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西之战,一堂24年后长平之战的实战教学,廉颇领悟了,赵括没懂

 桑田沧海d8984d 2021-05-06

导读

济西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84年,以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在济水之西与齐国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五国攻齐”。齐国大将触子欲借助天然屏障济水为防线阻挡五国联军,然而齐湣王急功近利,强令触子渡过济水进行决战,结果齐军一战击溃,齐国也到了几欲亡国的地步。

无独有偶,济西之战2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秦赵双方的长平之战,赵将廉颇拟定三道防线抵御秦军,但赵孝成王不想打消耗之战,换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代替廉颇,结果赵括率军轻进,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赵军战败,45万降卒也被秦军坑杀,赵国自此一蹶不振,再难与强秦单独抗衡。

从战略谋划上来看,长平之战和济西之战的初期防御战略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凭借大自然的天险构筑坚强的防御体系,以逸待劳,打持久战、消耗战,最终寻找战机歼灭敌军。二十几年前济西之战的前车之鉴廉颇深为领悟,而赵括则又步上了重蹈覆辙的后尘,这不能不令人唏嘘感叹。

济西之战的实战教学模式

一、战争背景

济西之战是发生在战国后期齐国和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之间的一场战争。战争的起因是齐国在打败燕国、楚国、秦国和其他诸侯国后,日益骄恃,自负强大,又攻下了富庶的宋国,各诸侯国为避免齐国做大做强,以燕国为首,派出名将乐毅成功劝说了秦、韩、赵、魏四国联合出兵共计约20万人马,浩浩荡荡向齐国进军。

"齐湣王彊,南败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

此处不得不说一下宋国,宋国地处中原之中,土地肥沃,生产发达,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的独特性,加上水利交通便捷,历来商业发展繁荣,被称为“膏腴之地”。战国时期尤为齐、秦、赵、魏、楚等国垂涎。齐灭宋正好打破了这种平衡关系,对各诸侯国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而燕国抓住这个机会很快促成其余几国结盟,共同攻齐。

燕国为何首先站出来攻齐?再往前推20年,即公元前314年,齐国趁燕国内乱率领“五都之兵”进攻燕国,三十天内攻下了燕的都城蓟,珠宝财物洗劫一空不说,还把燕国的宗庙牌位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后来燕昭王在秦国和赵国的帮助下赶跑了齐军,登上了帝位,燕国表面上对齐国屈服顺从,实则上家仇国恨,时刻铭记于心。

其余几国更不想齐国一枝独大,尤其是秦国,想要东出就不能坐视六国中任何一国比自己强大,赵国和魏国紧邻齐国,也想在这次战争中分得一杯羹,韩国是“墙头草”,无非跟着凑个热闹,是故很快就促成了五国联军。

今日为盟、明日对战,这在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战国时期并不稀奇,各国为自身利益而战,又为利益而暂时罢兵,这也是根据形势发展所做出的一种应变手段而已。

二、战争过程

五国联军的阵容可谓是强强联手、豪华亮相,分别为燕国乐毅、秦国白起、赵国廉颇、韩国暴鹫、魏国晋鄙,其中不乏名将和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将,如此精英联军20万在燕国名将乐毅的统帅下,绕过齐国西线从燕国和齐国接壤的北线攻向了齐国。

齐国也没想到这五国联军竟然来势汹汹、如此之快。当初,齐湣王在燕国间谍苏秦的建议下相信了燕国的屈服,撤销了北线的防备,这次五国联军从北线而来,齐湣王不得不感到了“压力山大”。匆忙之下,齐王派触子为大将,达子为副将率领齐国所有精锐部队20万前去抵抗五国联军。

要说触子也是一位有经验的大将,齐军在到达济水后,他在察看地形并根据形势状况作出一番分析判断后,得出了以下战略谋划:凭借天然屏障济水建立防线,以逸待劳,以守为攻,待联军内部发生矛盾,再一举实施反攻

这样的谋划是毫无破绽的。对于五国联军来说,毕竟军心不齐,各自所怀的目的也不同,远道而来长途作战,当然是尽快进行决战,越早结束战争越好;而对于齐国来说,以逸待劳,打消耗持久战,等待五国联军内部发生变动,再各个予以击破不失为一稳妥的战略谋划,这也是本土作战的优势。

然而齐湣王是想乘五国联军立足未稳之时,一举将其击垮,于是催促触子尽快渡过济水进行攻击,并以灭族和挖祖坟来威胁触子。无奈之下,触子只好渡过济水进行决战,毫无疑问,没有士气的齐军碰到报仇雪恨的燕军一触即溃,触子在乱军中不知所终,副将达子收拾残兵败将向都城临淄退去。

"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三、战争结果

齐军败退后,五国联军的真实意图表现出来了。除相隔甚远的秦军和无利可图的韩军撤退后,赵军向北攻取了齐国的河间,魏国向南攻取了原来属于宋国的土地,乐毅率领燕军向齐国都城攻去,半年内攻入齐都临淄,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偌大的齐国就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了。

燕国终于报得了当年齐国的灭燕之仇了,也同出一辙地把齐国洗劫一空,同样地烧毁了齐国的宗庙牌位,济西之战标志着燕国短暂的兴盛,也是燕国史上最辉煌的一次战役。

此时,作壁上观的楚国也按捺不住了,楚国以淖齿为将,打着救齐的口号进入齐国,杀死了逃亡在莒地的齐湣王,并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去的淮北土地。

五年后的齐国虽然在田单的组织下,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了齐国失地,但齐国已是江河日下、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和任何一国单独抗争了。

长平之战的重蹈覆辙

上完济西之战的实战教学课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24年后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初期,面对气势恢宏的秦军,赵国大将廉颇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拟定了对抗秦军的最终作战方案,即“三道布防,深沟高垒,不求速战,全力坚守。”这三道防线分别是:西部老马岭营垒、中部丹水营垒和东部石长城营垒。

三道防线皆深沟高垒,依据天然屏障之山岭、丹水和丹朱岭,构筑坚固的军事防御,并派重兵进行把守,秦军几次冲锋,攻占了赵军的第一道防线,廉颇退守到了第二道的丹水防线,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僵持阶段。

与此同时,秦国使用了反间计,赵孝成王居然相信了,用年轻气盛的赵括换下了沉稳持重的廉颇,而秦国也偷偷地换了白起为将,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率兵轻进,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中,最终兵败而死。

"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总结

济西之战和长平之战两者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即一方远途来攻,声势高昂,力求达到速战速胜的效果;而另一方则采取避其锋芒,以逸待劳,依托天然屏障构筑坚固防线,以守为攻的策略。

然而这种长远稳妥的战争谋略却因君王的两次否决而均以失败告终。济西之战中,廉颇和白起均参与了五国攻齐之战,二人对攻防守势的战法可谓大有心得、深谙熟悉。与其说济西之战是一堂生动难忘的实战模式教学课,不如说二十余年后的长平之战就是再次对此战法的温习和考验,廉颇和白起都领悟到了,并做到了活学活用,而“对阵不料将,唯以兵法评判高下”的赵括却没学懂,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参考资料:《史记》《大秦帝国》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