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环画《西厢记》作者罕见底稿曝光

 光宇阵 2021-05-07

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无论从创作量还是发行量都达到了一个巅峰,那时国人的整体教育水平亟需提升,而连环画图多字少,通俗易通,还能提高审美情趣,就作为普及和推广文化知识的重要形式,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的一等奖由作品《西厢记》获得,其作者王叔晖的名字从此走入读者的视野,至今仍在连环画界熠熠闪光。

哔哩哔哩漫画联系到了王叔晖老师著作权唯一继承人,她的侄子王维澄老师及夫人谢鹏辉老师,拍摄了这支短片。借此回顾这位中国工笔大师动人的人生片段,欣赏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点击视频,直击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图片

《西厢记》与工笔仕女图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西厢记》[元]王实甫

对不了解的人而言,王叔晖老师更像课本上会出现的名家生平。

王叔晖(1912-1985),字郁芬,祖籍浙江省绍兴,生于天津。是中国现代连环画家,中国国画家、年画家。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历任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图案组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组长。

对连环画爱好者而言,王叔晖老师身上有两个标签:“连环画《西厢记》”和“工笔仕女图”。

有幸的是,在这次的拍摄当中,这两种作品我们都在王维澄老师家中一睹真迹。

图片

连环画版《西厢记》在发行当年是非常火爆的,到什么程度?

先后出了彩色和黑白两个版本,几乎年年都要再版,1981年仅一年即印了280万套,累计印数达千万套以上。

图片

2014年法文版《西厢记》在法国出版发行 封底及封面

什么概念?在这个纸质书没落的年代,10万册起印已经是一部作品热度满满的象征了。

后来因为老百姓实在喜欢,且艺术价值很高,1979年,年近七旬的王叔晖老师被邀请绘制《西厢记》主题邮票。

1983年2月21日邮票发行当日,邮局门口人山人海,大排长龙。最终邮票发行总量将近三千万枚,仅《惊艳》就发行了1024.4万枚!

图片

《中国集邮》杂志英文版刊登邮票首日销售情况

《西厢记》特种邮票共四幅——《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是王叔晖老师为邮票专门绘制的,并没有用之前的旧图。发行后也是拿奖到手软——获得1983年度全国最佳特种邮票;日本集邮杂志评选的1983年中国最佳邮票;英国《集邮周刊》和英国《外国邮票》月刊评选的最佳中国邮票等奖项。

图片

“工笔仕女图”这个标签则更像是对她作品的整体印象。

在她林林总总的作品当中,时常出现描绘中国古典女性人物的画作。

包括《西厢记》在内的许多连环画作品也用到了“工笔仕女”的技法。

你可以在王叔晖老师的工笔仕女图中看到她绘画的特点:

细,画笔细若游丝,

浑,笔锋苍劲有力。

她笔下女性的头发不管多黑,都能看到根根毫发,用色淡雅脱俗,给人质朴的唯美。

“我用的色,似乎浅,似乎薄,我觉得颜色过艳、过多、过重,就没有颜色了。”王叔晖老师如此解释道。

图片

王叔晖老师绘《易安居士图》(李清照)

更加不能忽视的是她笔下女性的特质——任命运如何多舛,品格依旧高洁。她欣赏这样的女子,愿意为此倾尽心力。

仔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弱女子们,像孟姜女、刘兰芝、祝英台、崔莺莺、林黛玉等,都是为自己的真实生命在笑,在哭,在爱,在恨,在生,在死,王叔晖为她们请命,为她们造型。无论是千金小姐还是丫环仆人,在王叔晖的笔下都充满着人的尊严。

——《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段锡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片

王叔晖老师绘《木兰巡营》(花木兰)

“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冰心在《往事》中的这一句,用来形容叔晖老师笔下的古代女子相当贴切。

图片

绘画是一种本能

1919年,年仅7岁的叔晖老师因为在课堂上画小人,被罚坐在象征成绩差的“黑椅子”上,家长盛怒之下让她辍了学。

无学可上,她就想投身热爱的戏曲行业。于是在自家后花园挖了个大坑,腿上绑了沙袋,从坑里往上跳,幻想自己有朝一日炼成飞檐走壁,成为武侠小说中劫富济贫的女侠。

不过因家里有些头脸,被严厉反对搞这些“下九流”。 很快,坑被填了,鞋袜被没收,甚至被强行剃了光头,关在房间里做女红。

在家规森严的大家族里,时常可以看到这个小姑娘搞一些小小的“反叛”,看见花,看见草,看见老管家,她都在一旁写写画画,被亲戚形容“随时随地都在画,而且越画越神似。”

12岁那年,举家迁至北京城。后来家里看她实在喜欢画,就找来了书画大家吴镜汀先生,引荐叔晖老师去了中国画学研究会,正式开始了学画生涯,这一年她15岁。

可惜好景不长,18岁那年家道中落,父亲卷了财产和年轻漂亮的姨太太跑了,只留下年迈的祖母和大笔的债务。多年后叔晖老师读了《红楼梦》,用了其中“树倒猢狲散”来形容这段光景。

养家糊口的重担突然落到年仅18岁的少女身上,家中一贫如洗,她空有一身画技,唯有靠卖画为生。

图片

解放前绘制的仕女图

那时有多辛苦,大概没有被生活逼到绝处的人很难想象,以至于后来王叔晖老师用自己这段艰辛的岁月向晚辈劝学:

“当年为了生计和还奶奶故去时借的钱,白天去教画,晚上赶去给阔小姐当家庭教师,很晚归来还要铺上纸为《荣宝斋》赶订单。偶有订单断档,也舍不得多睡一会儿,还要抓功夫写大字……老百姓常说某某是天才,我认为不对……我要说'天才’两字,就是天天勤奋上进,方能成才。”

图片

这样紧锣密鼓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八年。1949年中国解放,叔晖老师接受上级安排,拥有了稳定的工作,每月按时领取的工资,日子终于踏实了下来。

生活上的压力减轻,并没有让她降低绘画的强度,相反,她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倾心的题材,侄子王维澄老师这样形容:“半夜醒来,外屋灯光格外亮,姑姑那瘦小的身影,仍坐在猴凳上聚精会神地画。我怕她累病了,她反倒说如今终于可以安心画画,不画就真快病了。

获奖、旅行、休息,这些荣誉和休闲活动对叔晖老师而言价值不高,能够一直画下去,才是最幸福的事。

“你们怎么不理解我呢?对你们而言是来日方长,对我而言是来日方短。能画几幅喜欢的画,比什么都强。”
她对想让她休息片刻的侄子“抱怨”道。

1977年,经人民美术出版社提议,65岁的叔晖老师接下了绘制《红楼梦》人物图的工作,从一幅黛玉开始,她计划10年内完成金陵十二钗的绘制工作。

图片

《黛玉葬花》(局部)

“将来我死时,准得有一幅未完成的杰作;也许,我就死在这画案边……”

叔晖老师一语成谶,1985年7月23日,夏末秋初的北京城,一幅尚未填完色的《惜春作画》被永远留在画案上,《红楼梦》人物组图终成了一场美丽又感伤的遗憾。

图片

绝笔《惜春作画》

图片

沉默的专注与伟大的孤独

叔晖老师打小喜欢戏曲,京剧尤甚。接到花鼓戏《生死牌》(也有京剧版)的连环画改编任务简直算投其所好。

她没有因为是熟悉的题材,就放松对细节的考究。那时正值夏天,她在梅剧团一待就是一整天,琢磨演员的招式、形态,勾临戏服上的图案和脸谱。甚至还跑去专门卖盔头和京剧物件的铺子写生。

“勾画盔头,只能站着,没多长时间,绸子小褂儿就全湿透了。”叔晖老师回忆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画《孔雀东南飞》,仅收集资料就用了两个多月,画上的服装、道具、发饰,都有实物依据。

图片

皇帝画像主题的练笔

图片

各式头盔的练笔

“我觉得这样看了才能教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她认真地说。

《元春省亲》中的灯笼专门临摹自故宫图册,因为“元春是从宫里回来的”;

图片

《憨湘云醉眠芍药》中的芍药是在天坛、故宫的写生,这幅画花了四个月,里面每一株芍药长得都不一样。


图片

无论是前期准备大量资料,还是一遍一遍,一版一版地绘制底稿,叔晖老师总是沉默地蓄力。她的身体里永远有股对抗的力量,支撑她不断精进。

就像她在第二次绘制《西厢记》时说的,“第一次画西厢,我要超越古人,这次再画就要超越自己喽。”

简单素净的桌案,堆满大小不一的调色碟、粗细不一的毛笔,几十年不变的旧砚台,和一把没有靠背的“猴凳”。

这就是叔晖老师的工作环境,简单朴素到令人吃惊,家中无甚贵重物件,最宝贵的就是她的作品和她本人。

图片

叔晖老师还有些可爱的“社恐”, 有次在外遇见生人问她“王叔晖在家吗?”,她不动声色地回答“不在家。”外人间的应酬,于她总是不必要的。

她一生未婚,膝下无子女,她珍视亲友和学生,但倾注心思最多的还是她的作品。

她只身行走在一部又一部作品,一位又一位中国古代女性的故事当中,带着爱用画笔去勾勒每一个生命,孤独而伟大。

抗美援朝那几年,叔晖老师报名要去前线,后来被人家说身材太单薄“就你这个头,身高也通不过呀!”最终打消了念头。

她的内心永远是小时候那个热爱绘画和戏曲,心怀大侠梦的女孩。

图片

视频制作完成后,王维澄老师为哔哩哔哩漫画写了一封亲笔感谢信。

信中他说:“除了道一句大家辛苦了!还要为你们传播连环画艺术所做的贡献,表示衷心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们也衷心感谢王维澄老师对于本次拍摄的支持配合,期待我们之后有机会可以再次合作。

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努力传递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一份力量。

图片

1、《深切的怀念——回忆我的姑姑王叔晖》王维澄

2、《百年叔晖》王维澄

3、《北京人物:王叔晖晚年岁月》李劭南 燕舍谭

4、《丹青曲——访女画家王叔晖》鲍文清

5、《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段锡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