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艺术与金钱的关系,这5本书你不得不读

 昵称535749 2021-05-06

36氪领读15小时前

关注
正因为金钱与艺术处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个极端,两者之间才更是无所不包,所以,理解它们的关系要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作者:Lucky

艺术与金钱有关系吗?答案毫无疑问。你将从下面提到几本书中读出同一个结论:艺术世界并不超脱,甚至从未有过哪个时刻能够脱离历史环境的影响,并且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只会与现实世界更为深刻地纠缠在一起

《苏富比的早餐:职业拍卖大师写给你的艺术启蒙A-Z》

正如副标题所示,这本书仿佛一串生动的艺术知识索引,把艺术世界拆解成无数个小的概念,指引读者从艺术本身一点点进入更为现实的主题——艺术品的价格。作者在对概念的阐释中佐以丰富的八卦轶事,将枯燥沉闷尽数消解。举两个专画动物的画家们的有趣例子:

第一位是19世纪的比利时画家欧仁·韦伯克霍恩,以画羊著称。曾经有位买家看上了他的一幅作品,上面绘有一只母羊与两只小羊,韦伯克霍恩将母羊标价为800法郎,小羊标价为每只200法郎。由于客人只愿意出价1000法郎购买这幅画,韦伯克霍恩便用笔涂掉了其中一只小羊。

第二位是20世纪后期的德国画家亚历山大·凯斯特,他擅长画鸭子,当时的富人都以拥有一张凯斯特的鸭子图为荣。而画作的售价制定标准也极为简单清晰——以鸭子数量来计算,在他事业顶峰的时期,一只鸭子的价格高达1.5万美元。

假如徐悲鸿、齐白石也这样卖自己的画,不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两位大师的作品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总之,书中充满了这样的故事,相信它会带你走进一个轻松祛魅的艺术世界。

《苏富比拍卖大师 : 艺术界的冒险之旅》

虽然作者都是拍卖师,但这一本与《苏富比的早餐》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如果说《早餐》只是选择了一个与经济相关的解构角度,尚未跳出艺术世界的边缘,那《拍卖大师》则直接回归到财富过剩者本身,他们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艺术只是这些人生活的裙边。

精明的拍卖大师西蒙·德·普瑞在书中细细回顾了自己光辉的从业经历,仿佛一个娱乐周刊记者,如数家珍地道出那些富豪显贵的茶余饭后。而他的经历与专业性,也为我们带来许多很难从别处获得的意味深长的细节。

苏富比拍卖行曾为前苏联的非官方艺术家们举办过一场成功的作品拍卖会,这个进军铁幕计划的提出者与现场拍卖师正是西蒙·德·普瑞本人,然而最后的拍卖所得却被政府全部收入囊中。谁也想不到,故事的转折点竟来自撒切尔夫人,当时戈尔巴乔夫正准备飞往伦敦会见首相,但是听闻她因拍卖会一事对前苏联政府嗤之以鼻,所以后者为了外交关系的稳定,才将拍卖款项如数发还给艺术家们。类似这样微妙的事态变化,总是值得再三玩味。

书中这群拥有着骇人头衔的名流们,看似与我们毫无交集,但事实上——尽管未必意识得到,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欣赏里面的那些展览和陈列的时候,他们的痕迹不曾从上面消失过。

《商人与收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

位于纽约中央公园旁边的大都会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陈丹青先生曾说,“我没上过高中大学,大都会就是我的大学,我现在还没毕业”,这所机构最初的设立也正是为了教育。不过,它的创建者却并非学界人士或政府,而是当时纽约最有钱的一群人。

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正沉浸在工业浪潮所带来的巨大财富中,随处可见金钱的挥霍、政治的腐败、道德与社会的失序,纽约更是这一切的中心。如此背景之下,有一群渴望与文化融合的新贵名流相信,艺术知识的传播可以教化人性,提升人们的道德并使其变得高雅,大都会博物馆的门便因此开启。

在它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写满了那些重要的金融业、商业巨头的名字,他们或是大都会的董事会成员,或是曾将财富与收藏慷慨相赠。如今的大都会拥有包罗万象的馆藏,很难想象这种基调是由J.P.摩根这样的大银行家奠定的,馆内引以为傲的埃及藏品,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摩根当时所开展的埃及考古活动。

同时,受到那些董事、捐赠者的喜好以及宗教观念的影响,大都会博物馆对于古典艺术的热爱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他们对那个时期的当代艺术与美国本土艺术的拒绝,则直接导致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惠特尼博物馆的成立。

改革者与保守派,在哪个领域都不会缺席,你将在这本书里读到他们如何塑造这座伟大的博物馆的一生。

《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

19世纪中叶开始,人类进入有史以来商业扩张最为强劲的阶段,与此同时,艺术品交易市场在整个投资领域里的地位也逐步攀升,上世纪80年代之后,更是显示出与股票市场一样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许多人在其中赚得盆满钵满,但也有无数梦想靠艺术品投机发财的个人、基金和企业最终都铩羽而归甚至一败涂地。

艺术品投机行为不仅影响财富的来去,更影响了每个时代的艺术趣味将流向哪里。比如印象主义在上世纪最后几十年之所以突然成为艺术界的宠儿、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的热度逐渐退却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后者的作品已经被消化得差不多了,相关市场日渐衰微,而之前被冷落的印象派仍然有大量作品囤积在个人藏家手中。于是,在拍卖行的推波助澜之下,印象派的作品便成为了富人的投机对象,加之石油危机、华尔街“黑色星期一”的影响,资金从其他地方大量涌入,又产生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本书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为读者细致描述了近200年里波谲云诡的艺术品市场,并对比其他金融产品,尝试解释了艺术品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天价艺术品的道德问题,他自己的内心显然也非常矛盾:没有了艺术商,艺术家就吃不饱饭,可这些动辄千万上亿的价格如果用在建设学校、医院上面呢?不过,若是以个人自由的角度来看,“从谴责艺术品的天价,到谴责所有的个人奢侈消费,中间只有小小的一步。……如果我们发出这些谴责的人不止停留在口头表达,而是寻求用政治行动来阻止这种奢侈开销,我们离自主选择的终结是不是已经不远了?”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

作为一名社会学者,萨拉·桑顿深度探访了佳士得公司的拍卖会现场、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艺术评论课、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英国透纳奖的台前幕后、艺术杂志社、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工作室以及威尼斯双年展,与几百位艺术界人士进行对话,用民族志学的研究方法描绘出当代艺术世界中那些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图景。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对这个领域固有的认知与幻想将被继续打破:收藏家们会像股票投资者一样调整自己的收藏“仓位”;在博彩公司的所有盈利项目里,艺术奖项并没有被排除在外;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凭借仅有六人的招展委员会,几乎就能掌握对当代艺术家、画廊的生杀大权;成为一名浪漫的艺术家所要走的道路,从某种角度来说与严肃的学术界人士并无二致……

有人极力强调艺术品与其他消费品的区别,指出它如何表达人类更高层面上的精神意义、体现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即便如此,当代艺术作为一个消费产业的事实已经无可争辩。

虽然这几本书尽可能地为你展示了艺术在过去几百年里是如何与金钱纠缠的,然而读完之后,你很可能会察觉到自己内心仍然对于如何真正理解这一问题感到某种困惑。正因为金钱与艺术处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个极端,两者之间才更是无所不包,所以,理解它们的关系要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对此的研究和探讨或许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人们所处的时代,可惜到现在还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不过,许多时候,重要的也并非是一个确定的答案。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系信息发布平台,36氪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