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巴蜀辞赋学院律诗中级班第5讲
2021-05-07 | 阅:  转:  |  分享 
  
巴蜀辞赋学院律诗中级班第5讲咏物诗的写法(主讲:辛勤)课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咏画诗什么是咏画诗: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
诗当称为咏画诗。题画诗与咏画诗的区别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
,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但也受局限,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
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篇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至于题画诗还是咏画诗,
咱们只是了解一下即可,真正要学习的人家的写作手法以及艺术特征。咏画诗的表现形式: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咏物诗(一)咏物诗1、什么
是咏物诗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咏物诗的特点咏物诗,必须有物,不能简单写物,必须
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运用形象思维,实写其形态、色泽
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1)做到曲尽其妙,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2)不滞于物,从整体构思看,
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3.咏物诗的分类从咏物的不同方式
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赋体咏物诗和比体咏物诗两大类。前者以描摹物态为主,后者以托物言志为主。(二)咏物词鉴赏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
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2、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
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3.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4、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
,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从中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复习就简单回顾一下,下面是我们交流咏物诗的写作方法一、咏物诗的要点从《诗经》
里,我们发现,《关雎》中对美的向往是由关雎这种鸟儿引起的;《桃夭》中“宜室宜家“的感慨是借着桃花引起的。《毛诗大序》上说“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这是作诗的起点,是诗的灵魂和胚胎。《礼记·乐记》上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大自然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
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形象描摹生动,还总是在有意无意地、或
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来抒发人生态度,寄寓美好理想,隐含生活中的道理。我们知道,世间有万物,而万物都有多面性,诗人在咏物时只需要抓
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通过前面四讲的学习,我们知道,不论是题画诗还是咏物诗,其特点是相同的,其艺术特征也是相通的。那么,可以
肯定的说,写作手法也是一样的。有的朋友一定会问,为何要咏物,可不可以不咏物。我们就从这里为出发点,先弄清为何要咏物?咏物诗究竟有何
好处,弄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写作是有很大的帮助。1.我们的咏物诗作品为何要咏物?为何要咏物?假如不咏物,那我们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呢
,我想说,就是一大堆堆砌起来的物象。我们作品也不是单纯地写物,肯定是有深意才行。感于物而后动,或赞美,或贬斥,或寄托,或感兴,把自
己内心最“触动”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2.咏物须体物咏物为什么还要体物,关于“体物”在后面的课程我们会作详细讲解的。我们知道万物都含
有一定的哲理、内涵。当在某种环境下,总能触发我们的某些情感。而我们就必须深入其内核,从中挖掘出物之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哲理,融进作者
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才能动人心魂。3.咏物不可少趣味咏物诗不可少趣味。对于第一境界的纯歌咏、描状类咏物诗词来说,尤其如此。一首咏
物诗词若没有趣味,读起来只会是味同嚼蜡,让人兴致索然。贺知章的《咏柳》诗,之所以好,除了准确的描状外,更主要的就在于“二月春风似剪
刀”的比喻富含趣味,使整首诗有了活力,余韵悠长。4、形象语言和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形象语言与形象思维是诗词写作的基本条件,咏物诗词,比
之其他题材诗词更要求运用形象思维。无论你是单纯的歌咏、吟颂,还是寓理、讽咏寄兴,或托物寄兴以言情,都应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才能吸引读
者的眼球,引起共鸣。二、咏物诗词常用技法咏物诗不能单纯咏物,与咏物诗的境界问题有关,咏物词在南宋词中其手法千变万化,技巧达到了空前
高度,后人难再逾越。通过对南宋作品的了解,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它的常用技法。1.循环往复法周邦彦之章法细腻多变,虽身在北宋,实开南宋诸
家之先河。后在白石、梅溪、草窗、碧山、玉田诸人词中,我们能看到作者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
变化用若即若离、细腻而绵长的一根线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咏物
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似乎从清真始。其花犯《咏梅》实堪代表,白石的《暗香》亦是如此。碧山的花犯《苔梅》、玉田的红情《荷花》大抵如是。
以碧山的花犯《苔梅》为例:“古婵娟,花鬟素靥,盈盈瞰流水”,以“古”字起笔描绘苔梅的苍古清奇之美。“断魂十里”承结前意,然后又一笔
撇去,以“叹”字领起,写出“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叹”字着力极深,道出悲怀之苦、离思之深。再叹一声,则“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
自倚”。人在暮年,孤寂无聊,心境自然极度忧伤家国丧乱之痛更使词人心绪纷乱,思前想后,往事历历如昨。想当年身披绿蓑,驾起孤舟,在寒浪
里冲雪横渡,寻梅探胜。其情其景,悠哉乎。可往事不再,“谩记”是笔下着力之处,极言其不堪回首、想也无益的悲怆心情,感情色彩异常强烈、
愁惨。“三花两蕊破蒙茸”再点梅景。“破”字生动地写出小梅钻破苔丝而吐出花蕾的动态。“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小梅吐蕾较迟,似有别样
情怀。“恨”字含意,着落在“明珠轻委”四字。“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却是古梅常态。“云卧”,言其高洁,不沾尘俗污垢。“稳”字,
意谓深固不移。这自然是词人的自白:仕元,但感情上始终留恋南宋。词人不久即辞官归隐。元僧掘毁宋帝六陵,词人也曾作过控诉。他与张炎、周
密等结社唱和,抒写亡国之痛。所以在“护春憔悴”的悲吟中也有几分“病翼惊秋,枯形阅世”的痛楚。然而在当时的情势下,词人只能空作兴亡之
叹而已。分析至此,作者之心境只能如此。“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几句面对着憔悴的梅花,词人日夜愁思。罗浮梦,事见《
龙城录》乃讲隋人赵师雄在梅花树下的艳遇。后遂称梅花梦为罗浮梦,因而以结末二句一意贯串再加点化,写下了“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
被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云:“月地云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临春结绮荒荆棘,谁信幽香是返魂。”咏梅而涉及玉奴,盖指梅花香气乃
旧时贵妃灵魂归来所化。唤“玉奴归去”,又是写呼梅同去。这一切是那样地清冷、空寂。以上四句所写的梦醒、人去的心理活动,都着眼于空虚二
字,委婉深曲地表达了词人心中怅然若失的凄怆心境。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
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2.多方环绕法:以物为中心,从其他方面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看上去散乱,实际
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苏轼的水龙吟《扬花》、清真的水龙吟《梨花》、稼轩的贺新郎《赋琵琶》皆为此例。现以玉田之《梅影》为例:“黄
昏片月”,起笔先交代影的环境,继之连续用七笔来描写七种影子的状态。“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
难折”写疑似之影。“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写的是缥缈影。“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写的是竹外影。“窥镜蛾眉淡抹
,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写的是淡洁影。“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为贞固影。“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写玲珑影。
最后一笔“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总括全篇,这似梦如幻的一切不过是酒醒之后的感觉。这种写法的特点注重叙事,凡与中心切合的事
均可一一道来,以内容为主,空间随着内容的需要自然变化,时间似乎无关紧要。3.物我合一法:物我合一法,属于咏物的最高境界。在词中,由
于咏物词言情多言志少故似乎不多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谓典范,玉田的解连环《孤雁》、碧山的眉妩《新月》堪当此选。玉田在《孤雁》中
借雁的形象遭际写自己的形象遭际,碧山明写新月,实则写故山不在,往梦难圆之哀。以《新月》为例如下:“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写新月下的意境。“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状物中穿插人事,似情事而非情事,故妙。“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进一步以
眉比喻新月,和画眉一拍暗连。“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境界更进一层。以上均正面描写,紧合新月之状。下片转发感慨,“千古盈亏
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写世事变迁往梦难圆之感。“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写故山不再矣,无奈的心情。“故山夜永。试
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此时美好的希望,其实是对家国命运的希冀。透过新月写家国之思,新月为表,家国为里,从而
物我合一也。咏物,物我合一为最佳境界,无非是借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操、节抱、情绪和感慨耳。以上三种特点比较明显,但不能代表咏物词的全部
。有相当一部分词是用传统的状物手法来写,中间略加变化,便使人感觉耳目一新。例如梅溪的双双燕《咏新燕》几乎通篇状物,于结尾忽然穿插人
事,无限活泼。其东风第一枝《咏春雪》于状物结尾穿插情事,使人产生无限遐思。碧山的天香《咏龙涎香》上片按顺序写采香、制香、燃香和香之
云气,循环往复,自成系统,下片再穿插情事,演身世之慨,可谓浑然无迹。其余诸多手法,只要是能够做到章法严整,脉络清晰,都可以一试。三
、宋词谋篇技法(一)词的起调词的起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靠的是发端要“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
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这种方法
不单豪放派词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柳永擅长铺叙,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名
作《望海潮》,便有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
接着镜头由远而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廛、写西湖、写游客,便都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皴
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相映,韵味更显丰厚。2.造境:由写景
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张志和的《渔歌子》,起手先画出一幅
春江静秀平和的风景画——山前飞着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
作者也用这个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景,范仲淹的《苏
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
难熬、心情调怅的感觉。辛弃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我们感到的是
阔大苍郁而不是凄凉孤寂,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宽阔的胸怀,才包容得了作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3.造思:先设一问,
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入深思,使入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思”。有时,先
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发丸一般。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无数。(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
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李清照《临江仙》)这两段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含其中(烦恼无尽,庭院深深),
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肠断、春归写出相思、怅恨,用柳烟、雾阁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许多。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
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来表现豪放的精神。例如: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苏轼《满庭芳》)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
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清郑文焯评他是以“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玉楼春·戏
赋云山》)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峰,有神奇怪异变幻莫测之感。词的尾结词的结尾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
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bēn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
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他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和方法:1、词意俱尽“词意俱尽”,点明主题。“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
尽者也。”刘克庄的《玉楼春》(戏林推)全首八句,若单看前六句:“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题,告诉人们不要沉醉于颓废的生活
而忘记了统一祖国的大业啊!2.意尽词不尽“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有的词也
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他们用形象说话,显得感情更深更细。例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首都在以杨花比离人,写得非常细
腻缠绵,处处写花,但始终未出“离人”二字,直到结尾,说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化成了尘土,溶入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不是杨
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了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3.词尽意不尽“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辛弃疾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蕴沉郁。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解这首词的人,都说这结尾是消极低沉的,是作者孤独苦闷心情的流露
。其实其中还有积极的一面。他虽然感到国势垂危如日薄西山(江晚)不免惆帐,但时刻不忘收复旧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
的呼声,就代表着作者和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4、词意俱不尽“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贺铸《横塘路
》用问答方式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草、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题,很
耐人寻味。韦应物的《调笑令》(河汉)结尾“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与开头“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紧相呼应。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以深情的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余意深远,这些结尾都是很有特色的。因此一首好词,开头、过片、结尾是一
个整体,必须合起来品味,才能知道它的妙处。创作技巧很多,但对初学者而言,要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靠自己摸索是不容易的,最简便的方法
就是总结古人的经验、诀窍,为我所用。清初无锡词曲家顾彩较早地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几可几不可」的要诀。其(草堂嗣响例言)列举云:“
善为词者:命意欲高,亢激不可。选语欲丽,雕琢不可。措辞欲近,俚俗不可。设色欲鲜,堆砌不可。下字欲隽,纤巧不可。言情欲深长,淫亵
不可。吊古欲慷慨,咆哮不可。咏物欲精细,穿凿不可。赠答欲婉挚,率直不可。写景欲清新,平弱不可。拟古欲镕化,蹈袭不可。全意欲贯串,敷
衍不可。押韵欲稳当,强协不可。短调欲简警,庸谈无奇不可。长调欲顿挫,头上安头不可。至于用字犯重,当避则避,有意而犯,无妨也。”四、
咏物诗词写作要点通过咏物词的谋篇技法,我们可以归纳出咏物诗词写作要点:精准刻画精确的写出所吟咏之物的特征、特性、神态,是咏物的基础
,对咏物诗词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精准的特性描状,说桃也可言杏,咏梅也似吟竹,这就不能称得上是咏物诗。但是,精确的描状摹写也不能
过于求真、求微、求细,或精细到具体的一点一滴。若描写过真、过细,反倒失了意味,没了想象的空间。其实,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
,便见妙处。如鲁直《酴醿túmí》诗:“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义山《雨》诗:“摵sè摵度瓜园,依依傍水轩。”此不待说
雨,自然知是雨也。2)“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不即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不离就是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不粘就是刻画上形容仿佛,内容上不紧贴住物件不放;不脱就是刻画上非此物不是,内容上不脱开所咏之物信马由缰而行远。古人激赏林和靖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充分体察了梅花的形态特点,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与品格。
又如: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唢呐?一作:锁呐;声价?一作:身价)军听
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
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
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
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
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
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2)比兴寄托咏
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咏物,要有所寄托。托物以言情,托物以说理。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旧体诗词写作的一种重要的惯常表现手法。咏物诗既然
以物为吟咏的主要对象,那么比兴寄托便成为它的灵魂。元人杨载在其《诗法家数》中说“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忌极雕巧。”清人陈瑾在《竹
林问答》中称“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刘熙载《艺概》亦云“以言内之事,写言外之重旨。……不然,赋物必此物,其为用也几何!”由此
可见比兴寄托之于咏物诗是多么重要。显然,咏物诗若只“专意于咏物”,别无“重旨,无寓兴”,那就“为用也几何”,没有了什么价值。因为自
然中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显示出美。咏物,古代诗人几乎无不重视比兴寄托,他们笔下的咏物之作也大都以比兴寄托为其追求的极致
。咏物诗既要托物伸意,要有所寄托,又要充分表达自己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
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张鸣善〔中吕?普天乐〕咏世,以欢乐场面为下曲曲情做形象化的铺垫.抒发感慨。“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
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想人生最苦离别。此曲前面六句以对偶形式分咏花月,中间两句和后面三句,以花、月和人作对比,不但文字新巧,而且
蕴含哲理意味,耐人咀嚼。前面讲到的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便是初唐诗坛较早出现的咏物佳构,诗以蝉为题,因蝉感兴,抒发了诗人的志怀与世道
的维艰。通篇托物感怀,借蝉明志,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作者的不平与悲愤。既是咏物,又是与人,物人合一,浑然莫辨。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
之二,用比兴手法,以幽洁的兰若自比,托物言情,隐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寄意遥深。篇中虽无一字提及人事,实则是以兰
若作比,处处关合着人事。诗中的兰若,已不再是一般的客观之物,而是作者表达情感、寄托心志的媒介,是诗人人格的一种物化。3)形神兼备咏
物诗,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法则。古人写诗作词,最讲究兴会神到。大凡成功的咏物之作,都能做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做到
物与我的浑融一体。可以说,人们在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只是物象本身的描绘逼真,而是吟咏者本身的心灵感应。因为人们并非在观赏植物标
本,而是企求艺术上的共鸣。如:元代: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套曲子是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全曲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
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正是关汉卿坚韧、顽
强性格的自画像。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能够终身不渝地从事杂剧创作,写出一篇篇的伟大作品。前三支曲在情感的骚动中只体现了诗人的外在心态
,在〔尾〕曲中,那种“浪子”的情绪就达到了高潮,诗人内在的精神力量逼人而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
豆”。“铜豌豆”原系元代妓院对老狎客的切口,但此处诗人巧妙地使用双关语,以五串形容植物之豆的衬字来修饰“铜豌豆”,从而赋予了它以坚
韧不屈、与世抗争的特性。运用这种手法,显得豪放泼辣,准确表现出“铜豌豆”的性格。而这些长句,实际上又以排列有序的一连串三字短句组成
,从而给人以长短结合舒卷自如的感觉。在这一气直下的五串衬字中,体现了一种为世不容而来的焦躁和不屈,喷射出一种与传统规范相撞击的愤怒
与不满。当人在现实的摧残和压抑下,诗人对自身的憧憬又难免转为一种悲凉、无奈的意绪。关汉卿身上显示出一种精神:对自由的执着,对人生的
追求,他的愤怒,他的挣扎,他的嘻笑,也正是这种九死而不悔精神的回荡。正由于诗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正由于他对统治阶级的坚决不
合作态度,关汉卿才用极端的语言来夸示他那完全市民化了书会才人的全部生活:“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
作、会吟诗、会双陆”。在这大胆又略带夸饰的笔调中,在这才情、诸艺的铺陈中,实际上深蕴一种豪情,一种在封建观念压抑下对个人智慧和力量
的自信。4)物情交融在古人遗留下来的咏物诗中,单纯描状歌物的篇什相当罕见。吟咏之物,作为审美客体,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物与
情交汇一处,物和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情物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元代: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
偶的写法,从大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这首小令在艺术
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
“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
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尾结爱杀江南,是物与情的交融,总之
,作为咏物诗词,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上是咏物诗词。但是,若只是简单描摹物之本身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感情作其灵魂。没有深厚的思想感
情内容作为基垫,写出来的物就会苍白无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诗才厚重,也才是咏物诗词应有的境界。五、咏物诗的创作要诀附
:元人杨载《诗法家数》之咏物诗法咏物之诗,要拖物以伸意。要二句咏状写生,忌极雕巧。第一联须合直说题目,明白物之出处方是。第二联合咏
物之体。第三联合说物之用,或说意,或议论,或说人事,或用事,或将外物体证。第四联就题外生意,或就本意结之。咏物诗词不单只以“物”为
吟咏的对象,可以借物抒怀,可以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需要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咏物诗的创作要诀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抓住“
物”的主要特点古人常会通过所咏之“物”,以比喻或象征意义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松竹耐寒,能在极其恶劣的天气中下顽强地生存,孔子
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
。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试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
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
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而
他的《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也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2.“不即不离”所咏之物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而言不尽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
仅停留在物的表面上。如苏东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
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
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首句出手不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即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即不离
”之间。唯其“不离”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唯其“不即”,方能不囿yòu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象。这一句准确地把握了
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次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的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
天下惜花者虽多,但惜杨花者却少,然细加品味,乃是反衬法,词人用笔之妙,正是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
觅踪伏笔。“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咏物而不滞于物,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
而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杨花之魂,二者正在不即
不离之间。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
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
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
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
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
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
类旁通。3.“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是有差异的,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
各异。以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咏蝉》:“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在狱
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本以
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其差异之大,形同霄壤。同一咏蝉,比兴
却不同。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都写得物我无间,
情意胶合。我们再看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杜诗:“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
意绪,鸣噪自纷纷。”崔诗:“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疑。”这两
首咏孤雁的五律写得同样工巧,但从立意的高度出发,崔诗仅写出了诗人漂泊异乡,郁郁不得志的苦况,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测,并托孤雁以自悲。
而杜诗在此基础上把离乱飘泊中失散的人们的痛苦心情也融进诗中,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物”虽各异,情亦无别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
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
完全一样。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
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看,诗中的杏花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
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看来,对于诗词中的寄托,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来随便一套,就以为可以偃旗息鼓,得胜回朝;也不能牵强附会,妄
加臆断。而必须实事求是,从全篇着眼,从作品及作者的实际出发来做准确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所
咏之“物”形神兼备。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怎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呢,如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
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
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
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
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再看一下史达祖的《双双燕》,词中所运用的衬托、
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更要看到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到燕子,但又没有一句不是写燕子,可谓不出题字而形神俱备,一是用复杂的背景来衬托,二是采
用拟人的手法,三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显得非常自然,毫不斧凿,达到形神俱备,尽态极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又
如《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
的最大特点。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
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全诗中心:推行美政。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
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
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交织在一
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
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
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
,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
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大量运
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
》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
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
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关于咏物诗就交流这些,
因为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当我们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
生平、注解等。而托物言志的“志”可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托物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本讲提纲:一、咏物诗的要点二、咏物诗词常用技法三、宋词谋篇技法四、咏物诗词写作要点五、咏物诗的创作要诀巴蜀学院律3中级班第5讲作业
:请大家运用咏物诗的创作技巧,以“竹”为题,作五律一首,韵部依《平水韵》上平一东韵。作业要求:(1)替、粘、对,不得有误,不能有三
平尾,三仄尾。(2)起句兴起景语,直入主题,不拖泥带水,不负面。(3)承句,偶句,景语,做到承上启下和扩展扩张。(4)转句偶句,
情语。(5)合句前分句小结前面六个分句,后分句有实比扣回。(6)所选之物全部符合主题要求,不偏题,不能出现太阳雨。(7)连贯性:8
个衔接;独立性:独立性。(8)要求符合韵律,一韵到底。尽量避免窄韵、倒韵、险韵、串韵的错误,注意遵守韵不入诗。其它要求:作业的截止
时间为次周三晚10点前,迟交的作业不予评阅!附咏物诗作品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2.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咏蟹》唐·皮日休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
电,海龙王处也横行。4.《咏春笋》唐·杜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5.《咏长城》唐·汪遵秦
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6、《咏架上鹰》唐·崔铉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
去,不知谁是解绦人。7、《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8、《咏傀儡》宋·杨亿鲍
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9、《咏初日》宋·赵匡胤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
衢,逐退群星与残月。10、《咏菊》明·丘浚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11、《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2、《咏荔枝》明·丘浚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好
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13、《咏梧桐》清·郑燮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14、《咏芭蕉》清·
郑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15、《咏新竹》清·际智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只恐年
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16、《咏瀑布》清·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17、《咏路》
南北朝·邹浩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18、《咏萍》南北朝·刘绘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
青。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19、《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20、《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21、《咏雁》唐·李远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22、《咏风》唐·骆宾王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23、《咏山泉》唐·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24、《咏草》宋·俞紫芝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25、《咏秋兰》明·静诺长林众草入秋荒,独有幽姿逗晚香。每向风前堪寄傲,几因霜后欲留芳。名流赏鉴还堪佩,空谷知音品自扬。一种孤怀千古在,湘江词赋奏清商。26、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27、花犯梅花(清真)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28、暗香(白石)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29、东风第一枝咏春雪(梅溪)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30、花犯苔梅(碧山)古婵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馀香空翠被。31、解连环孤雁(玉田)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献花(0)
+1
(本文系一张一弛P2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