雍正,所以雍正法号就叫“圆明居士”,康熙为之题写“圆眀园”匾额。“眀”字多一笔,是康熙皇帝的首创,寓意做明君要明察秋毫、多用眼睛看。翻云覆雨间,“眀”字顿时从暗无天日变成了耳聪目明。

图片

第三个说法:“眀”就是明的异体字,是为了书法的美感,所以特意加了一笔,历朝历代的书法作品中常见。这个说法看似合理,但“明”字并无不平衡之处,何必多此一举加一横?

第四个说法,“眀”字多一横,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跟“明”字的演变过程相关

图片

最古老的篆书,也就是大篆甲骨文,明是左边一个太阳、右边一个月亮(上图的A),象征着光明。

在大篆金文和小篆中,明字逐渐演变成“朙”,“囧”是传统中国建筑里窗户的形状,窗户外有“月”(上图的B),月光透过窗户,也是明亮的意思。

在篆书向隶书的演变过程中,小篆左边的“囧”字慢慢演变成“目”字(上图的D、E),所以才有了“眀”字。

总结一下:“明”字最早出现的时候是“日月明”,之后变成了“囧月朙”、“目月眀”,只是到了近代,又回到最初的“日月明”。

数千年,一个轮回。

避暑山庄

图片

跟康熙相关的飞白还有一处。避暑山庄正殿大门的上方悬有一块匾,“避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为康熙皇帝的御笔,其中“辛”字多一横。有的说,是康熙皇帝是为了追求书法美才这样写的;有的说,是他写错了,但他是皇帝,写错了别人也不敢说。其实康熙皇帝才学极高,有意多写一笔,乃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此乃避暑之避,非逃避之避也!这种因避讳而增笔的例子也有很多。

风流宛在

图片

说到飞白,不能不提“风流宛在”的故事

在我的故乡扬州,必去的三大景点——瘦西湖、个园和大明寺,大明寺的平山堂系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所建,堂内“风流宛在”的匾额出自清朝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其中“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暗讽欧阳修当年在扬州任知府时不乏风流韵事,责备其应该风流少一点、实在多一点。这个解释如此精彩,不知误导了多少游客。冤哉,欧阳修!

从史料的角度来看,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欧阳修由滁州调任扬州,于是,扬州有幸与这位“文章太守”结缘。从景祐三年(1036年)一贬夷陵,到庆历五年(1045年)再贬滁州,他遍尝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所以才能写出“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样的诗句,所透露出的是清朗和高远,毫无世俗与颓靡之气。查遍史料,欧阳修在扬州短短的一年时光,过的是平静安然、美好充实的生活,断无所谓的石榴裙下风流韵事。

再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流”字在篆书到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加点的“流”和不加点的“流”两种写法,前者为正体,后者为俗体。但在实际书写中,这种不加点的俗体“流”更受古人的青睐。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两个“流”字、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五个“流”字以及唐伯虎《落花诗册》的两个“流”字,都不加点。

土字加一点也是土的俗体字,甚至现在也能很容易打出这个“圡”字,在各种碑帖中常会见到“圡”字,原因无他,只为和手写的“士”字有所区分。由此可知,“在”字多一点其实是其中“土”的俗体字罢了,并不罕见。

风流宛在,我们还是应该实在一点,不要把这风流的帽子随意扣在欧阳修的头上为好。关于此匾,我倒欣赏另外一个说法,说是“风”将“流”字上的一点吹到“在”边上了,就像趵突泉的点流到了大明湖一样。

是不是很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