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篆刻:汉印的形制,铸印、凿印,“急就章”和“穿带印”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引子

2017年夏天,一位上海印友打来电话,电话里,他的语气很兴奋,说他在网上买到了一批《书法》杂志,是2017年的第3期,说这一期杂志刊登了“十六字金符斋藏汉印遗珍选”,其中有大量的高清图片,打算寄一本送给我。他是个书法篆刻迷,也是个收藏迷,看到好书,就要买一本收藏,他同时还是个具有分享精神的朋友,自称一下子买了好多本这期杂志,除了自己收藏,就是要送人,据他说他将网上的这期杂志买完了(实际情况当然不是),但圈子里的确有好几位朋友都收到了他寄送的杂志。

(《书法》杂志上的汉印图片)
我告诉他,我本来订的就有《书法》杂志,这期杂志手头有,因为喜欢,我也额外买了两本这一期。他似乎有点怪我不该有这样好的东西却不分享,但很快就忘到脑后去了,因为不久之后见面,仍然大谈篆刻,兴致勃勃。
其实,看到那一期杂志后,我也很兴奋,因为那杂志上的汉印图片,看了之后,着实让人着迷,让人沉醉。后来网上也流传过这些印的图片,但都不如《书法》杂志上刊登的清晰。我没有想起分享的原因,大抵是我真的只顾兴奋和沉醉了。

(网络上流行的图片)
兴奋的原因很简单,似乎看到了汉印的本来面目,觉得眼界一下子提高了很多,虽然以前见过不少汉印,但这一批汉印,品相太好了。

邓散木《篆刻学》里的汉印

“印宗秦汉”的思想自元代吾丘衍、赵孟頫以来深入人心,但凡在篆刻领域取得成就的艺术家,都曾经在秦汉印(尤其是汉印)里汲取过营养,所以,谈篆刻必谈汉印,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前面讲完入门知识之后,邓先生也把目光投向了汉印,不过,在《篆刻学》一书中,汉印的介绍仅局限于对篆刻史部分汉印的制度沿革、制作材料等知识,至于汉印的字法、章法等内容,均未往深处介绍,让我们来看一下邓先生的汉印断代史(《篆刻学》二十五页):

(邓散木《篆刻学》第25页)
讲汉印,邓先生着重讲形制,讲沿革。邓先生这里界定的汉印,与后来我们所说的汉印相比,少了三国印和魏晋南北朝的印,单纯指两汉和新莽时期的印,即西汉-新莽-东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之间的印,如图:
(邓先生界定的汉印与后世所指的汉印)
在秦代以前,不论品级,不论官民,刻印都可以称玺,但到了秦代,“玺”成了皇帝的专用字,其他各级官员也相对规定规定用字、用料、纽制、绶带类型等,但由于秦代只历二世,享国只有15年,因此,真正将官印制度约定下来并严格执行的,是汉代。
邓先生开篇讲汉印,从汉印制度开始讲,什么样的品级,制度规定的材料、纽制、绶带、印铭所用文字等一一进行描述,纯文字罗列,到底没有表格清楚,我们借用李刚田、马士达先生的《篆刻学》所列表格整理一下会更清楚些,具体见下表:
(汉官印制度表,据李刚田《篆刻学》)
表格中所列,不仅依据邓先生所说的《文献通考》,还依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及《汉旧仪》等文献记载,同时还结合了传世和出土汉印实物。
我们可以把典型的印玺列出来:
1、皇帝、皇后一级的印,如图:

(皇帝一级的玺印)
这是皇帝一级的玺印,最后的印铭是“玺”。注意,前面一方“文帝行玺”是1983年在广州南越王墓发现的,它依然还保留着秦印的十字界格;后面一方“皇后之玺”这个十字界格则消失了。区别秦印与汉印的重大样式区别,就在于这个十字界格的有无。
2、诸侯王一级的印,如图:

(诸侯王一级的玺印)
这一级别的玺印,虽然也叫“玺”,但是印材多用金,少用玉,纽制为龟纽和覆斗纽,印绶也只能用赤色印绶,否则就是不符合制度的。
3、三公、大将军级别的印,如图:

(三公、大将军级别印章)
所谓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本为秦所设,到西汉沿用;到东汉改为太尉、司徒、司空,其实,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三公”的职权,已经开始设“大将军”一职,实际上是真正的实权职务,要注意,将军已经不称“玺”,而称“章”。
4、二千石以上级别的印,如图:

(二千石以上官印)
到这一级时,我们会发现,有四字印,一般是西汉印,有五字及五字以上印,一般是西汉武帝之后或东汉印,因为汉武帝时,依照五行之说,以汉为土德,土数为五,所以改官印印文为五字,不足五字,用“印信”、“印章”、“之印”等凑足,两汉之间的新莽,也依“土德”,所以,有五字或五字以上印。这一级别的印,已经不十分严格了,有称“印”,有称“章”。
5、六百石以上级别的印,如图:

(六百石以上级别的印)
显然,“立节将军长史”更晚些,因为它字数多。
6、二百石以上级别的印,如图:

(二百石以上级别的印)
你看,级别越低,格式要求的越不是特别严格,这两方是典型的西汉四字官印。
7、外蕃国王和匈奴、蛮夷等邑长印,如图:

(外蕃国王和匈奴、蛮夷等邑长印)
注意看,这一类印实际上多是东汉时期的印,它们的制作精美程度要远逊于西汉和新莽时期的印。

铸和凿,“急就章”,穿带印

除了印章制度外,还应当了解的是汉印的制作方法。
一般认为,汉印有两种制作方法:铸和凿。
铸印法指在翻铸铜印时,将印文同时翻铸而成,据甘旸的《印章集说》载:
铸印有二:曰翻砂,曰拔蜡。翻砂以木为印,覆于砂中,如铸钱之法;拔蜡以蜡为印,刻文制纽于上,以焦泥涂之外,加热,泥留一孔,令干,去其蜡,以铜熔化入之,其文法纽形制俱精妙。辟邪、狮兽纽,多用拔蜡。
显然,要铸印,需要先精雕细刻模型,制作“母范”,因此,铸印一般相对精美,因为不管是翻砂还是拔蜡,其实都是一次成型,而且可以成批制造。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西汉印铸印较多,凿印较少;文职官员用印铸印多,武将们的用印凿印多。

(铸印和凿印的差别肉眼可见)
依照吾衍《学古篇》(其实就是我们说过的《三十五举》,它是《学古篇》的上编)所说:
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
朝中的文官,因为封官可以择日拜封,因此印章可以缓制,所以多用铸印;而军中用印,因为行令紧急,所以用凿印,出征之时,携带空白印章,临时封拜,急急凿成,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将军章,印面文字凿刻非常粗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甚至因为急急凿成,还为后世带来了一个新名词“急就章”(当然,也有人认为急就章不出典于此),就是在匆忙完成的印章,后指匆忙中完成的文章或书画作品。

(汉私印:范乐岁)
当然,将军章也不全是草草了事,也有凿印相对精美者,依邓先生所言:
军中凿印,官重者,两凿成文(其实就是双刀),官卑者,尽一凿,实平正之凿印,实两凿成文者耳。
官大的,用双刀法完成,因此字迹完成度好,工整;官小的,一凿了事,所以较为潦草。
邓先生在这一段讲汉印时,没有提到汉私印,其实,由于受官印的影响(包括印式、缪篆文字的成型等),汉私印中有相当精美的作品(比如私印里的小型银质印,穿带印等),对后世篆刻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官印。

(汉穿带印)
所谓的穿带印,一般指印中有孔,左右相通,孔中可以穿带子的印。穿带子是为了随身携带(比如用腰带穿过),这种印,一般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大多是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的私印,故又称“两面印”。样子如上图。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先讲这些,关于汉印的印纽形制,汉印的字法、篆法、章法特征等等,留待以后再说,汉印所带来的影响太过巨大,永远也说不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