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生我材 | 格劳伯:“做任何事都要专注,扫地和拿奖不都是一个道理吗?”说完,他又俯下身专注地扫起来.....

 引水思源 2021-05-07

科学界最专注的“扫地僧”

(《花开不败》201910期)

格劳伯1925年9月出生于美国纽约。12岁的时候,他却显露出对物理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动手制作了一个和房间差不多高的望远镜。1941年,年仅16岁的格劳伯通过自己过人的天赋和努力考入哈佛大学。

当格劳伯兴奋地来到学校时,发现许多教授都参与到与战争相关的秘密项目中。不过,他凭着自己的天赋以及勤奋,修完了所有著名教授的高级物理课程。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美军决定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8岁的他被招募为该计划中最年轻的一位科学家。但格劳伯对核裂变链式反应感到厌恶,曼哈顿计划结束后,他重返校园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并重新选择了研究方向。

20世纪60年代,激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光本身特性的认知和描述上却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格劳伯认为,已发现的量子力学的理论并不是最终真理。1963年,他通过研究成功地应用量子理论来解释了一些光学现象,并在《物理评论通信》《物理评论》等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创造性的提出了“光子的相干性量子理论”,不仅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且奠定了量子光学的基础。他也因此被世人称为“量子光学”之父。

这是一个高级别的研究成果,格劳伯也期盼着能获得诺奖。可是几十年过去了,那庄严的领奖台上始终没有他的身影。1995年,69岁的格劳伯终于等到了诺贝尔奖提名,遗憾的是诺奖还是没能落到他的头上。于是,格劳伯开始怀疑自己对量子光学的研究是不是毫无意义,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拿诺奖?甚至研究的时候无法全神贯注了。

这时,有家科学杂志办了个“搞笑诺贝尔奖”,格劳伯明知道其中的讽刺意味,但还是参加了。那天,一群不得志的科学家聚到一起,有的哭有的笑,有些人还叫嚷着向“获奖者”扔东西、喝倒彩。活动结束后,大家都离开了,唯独格劳伯还呆坐在那里。清洁工约翰走过来开玩笑地说:“你是想留下来帮我打扫吗?”格劳伯想了想说:“扫地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啊,为什么不呢?”说完便拿起了扫把。没想到扫地竟然让他忘掉了诺奖,忘掉了烦恼,一下子平静了起来。他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对诺奖的在意,简直是可笑至极,“科学家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不是'为了拿什么奖’。”

就这样,格劳伯开始了他的“扫地僧”之路。十几年过去了,每年举办“搞笑诺贝尔奖”时,他都会来打扫。2005年,早已退休的清洁工约翰重回旧地,看到年迈的格劳伯还在扫地,便惊诧地问:“你竟然还在这扫地,这么多年都没得奖吗?”格劳伯笑而不答。这时旁边有人插话:“他刚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约翰愣住了,想要夺过扫把,却被格劳伯制止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专注,扫地和拿奖不都是一个道理吗?”说完,他又俯下身专注地扫起来。

费尔巴哈曾说:“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惟有专注手头的活计,才能心无旁骛,才能获得成功。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梁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超过8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