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命性吸引

 jpyin1010 2021-05-06

导读:王尔德说:世界上的一切都与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仅仅与權力有关

古今中外,无论在贵族精英的圈子,还是市井小民的场所,关于两性关系的玩笑,都是人们用来调节气氛、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永恒话题。

那么,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有多重要?达尔文为何在他的自然选择学说之后,又针对人类提出了性选择理论?生命的根本目的,究竟是生存、还是繁衍?生物体或人类为了满足性欲,抑或成就爱情,究竟会做出多么大牺牲?……

甚至,人类社会中看似闪烁着理性智慧的一夫一妻制,说到底,仍旧是两性之间持续的利益算计相互博弈的结果,完全是一项进化的产物

图片

致命性吸引

 | 立峰

图片

1、什么是爱情

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所开创的性心理学说中,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即:

性的满足是人最核心的需要之一,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是人的本能。而且,这种对于性满足的追求,也是人所有行为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是佛洛依德在其晚年的著作《文明极其缺憾》中所表达的观点。当时的他,早已从用潜意识性本能理论来治疗个体心理疾病的阶段,升级至将整个人类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高度。因为晚年的佛洛依德所关注的,已经是人类个体整个文明之间的关系了。

图片
佛洛依德 & 理查德·道金斯

佛洛依德关于性的观点看似很无厘头,但若能从更高维度加以观察,两性关系的重要性无论在古人的哲学著作、现代的生物进化学、抑或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中,都能找到很好的验证。比如: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专门论述爱情的著作《会饮篇》里,曾经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一个古老的传说。他说: 

上古人类是一种长着两个头、四只手、四只脚的生物。这些原始人的力大无穷,还想要推翻神的统治。结果,在人与神的博弈中,人全都被宙斯一分为二,变成了今天人类的样子。

因而,人类在潜意识里,始终想要回复到最初的完整状态,为了找回失去的另一半、并与之合二为一,就会终其一生、寻寻觅觅,直到愿望最终达成。

可见,人类想要寻找另一半的强烈动力,是一种隐藏甚深、并无法遏制的原始力量

2、英国皇家学会的理查德·道金斯教授,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里,表达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即所有的基因,都是自私的
 
在这里,道金斯想要强调的是基因,而非生物个体。因为他认为,每一个基因都有各自的利益,在同一生物体的基因之间、或是基因和生物个体之间,都可能产生利益冲突
 
更重要的是,这些自私的基因,所服务的并非生物个体;恰恰相反,是基因利用了生物,将它所在的生物体当成了复制和传播自己的工具。
 

所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生命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传宗接代的伟大事业,即更多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基因——而绝大部分人们,虽然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却在不知不觉中、乖乖执行着基因的命令。

图片

 《自私的基因》自1976年出版就大受欢迎

已经有了无数的版本

3达尔文在解释自然生物的物种起源时,用的是适者生存学说。然而,他在解释关于人类起源的大量问题时,却果断抛弃了前者,代之以独特的性选择理论。因为:

根据适者生存学说,一个人只要适应环境,就能存活得足够长久,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能生儿育女、传播基因。然而,某个十分善于吸引异性、拥有强大繁衍能力的人,却可以在其有限的生命中,更多更好地基因传播出去。
 
从基因传播的角度,前者的生命也许并无多大价值,只有成功实现繁衍的后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者
 

简而言之,生存并非生物的真正目的繁衍却是。如果一个生物个体无法繁衍足够的后代,那么,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即便看似再合情合理,也终将是一纸空谈。

因而,两性之间不可遏制的性吸引力才是深藏在人性深处、未被完全察觉的基因密码。

图片

在许多描写情感的文学作品中、或是在爱情至上者的眼里,爱情一定是圣洁神圣、至高无上的人类情感。显然,达尔文的理论实在是有些无厘头。

但其实,无论是文人笔下的美好爱情,还是热恋中男女双方的炙烈情感,其实都逃不开基因所预设的生物程序。而我们人类,作为灵长目的一员、猿类的近亲,也许真就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高级。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干脆直截了当、把人类称为“第三种黑猩猩。因为,自从有了基因测序,科学家才猛然发现,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相似度竟然如此之高。比如:

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差异1.6%,遗传学家由此推算,人类与黑猩猩的祖先在700万年前才分道扬镳,并被后来的考古化石所证实。从那以后,才陆续演化出了各种古人类与两种黑猩猩。所以,黑猩猩确实是人类的近亲。

图片

贾雷德·戴蒙德的涉猎范围和诸多著作
涵盖了生物学 进化学 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广泛领域

说了那么多,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给爱情下个定义,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爱情,不过是受到自私基因驱使的,生物体持续不断的、想要寻求异性、实现繁衍的冲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或焦虑、或甜蜜的内心情感。

而人类夫妻间相互依恋的情感,以及伴随终身的一夫一妻制,其实并非来自社会习俗或法律规定,而是漫长的生物演化社会演化综合作用而得到的结果。因而,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才如此总结道:

无论是人或动物,两性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来自进化过程中两性之间利己行为的相互博弈

2、动物界的“夫妻关系”

无论人类将爱情看得多么圣洁伟大,但其实所有的爱情,都无法跳脱开生物基因的控制。事实是,所有动物的性行为方式,都是在漫长的生物演化中形成的,是特定物种的雌雄两性,为了最大限度传播各自的基因,而持续不断、相互博弈、或相互妥协的结果。

图片

⭐️性别的由来

其实,生物本来没有性别,之所以分化出雌雄两性,完全是生物主动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我们知道,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它们构造简单,繁殖方式也同样简单,只需一分为二就好,根本就不需要性别。所以,地球生物最初是没有性别的。

但生物进行无性繁殖,不需要其它生物个体的参与,效率固然很高,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

由于细胞的自我复制太过精确,因而所分裂出的细胞后代,将完全与原细胞一模一样。所以,单细胞生物将因难以进化而缺乏多样性,一旦环境有所变化,生物种群便很可能遭遇群体灭绝

所以,有些单细胞生物,便发展出了一种无性性行为即在没有性别的生物个体之间,同样能交换遗传物质,进行一种类似性行为的活动。比如,科学家发现:

一种可引起“斑疹伤寒”的细菌,会两两靠近,通过细胞壁交换遗传物质。这个过程并非交配,但会使细菌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比如,当某个细菌在偶然中产生了对某种抗生素的抗药性,这种抗药性便迅速传遍整个种群,导致这类细菌很快就全都拥有了这种抗药性。

单细胞生物的这种无性的性行为,无疑强化了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加了种群对抗风险能力。

图片

蚜虫

这种的无性性行为,无疑是生物进化、或适应环境的结果;那么,雌雄两性及两性共同参与的有性生殖则同样是生物为了努力适应环境、奋勇传播基因,继续进化所获得的成果。比如:

 
本可以进行孤雌生殖的蚜虫,为了适应寒冷的天气,另外进化出一种有性生殖的方式。
 
1、进行孤雌生殖的蚜虫,可以在没有雄性参与的情况下,独自繁育后代,如此得到的所有后代也都是雌性的。
 
2、但每当遇上阴冷的秋天,雌性蚜虫便生育雄性蚜虫,然后与之交配(跟自己的孩子交配),产生受精卵。
 
因为,如果蚜虫在秋天进行孤雌生殖,小蚜虫根本无法活过寒冬;但是,受精卵却可以,而且能在来年万物复苏之际孵化长大,以此增加繁育后代的效率
 

所以,无论是无性性行为、或是有性生殖,都是生物为不断适应环境所做的努力,而最终目的,就是更加有效地传播基因、壮大种群。

⭐️致命的性爱

当地球生物从无性的世界中,终于分化出了雌雄两性,生物两性间恩怨情仇的大片,便就此拉开帷幕。从此,两性之间不但充斥着若即若离、斗智斗勇的博弈周旋,甚至不乏毫不留情、冷血暴力的残酷厮杀,其精彩程度既令人叹为观止、也将完全超乎想象

图片

的确,即便自然生物产生了两种性别,也并不意味着两性之间一定相亲相爱。事实也恰恰如此,动物两性间的结合,许多都并非自愿、甚至是被强迫的。其中有雌性强迫雄性,也有雄性强迫雌性,中间充满了暴力、伤害、甚至杀戮。比如:

1、有些鸟类,雄鸟为了完成交配,但又担心自己没有魅力,于是索性先将雌性暴打一顿、将其制服,然后再霸王硬上弓。但这还远远不算糟糕的。

2、某些螳螂的交配不但血腥暴力、而且堪称恐怖。因为,雌螳螂必须把雄螳螂的头部咬掉,受精过程才能够完成。

3、当然还有更恐怖的。有一种叫灰球园蛛的蜘蛛,因为雄蛛体型远远小于雌蛛,交配时无法直接受精;为了完成交配,雌蛛必须将捕食用的锋利双颚插进雄蛛身体、将其固定,并在雄蛛为它受精时将雄蛛吃掉。

4、还有一种叫做的小飞虫,要完成交配,雌蠓须降落在雄蠓背上,先把雄蠓杀死、吃掉,只剩下生殖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雄蠓的生殖器黏着在雌蠓的腹部,让雌蠓受精。

两性之间为了完成交配,常常不得不严重伤害、甚至杀戮对方。可见,有的时候,生物的两性之间性的吸引的确足以致命而这样的交配成本,也实在是高得离谱。

图片

 雌螳螂看似温柔 实则残忍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一方为了爱情,宁愿奋不顾身、飞蛾扑火,就算付出生命代价也必须要完成繁衍后代的伟大事业。

然而,这种行为与其说是伟大的爱情,不如说是基因的圈套,是基因预设的生物程序。因为,若非如此,即便再成功的物种、再优秀的基因,都将因缺少后代而无以为继。

不用说,那些稍稍具有理智,而不愿为爱赴死的苟且之徒,早就因为缺少后代而消失在历史中了。而那些视死如归、宁愿被爱人吃掉,也必须让基因延续的生物个体,一路高唱着裴多菲生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的诗句,走上了舍身求爱的险途。它们在客观上,让它们爱情至上的基因,生生不息、传续久远。

可当人们正在为这类伟大爱情无限感慨、泪流满面时,却转念想到了道金斯自私基因。于是,他们这才猛然发现,许多生物并非对爱情至死不渝,只不是一不小心受到了自私基因操控身不由己而已。

爱情故事可以讲得凄美感人,但事实真相却毫无浪漫可言。决定了生物个体为爱牺牲的,只是它的繁殖的本能;说到底,自私的基因才是地球生物生生不息、兴兴向荣的那个决定性。

图片

⭐️忠贞爱情 & 多样性行为

当然,动物两性间的荒唐事儿还有很多,虽然更高级的动物,总是会稍稍文明一些。比如:

1、犀牛的交配过程虽很是粗鲁,但不至于杀死对方。因为犀牛本来就是性格暴躁的独居者,即便是同类,都尽量避免接触。而到了发情的季节,致命的性的吸引才迫使雌雄犀牛走到一起,使之发生不可避免的接触。

所以在交配前,雌雄犀牛会非常野蛮地互相冲撞一番,等到双方精疲力竭、攻击性逐渐减弱、态度相互缓和,雌犀牛最后才会同意雄犀牛爬到它背上完成交配。

2、除了犀牛,有一种陆龟同样如此。雄陆龟为与雌龟交配,会猛烈地驱赶、啄咬雌陆龟,直到将对方制服,雄龟才与雌龟完成交配,属于赤裸裸的强迫性行为

图片
 文须雀

显然,当这些崇尚性暴力的动物,在基因的驱使下走到一起、完成交配后,就立马分道扬镳、一拍两散。这些动物一定是不会结婚的。但是,动物的两性之间,的确会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如:

 
奥地利南部有种多情的小鸟叫做文须雀,通常在性成熟之前就开始寻找配偶。雄文须雀追求伴侣的方式,就是不断与喜欢的雌雀一起玩耍,如果得到雌雀的接纳,它们会结为夫妻、长厢厮守。
 
从此,两只文须雀便会腻在一起洗澡梳毛、寻找食物,晚上也体贴温柔、相拥而眠,雄雀甚至展开翅膀为雌雀保暖。而且,万一其中一只遭遇不幸,幸存那只就会悲痛欲绝、茶饭不思。即便它日后重新结婚,也会经常吵架。因为失恋的文须雀将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文须雀可谓模范夫妻,而鸟类当中,一夫一妻制的现象似乎也十分普遍。不但在大自然中,我们经常看到双宿双飞的小鸟;而且,在民间故事里,痴情的鸳鸯或大雁的坚贞爱情,同样令人嘘唏感动。

鸟类的两性之间之所以拥有动人的爱情,除了因为小鸟通常较高的智力水平,同样因为它们肩负着筑巢生蛋、养育小鸟的客观压力,小鸟夫妇只有相互忠诚、同心协力,才是养育后代、传播基因最优选择

图片

当然,大自然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不同的动物之间,两性性行为的方式令人眼花缭乱,比如:

1、在交配的季节,独来独往的雌雄老虎会走到一起、相互亲昵,可交配一旦完成,便会毫无眷恋地彻底分开。它们显然对结婚毫无兴趣,属于彻底的不婚族

2、肯尼亚有种东非狒狒大多生活在由30~80个成员组成的群体。到了交配季节,雌雄狒狒会每天与不同对象自由交配,属于典型的自由婚姻

3、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某种火鸡,实行的却是一夫多妻制。一群雌雄火鸡虽然都生活在一起,但只有其中的一只雄火鸡才拥有交配权,别的雄火鸡只有一边看着的份儿。

4、而澳大利亚的袋獾,实行的却是季节性一夫一妻制,因为它们的幼崽成长期是九个半月,此间袋獾会共同抚养孩子,然后各奔东西,直到下个交配季节再分别另觅新欢。等等等等。

可见,自然界中的两性关系,无论有多么花样繁多,所有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即更有效、更广泛地传播生物基因这难道不是自私的基因、为所有生物所共同设定的基本程序吗?

图片

3、进化的根本动力

动物两性关系的发展,基于进化中的自然选择;那么,人类两性关系的基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理查德·道金斯(自私基因的作者)认为,无论人或动物,两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来自于进化过程中两性之间利己行为的相互博弈

的确,为了尽可能多传播基因,不同的生物物种进化出了各自独特的生殖策略人类的两性关系及人类社会普遍实行的一夫一妻制同样来自进化过程中男女双方的相互博弈以及双方为共同抚养后代、而做出的相互妥协,并非因为人类更加高级。

以《枪炮、细菌和钢铁》走红的美國演化生物学家者贾雷德·戴蒙德,在他的另一本专著《性的进化》中,就结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各个学科,十分生动地揭示了人类两性间围绕投资与收益而发生的、一系列明争暗斗的有趣博弈而今天人类的样子,正是在这些博弈之中演化而来的。

而且,戴蒙德关于性的进化的观点,同样印证了达尔文关于性选择的假设。正是性选择,而非自然选择,才是人类文化、语言、社会网络等向前进化的根本动力

图片

人类的性行为,与其它动物的相比,可谓特立独行。且不说人类与鸟类、鱼类等本身就差异很大的物种没办法比,就算在哺乳动物内部,人类在性的方面也可以说十分另类。比如:

1、多数哺乳动物都有发情期正如《动物世界》里,那句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所说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草原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
 
但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不管这套,不管万物复不复苏,人类时刻都想着传宗接代那点儿事。而人类的这个特点,与其他四千多种哺乳动物都不一样。
 
2、而且,人类普遍实行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男女会结成长期而唯一的伴侣,共同生儿育女、抚养后代;并在此基础上组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更大的社会群体。
 
而其他动物,有的生活在固定的群体中、进行自由交配;有的甚至连群体都没有,彻底独来独往、随机交配,根本不存在“专一”这回事儿。
 

如果单就狩猎捕食来说,原始人类与其它动物还算比较相似。可一旦涉及到与性有关的内容,人类就显得非常不同了。

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对于所有物种来说,传宗接代都是生命中的头等大事,都需要生物体为此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因为繁殖本身,就像是一场生命的豪赌,谁都想投入最小的成本,去博弈基因传播最大化的结果。

图片

而人类何尝不是如此?人类与其它生物相比,之所以与众不同,很大程度上正源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独特的性选择。

4、一场投资&回报的博弈

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伟大事业,动物们最大的一笔投资,其实就是时间而时间对所有动物来说都非常宝贵,它们得在有限的时间里寻觅食物、躲避天敌。从时间分配的维度上,生存和繁衍甚至是一对矛盾。如果某个动物把时间都花在向异性求欢上面,那它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

于是,有的动物干脆用特别省事的方式繁衍后代。比如:

 
很多两栖动物和鱼类,干脆采用体外受精方式,雄鱼和雌鱼将精子和卵子同时排入水中,令其自行完成受精。传宗接代的重任在瞬间草草结束了,留下鱼类胚胎们在水里自生自灭、长大成鱼。

显然,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的后果,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后代的成活率也不会太高。
 

而要提升后代的成活率,动物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比如:

1、雌性鳄鱼会成天守护着鳄鱼卵;
2、鸟类会用孵蛋来为孩子保温,直到幼鸟破壳;

3、而哺乳动物,则干脆以体内受精的方式,在子宫里孕育胚胎,用自己的身体呵护胚胎的发育

从这一刻起,哺乳动物的雌雄之间就有了分工。

图片

于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基因本就是自私的,那么,从单纯扩散基因的角度,雄性与雌性间便从此产生了利益的冲突因为:

1、怀孕的雌性,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如时间、精力、及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而在此期间就算她与别的雄性交配,也是白费力气,因为雌性不会再次怀孕。

2、这就给了花花肠子的雄性以可趁之机。这时雄性若想出去拈花惹草,就能扩大基因传播范围。人类也差不多,趁着妻子怀孕蠢蠢欲动的花心大萝卜恐怕不在少数。

如果不引入现代社会的道德因素,其实,男女两性都想最大限度地传递和扩散各自的基因,这不过是自私的基因所安排的一种生物本能而已。

但显然,体内受精让雌性在怀孕期间被完全“套牢,让她们必须在生育上的投入很大成本。而与此同时,雄性却花费有限,让妻子怀孕的同时,还有空出去寻花问柳、继续扩散自己的基因。

图片

从基因延续的角度,两性之间既是合作、又是竞争就看谁更善于利用对方。于是,两性为了各自的基因的更好延续,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博弈。

这是,雌性看似在与雄性的博弈中处于下风,对花心的丈夫毫无办法。然而,在进化的舞台上,人类女性却显示出更高的智慧,进化出许多出其不意的绝招,将丈夫牢牢栓住,使他们心甘情愿陪在身边、一块抚养他们的后代。

而这一不小心,应验了一句关于爱情的格言:

所有的爱情,都是势均力敌的。

5、雌性的“策略”

动物们繁衍后代,有点像农夫播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劳作,并耐心等待收获的季节。对于辛勤繁衍后代的动物们,所谓的收获,即要让自己的后代不但能够顺利出生、而且还要长大成熟。

⭐️亲子关系的不确定性

体外受精的雄性和雌性,都只担心一件事,即胚胎能否成活。而体内受精的雄性和雌性所担心的问题,就复杂得多了。因为:

1、雄性多了一层顾虑,即对亲子关系的信心。

2、雌性当然不用担心这个,因为孩子是自己生出来的,就一定错不了。

图片

但雄性在亲子关系这件事上,显然没那么自信。因为,他只知道自己的精子进入了雌性体内,不久以后,雌性就生了个宝宝。但他并不能确定,面前的宝宝是否承载了他的基因,万一在他没注意时,妻子与其他的雄性有染呢?

如果雄性打定主意要为照料后代支付时间、精力和资源,那就得先确定这个孩子是自己亲生的。如果他费了半天劲,养的却是隔壁老王的孩子,那就意味着他在帮竞争对手的忙,也就表示他彻底输掉了这场基因传递的进化竞争

当雄性面临这种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时,还想出去花,就有可能偷鸡不着蚀把米,连现成的老婆孩子都保不住了。而这,恰恰给因怀孕而被套牢的雌性留下了博弈的筹码

于是,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性,雄性只得把更多时间花在雌性身上,来保证自己是孩子唯一可能的父亲,不给其他竞争者以可趁之机。

而这正是雌性的愿望,双方一起照顾宝宝,后代的质量和成活率才更有保障。而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说尤为关键。因为:

人类宝宝特别脆弱,比任何其他物种都需要更长时间、更好的照顾,才能长大成熟。

而动物则没那么麻烦,比如小牛、小羊生下来几个小时,就能四处乱跑;而黑猩猩宝宝只要断奶,就能独立觅食。

相比之下,人类宝宝想要自食其力,需要的时间会长的多。光是让孩子自由灵活地奔跑,就得花上很多年;而参加狩猎采集、学会加工食物,就要会使用棍棒长矛,制造各种工具,还要学会使用火。而所有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练习。总之,人类宝宝能够自立以前,父母的细心照顾不可或缺

然而,这些正是女性所需要担心的。女性不仅要十月怀胎,好容易生下宝宝后,还需经年累月将孩子哺育成人、能够自立,才算顺利延续了自己的基因。要女性单凭一己之力,难度实在太大,只有在男女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基因成功传播的概率才能提高。

图片

这时,两性博弈的态势就发生了变化,因为:

1、男性需要保证孩子承载着自己的DNA;

2、女性需要有人帮忙共同带大小孩。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彼此照顾、抚养孩子,才是关乎自身利益的头等大事。所以,多数男性都会心甘情愿,为伴侣和孩子提供食物、保护和住所。由此,人类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社会体系才得以建立。

借助亲子关系的确定性这个变量,女性在两性的博弈当中,才反败为胜,迫使孩子父亲为自己和后代,投入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隐密排卵期的“麻烦”

人类在进化中,关于性,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即女性的排卵期是隐秘的

正因如此,现代社会那些想要怀孕的夫妇,在记录女性生理周期的同时,还得进行复杂的计算。只有算准排卵期,才能提升受孕的可能性。其复杂程度连脑子都不算不过来,还得用专门计算排卵期的软件

人类的这项进化,显然很不合理。不确定的排卵期,意味着受孕成功概率的大大降低,这明明是和生物扩散基因的目的拧着来啊。进化,为何要给受孕主动设置障碍呢?

图片

而女性排卵期的这种特点,却正是女性在两性竞争中的另一项博弈策略简称居家父亲理论,即:

人类进化出“隐密排卵期”的特性,还是为了增加男性对于后代亲子关系的焦虑,促使男性尽可能地待在家里,促进了人类一夫一妻制的形成。

如果换个角度,想象一下,若人类也具有与其他动物一样的、固定的发情期和排卵期,那么婚姻生活将会如何呢?可以肯定的是:

在女性确定能够受孕的那几天,男性一定会围绕在妻子身边求欢。可一旦基因传递工作顺利完成,花心的丈夫能够确定,在随后一段时间,妻子将无法受孕。他多半还是会出门勾搭其他女性。

而且,此时他还不担心后院起火,因为妻子不在发情期,根本不会受到其他男性的诱惑,即便退一万步,妻子这段时间也绝对不会怀孕。

可见,如果人类女性与其它动物同样有着明显的发情期和排卵期,并显而易见、众所周知,那么,大多数婚姻多半都会沦为悲剧,因为:

父亲不爱回家、容易移情别恋;只得留下母亲一人独自养育孩子。那么,在残酷的大自然中,婴儿的成活率必然不高;在传递基因的伟大事业上,男女双方都将以失败告终。

图片

然而,如果丈夫对妻子的排卵期完全不知情,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丈夫想多留下后代,提高妻子怀孕的概率,就必须每天待在家里,花费大量时间在妻子身上。

另外,因为妻子每天都可能受孕,丈夫就必须防止其他男性乘虚而入。万一自己不在家时,隔壁山洞的英俊猿人趁机过来勾三搭四,那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就没法保证了。所以,丈夫必须常呆在家里。

结果,无论是男女双方、还是孩子都皆大欢喜。男人安心留在家与女人共担育儿大任,不但为妻子孩子提供食物、住所和保护,也让孩子得到了双倍照顾、茁壮成长,长大成人的概率大大提高。

正因为隐秘的排卵期,让男女两性结成了固定的婚姻关系,也让双方都成功地传递了各自的基因。欣喜之余,实在不得不让人由衷赞叹自然进化的神奇力量

图片

为了证实隐秘排卵期对于两性关系的影响,生物学家研究了十多种猩猩、猿猴等人类近亲的进化路径。结果发现,各种灵长类动物,排卵期的特征至少进化了20次。而不同进化方向,确实会极大地影响两性关系。比如:

黑猩猩的排卵期很明确

而人类的排卵期很隐秘

大猩猩的排卵期则不太明显

于是,三种生物的配偶体系也因此而改变。

据科学家猜想,猿猴共同的祖先没有固定的配偶关系,两性之间随意结合。但900万年前,人类和大猩猩的配偶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进化出一夫多妻制。后来,人类又独自进化出了一夫一妻制。直到今天:

排卵期十分明显的黑猩猩,依然随意结合

排卵期不太明显的大猩猩,大多一夫多妻

而排卵期非常隐秘的人类,则进化出了一夫一妻的固定关系

生物不断进化,而这个进化过程,则很好验证了人类两性间博弈的因果关系。因为每一次排卵期的变化,都会引起配偶关系的变化。而今天人类所呈现的状态,就是两性之间经过百万年尺度合作与博弈而最终找到的最优方案

图片

可见,所有物种,包括人类,对于理想伴侣的偏好和渴望、以及性的行为方式,都隐藏着生物进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归根结底,你想要什么并非问题的核心,实现生物基因广泛传播的目标,才是所有问题的焦点所在。

因而,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人类的社会的一切问题,比如䈣治、宗教、经济、文化……最终都归结于的问题。

1、《第三种黑猩猩》,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美國科学院院士、演化生物学家,中信出版社,译者:金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