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期逛博物馆了吗?说出你的吐槽吧

 昵称71627124 2021-05-07

5月2日,四川三星堆博物馆“五一”假期游客如织。

“三星堆”真的火!
伴随着三星堆遗址的新一轮考古发掘,继今年清明小长假的游客量创下历史新高之后,“五一”假期前两日,三星堆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34574人,比2019年同期增长约284.4%。
三星堆博物馆的火爆不是个例。《中国报道》记者查询发现,在“五一”假期到来前一天,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假期期间的门票预约页面均显示“已约满”或“不可预约”。

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人们当前旅游行程中的重要一站。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即便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重时,全国博物馆在闭馆抗击疫情期间也推出了2000多项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

博物馆旅游为何这样火爆?

缘何受宠?

△ 受疫情影响,去年2月20日,抖音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通过直播、视频的形式让用户在家就可以游览全国著名博物馆的精品馆藏。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新冠肺炎疫苗接种逐渐普及、部分地区建立免疫屏障等有利因素支撑,因疫情抑制的出游需求将在就地过年后集中释放。

相当部分的客流正在向博物馆汇聚。“想不到博物馆的门票也要靠抢。”劳心费力一顿操作后依旧没抢到三星堆博物馆门票的段女士感叹。《中国报道》记者浏览国内几个热门博物馆官网时注意到,限流在今年“五一”期间是常规操作,例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每日分别限流30000人次、8000人次、9000人次,其中故宫博物院客流爆棚、提前半小时开馆在假期首日便登上微博热搜。

从以往旅游行程中可有可无的一站到如今成为热门打卡地,博物馆正被越来越多的游客视为优选项。开封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常卫锋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说,主要原因在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多地从衣食住行转向文化领域。

而博物馆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且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优势突出。“这种优势最先体现为文化内涵丰富。”常卫锋表示,博物馆是全门类的,基本涵盖了一个国家或者所在城市的历史,包括一些书法绘画作品、非遗项目等如今也走进了博物馆,参观者能一站式拥有多种文化体验。“这使博物馆旅游由一般的游览观光上升到高文化含量的旅游活动,以获取文化和知识为重。”

一位在博物馆从事志愿讲解工作的人员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亲子家庭和年轻的自由行游客是目前博物馆比较常见的受众,“以亲子游为例,父母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时寓教于游,是高性价比的休闲方式之一。”

随着我国博物馆总数的增加,人们走进博物馆也变得更加便捷。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有5535家,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21家博物馆相比,数量上增长了260多倍。

“博物馆旅游火热,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博物馆具有普惠性。”常卫锋表示,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以及原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就联合印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确定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数据显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占比在2019年达到89.05%。

“但是免费开放之初,不少人只是出于猎奇心理去参观,后来意识到博物馆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免费学习,复游率开始变高。包括外地的游客来了,旅行社也会在行程里加入博物馆供游客选择。”在常卫锋看来,这其中政府引导的行为并不多,一方面是旅行社为了丰富游客游览体验,另一方面也是应游客自身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多地博物馆以更加多元生动的展现形式刷新了人们对博物馆的“高冷”认知,进一步引爆了游览需求。2017年12月3日,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迎来首秀,集齐了包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在内的九大国家级博物馆(院),在每个博物馆(院)里挑选三件国之重器,由明星守护国宝讲述国宝前世和今生故事,让文物以鲜活的形式走近大众。

据携程数据统计,《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了50%。叠加《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博节目或纪录片的影响,催生出“跟着博物馆去旅行”“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等的热门旅游项目,博物馆旅游被推向高潮。

跨界深耕,拥抱游客和市场

△ 2019年,故宫文创快闪店落户上海。

“一次令人难忘的博物馆之旅,必然是让人获得了某些未曾了解的知识,又或是深刻的感受或体验,而不能让人空有走马观花之感。”常卫锋也同时提出,游客的参观体验并未和博物馆旅游的持续升温保持同步。

去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在北京工作的赵先生如愿抢到了参观名额,但“排队排了半个多小时,讲解的时候围着的人太多导致看不清楚展品。”让他有点失望。

类似的场景也常见于其他热门博物馆,不过与此对比鲜明的是,不少资源丰富的博物馆因展览内容枯燥、呆板、缺乏新意而门可罗雀。

“比较热门的集中在一些国家级和省级博物馆,这与国内20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数量不相符合。”常卫锋指出,目前我国博物馆旅游品牌存在失衡现象,博物馆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多,但精品博物馆数量有限,特色博物馆类型较为单一。高曝光率下的博物馆即便实行全员预约、现场排号、分时段参观,也面临客流量爆棚的现象,游客对博物馆的认知、体验及满意度不尽如人意。

但短时间内改变现状也不太现实。常卫锋认为,博物馆可以努力的方向是: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打造特色展项,在优化服务上提供更多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项目,“例如在排队入馆过程中,增设有趣的互动环节”。

△ 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青铜味”冰激凌。

一条完整的博物馆参观路线,最后一站应落脚在文创店,文创店也因此被看做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近几年,一些嗅觉敏锐的博物馆积极行动,开发出一批让游客爱不释手的文创产品,博物馆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双双提升。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虽然消费者对产品已经很熟悉,但因其来自博物院,未免会产生特别的期待。“河南博物院文创办自2016年成立以来,将梳理出的200多件(套)文物元素打造成数百件文创产品,其中不乏考古盲盒、古钱币巧克力等爆款。”

但也有不少博物馆文创产品因简单模仿和粗糙复制,让游客过而不入。常卫锋觉得这是博物馆旅游当前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原因在于思路没有打开,只是简单地提取文物元素,批量生产冰箱贴、纸胶带、杯垫、扇子等单一元素产品,同质化严重。”

她认为,“博物馆+旅游”热已经给博物馆破圈提供了机遇,开发“走心”文创则会进一步增强博物馆与游客之间的黏性。“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的成功实践能够提供一些思路,即跨界深耕时代,文创产品要研究市场的多元化需求,突出年轻化、生活化、IP化的特征。针对儿童、女性等游客群体,也可以挖掘他们的喜好进而定制文创产品,巧妙满足游客将特色历史文化带回家中的要求。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图片来源:等

责编:何晶

大家还在看
这个“五一”假期到底火爆成了啥样?!
被网贷麻痹后,她们在痛苦和懊悔中清醒了
纪录片《走近大凉山》:竹内亮的十年之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