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小丑》再想想香港,你要明白:小丑绝非英雄,更不值得同情

 木棍先生 2021-05-06

前不久,好莱坞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把漫威电影批判了一番。大意是,这类电影缺乏对社会的启发,对人文的探索,只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制作的“快消品”。说白了,就是电影不能只顾商业属性,而忽视了它应有的艺术属性。

老马把矛头指向了漫威,不知是不是因DC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小丑》的成功有感而发。

这部讲述蝙蝠侠系列中最著名反派的起源电影,不但拿下了威尼斯金狮奖,还在全球狂揽10亿美元票房。不但是超级英雄题材衍生电影首次得到艺术奖项肯定,还创造了R级电影的票房纪录。国内外的影评人也都毫不吝啬的送上了掌声和称赞,豆瓣一度超过9分,IMDb也有8.8分。

必须承认,电影《小丑》确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尤其是按照老马的标准,没有眼花缭乱的视觉,特效没有狂轰滥炸的大场面,甚至没有引人入胜的剧情,而它却以独有的魅力和深度在艺术层次上大放异彩。

看过电影《小丑》,你很容易发现它的过人之处。

第一,无疑是主演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

我对杰昆的深刻印象,还是2013年他主演的那部讲述人工智能和虚拟恋人的科幻电影《她》。同样几乎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次的小丑更是被杰昆演活了。

最令人难忘的无疑是小丑的笑。这本是“小丑”亚瑟患有的精神疾病,经常在压力下会不由自主的突然放声大笑。病态的笑,与快乐和开心毫无关系,杰昆表演把笑声背后的挣扎与痛苦用难以置信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而亚瑟正常发笑时,却又带着一种刻意和不知所措,是害怕被周围人孤立的从众。

除了不同情境下的笑,杰昆空洞迷茫的眼神、麻木痛苦的表情、畏缩拘谨的肢体语言,都把亚瑟这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缺乏身份认同,最终走向罪恶深渊变成小丑的复杂人物演绎的淋漓尽致。

当我看到光着上身的亚瑟那副瘦骨嶙峋、佝偻蜷曲的身体,那种触目惊心之感背后,更是对杰昆职业精神的无比敬佩。

第二,电影塑造了一位独具魅力的反英雄。

在DC的作品中,小丑本身就是个极具层次感的反派人物。尤其是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更是把这个人物提升到了触动人性本质的高度。

而这部讲述小丑起源的电影,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则把亚瑟悲惨的身世、糟糕的境遇作为切入点,推演了小丑之所以成为小丑的历程和缘由。

身患精神疾病,被周围人鄙夷欺负、谩骂殴打,失去工作,发现被母亲欺骗半生,被偶像当笑料,这一切让他一步步的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他每一次的罪行,似乎都像是对命运不公和无助境遇的反抗,尤其是第一次枪杀三名精英流氓时更像是正当防卫。这让亚瑟的遭遇在观众眼中很容易产生一丝同情。

而他个人的行为,又在哥谭市贫富差距扩大、经济萧条等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成了带有反抗精神的象征,这也在电影中进行了着力表现。尽管小丑自己都表示他没有任何政治倾向,但在影片最后他俨然已成了哥谭反抗人士的“英雄”。

第三,正是对小丑“如何变坏”的描述,让电影具有了反思社会问题的政治和人文深度。

亚瑟从一个怀有当喜剧演员梦想的边缘人物,变成了一个杀人罪犯,社会和家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几乎每个人都对亚瑟这个“怪胎”缺少善意,甚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是人性之恶。社会体系下,政府对像亚瑟这种底层人群缺乏行之有效的帮扶办法,贫富差距加大,百姓不满增加,这是社会之殇。

电影至少告诉我们,要善待你周围的每个人,尤其是对那些身体或精神有缺陷,穷苦底层的人群。因为,“雪崩的发生,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

这些优点和长处,再加上导演在镜头语言的运用、摄影和配乐的加持,都让《小丑》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很多影评人的文章也已经分析表达的足够多了。

可我为什么还要批判它?这主要是因为一个顾虑:电影里小丑的故事和形象,会不会对某些人群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比如,香港。

在《小丑》的豆瓣界面下,排在第一名的热评是这样一句话。

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对于更多人而言,《小丑》是一种批判和警醒;但在某些人眼中,小丑可能就变成偶像和英雄。

有人会说,犯罪题材电影那么多,描写小丑的DC电影也不少,你凭什么就觉得《小丑》有这么大的负面影响?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电影和人物本身。

首先,亚瑟是底层边缘人物,但小丑是名副其实的罪犯、变态,不但不是英雄,更不值得同情。

看看下面这个评论,你是不是觉得也好有道理?

亚瑟在地铁遭人毒打,之后枪杀三人。这时还可以算作正当防卫,激情杀人。但当他杀人后惊慌失措地跑进厕所随后又翩翩起舞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深渊。

后来,他杀母亲、同事和主持人莫瑞,就算有理由,就算放过了侏儒,但暴力和杀人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之道。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威尔·史密斯饰演的主角也遭受着婚姻失败、居无定所、贫困潦倒、种族歧视,可他的选择是靠拼搏和奋斗实现逆袭。

还有人会把这部《小丑》跟马丁·斯科塞斯的代表作《出租车司机》相提并论,都是社会经济大萧条的背景,生活落魄四处碰壁的小人物,最后走上犯罪道路却成了英雄。

但在《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中,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主角,其犯罪动机更多是愤世嫉俗,带有唐吉诃德式的英雄主义做法。他最后杀人,也是想要解救误入歧途的雏妓,说明他心中还有着起码的是非正邪标准。

而小丑杀的人,即便有错,也罪不至死。但电影却有把他塑造成“英雄”之嫌,看似受社会和命运所迫,“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做出反抗,其实本质还是暴力犯罪甚至反社会

如果有人看了《小丑》而埋下邪恶的种子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虽然不能把电影本身当成原因,但这种影响依然不可小觑。

其次,小丑的暴力罪行完全是个人行为,却被社会反抗者视为偶像和英雄,这会给某些人不好的示范。

电影中,哥谭出现了反抗人士,他们抗议游行,纵火施暴,这样的场景会不会让你感到很熟悉?现实中不正在我们身边的那座“东方之珠”上演吗?

那些人看了这部电影会怎样想?我认为大概率是用电影给自己的暴力行为,找到更多的合理性解释和借口:“这里就是哥谭,我们必须反抗”。

而小丑本人对自己处境下的选择,对警察的态度也可能让他们更加理直气壮的诉诸暴力。

另外,小丑成了“英雄”,但已无人能控制局势朝一发不可收拾的势态发展。《小丑》跟其他超级英雄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里面没有超级英雄。

如果说《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代表黑暗,那至少还有蝙蝠侠代表的光明。光明与黑暗的对抗,还能给人进行人性善恶辩证思考的机会。而《小丑》只有小丑的独角戏,里面警察无力,群众冷漠,没人能真正去解救或者阻止小丑的罪行。

不但如此,暴力背后,即便带着伟光正的名义,也总是不可避免的与杀戮与流血相伴。这本来也是《黑暗骑士》探讨的命题。在《小丑》中,年少韦恩父母,正是在这所谓争取社会公平正义的行动之中被谋杀。

这样的电影中,没有正义与罪恶的对抗和惩戒,会不会给了那些人更加有恃无恐的暗示?

有人还会拿《V字仇杀队》来讲,但那部电影有着明显的主题倾向,那些人本来就已经把自己等同于《V字仇杀队》中戴面具的“英雄”。这更说明了《小丑》可能对他们带来的刺激作用。

也许电影《小丑》本身并没有表达什么政治倾向和观点,电影也只是引发人们的思考。

但《小丑》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的出现,又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影响,对那些人甚至国际舆论看待事件本身,都可能造成一种站在小丑视角的观点,让那些人增加更多自说自话的代入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不幸。

原创:木棍

编辑:木棍

公众号:木棍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