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典园林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1-05-06

  园林建筑作为中华古典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历史悠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

  当今存世而保存完好,能供国人实地游览的园林,大抵都是晚期兴起或者经过改建的,还有更多祖先创造的,但由于战争或是政治事件导致毁灭的业迹,只见载于文献资料之中,我们已难以一饱眼福了。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之趣,最是养生

日式古典园林

  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园术就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日本的园林在吸收、借鉴了我国古代的园林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的实际,糅合而成具有鲜明日本民族特色的园林体系。自18世纪中叶的法国资产阶级崛起的时候,他们的一些商人、传教士、学者通过来到中国游学,发现了一种与当时风行欧陆的规整式园林全然不同的中国园林艺术,并带回了欧洲,在欧洲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开启了欧洲人研究中国园林、模仿中式园林艺术的风气。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建筑艺术发挥着强烈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之趣,最是养生

中国古典园林典范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特点是在封闭中不断“演进”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由于受到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自大封闭、大一统思想的影响,而导致整个社会封闭机制的产生,使得园林的发展绝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只是在长期、稳定的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持续不断而缓慢地“内化演进”。

  山、水、植物、建筑乃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就成为园林建造的四项主要工作。通过将四个基本要素有意识地构配组合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给予游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因此,园林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这种艺术创作受到各自母体文化的哺育影响形成了世界各地独特的园林体系风格。比如罗马园林体系、文艺复兴园林体系、古典主义园林体系、英国园林体系、东方的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日本园林体系等等。

中国古典园林

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

  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造园活动的主流。除了这三大主流类型以外,还存在一些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如衙署园林、会馆园林、书院园林、祠堂园林以及茶楼食肆的附属园林等,但它们的数量相对不多,形式内容大都类似私家园林。

  •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等,大抵都可以归之为这个类型。

  封建的礼法制度为了区分尊卑贵贱而对士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作出各种限定,超越者论罪为逾制和越,必受到严厉的封建礼法制裁,园林的建制必然也要受到封建礼法的制约。因此,私家园林无论在内容、规模或者形式方面都跟皇家园林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私家园林有依附住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宴乐、会客、读书的“宅园”,也有少数单独建置,不依附于住宅的“游憩园”,以及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别墅园”,供主人偶尔避暑、修养或短期居住。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之趣,最是养生

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之趣,最是养生

余荫山房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之趣,最是养生

林家花园

  比较著名的私家园林有:梁园(西汉刘武)、玄圃(南齐文惠太子)、湘东苑(梁朝萧绎)、金谷园(西晋石崇)、庐山草堂(唐白居易)、樱桃园(唐裴堪)、辋川别业(唐王维)、平泉庄(唐李德裕)、富郑公园(宋富弼)、环溪(宋王拱辰)、湖园(唐裴度)、董氏西园、东园(宋董俨)、独乐园(宋司马光)、影园(明郑元勋)、拙政园(明王献臣)、寄畅园(明秦金辟)、小盘谷(清周馥)、网师园(宋史正志)、留园(清盛康)、半亩园(清贾膠侯)、萃锦园(即恭王府)、余荫山房(清邬氏家族)、林家花园(清林维源)

  •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顾名思义为皇帝个人或皇室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宫苑、苑圃、御苑等。

  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严密的封建礼法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构筑成一个统治权力的金字塔,皇帝居于这个金字塔的顶峰。为了显示皇权的气派和至高的尊严,以及其利用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雄厚的财力,使皇家园林无论在面积规模、制式内容、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是倾尽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的。

  皇家园林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或宫城之内,相当于私家园林的“宅园”,与皇帝居住的宫殿相依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的风景地带。“行宫御苑”供皇帝偶尔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之趣,最是养生

避暑山庄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之趣,最是养生

新畅春园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之趣,最是养生

颐和园

  比较著名的皇家园林有:鹿台与沙丘苑台(殷商末期)、灵圃、灵台、灵沼(周)、上林苑(秦)、温泉宫(秦)、阿房宫(秦)、长乐宫(汉)、未央宫(汉)、上林苑(汉)、昆明池(汉)、甘泉宫(汉)、铜雀园(三国)、华林园(后赵)、仙都苑(北齐)、芳林园(三国)、乐游园(刘宋)、大兴苑(隋)、华清宫(唐)、九成宫(唐)、西苑(隋唐,唐朝改名为“神都苑”)、鱼藻宫(唐)、梨园(唐)、大明宫(唐)、曲江池(唐)、延福宫(宋)、艮岳(宋)、东京四苑(宋 | 琼林苑、玉津园、宜春苑、含芳园)、德寿宫(宋)、建福宫(明)、御花园(明清)、兔园(明清)、慈宁宫(清)、畅春园(清)、避暑山庄(清)、圆明园(清)、颐和园(清)、谐趣园(清)

  • 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即为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化环境。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时代,重视现实、尊重人伦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体系作为维护皇权绝对统治地位的工具,具备绝对的正统地位,佛教、道教只作为一种与儒家互补互渗的宗教体系。直至宋代末期最终完成佛寺建筑的世俗化过程。由此,除去少数特例之外,它们与私家园林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并不表现超人性的宗教狂迷,反之,通过世俗建筑与园林化的相辅相成,变为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恬适宁静。

  寺观建置独立的小园林一如“宅园”的模式,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有以栽培名贵花木而闻名于世的。郊野的寺、观大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带,周围向来不许伐木采薪,因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再配以小桥流水或少许亭台谢宇的点缀,形成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之趣,最是养生

古常道观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之趣,最是养生

圆觉寺

  比较著名的寺观园林有:白马寺、景林寺、东林禅寺、慈恩寺、元都观、唐昌观、灵隐寺、香山寺、华严寺、大觉寺、白云观、普宁寺、法源寺、古常道观、圆觉寺、黄龙洞、太素宫

资料来源:《中国古典园林史》(1990) | 周维权

配图摘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国园林美景美不胜收,你游过哪些景点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