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半岛在清初还能看到老虎,栖霞和黄县均有官方记载

 胶东故事会 2021-05-07
老虎是林中之王,对领地环境(生存空间)有极高的要求。在历史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老虎的领地也逐渐缩小,很多地方都已经难觅老虎的踪迹。
山东是人口稠密的省份,野外早已不见有老虎生存。实际上,不仅是没有老虎,就连狼现在也数量不多。上世纪末出版的《山东省志·生物志》在统计全省的食肉目动物时,中等体型以上的仅记载有4种,分别是狼、豺、狐、貉,并且后面还备注说:(野生)数量均已不多或接近绝灭。
老虎在山东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这一点,暂时没有看到权威的记载。人们只能根据《水浒传》(讲述宋代的事情,成书于元明时期)中“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解珍解宝在登州猎虎’”、李逵在沂州杀虎”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情节来推断,明代之前,山东的老虎应该还比较常见。

(烟台南山公园中的老虎)
明代之后,战乱较少,山东的人口和耕地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期。大约从此时起,老虎就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物种的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山东省内不同地区的消失时间应该也不一样。鲁西、鲁北以平原地形为主,而胶东和沂蒙则以山地丘陵居多。就常理来推测,如果明代之后山东还有老虎,也多半分布在后两个地方。
沂蒙的情况如何,笔者暂不了解。但胶东半岛在清朝之初的确还能见到老虎,此事在官方修撰的府志和县志中都有记载,可信度较高。
关于胶东半岛在清初发现老虎的具体情况,清乾隆年间续修的《登州府志》曾详细提及。从地点来看,报告发现老虎的州县有两处,分别是栖霞县和黄县。从时间来看,老虎活动的跨度达一两年之久。
其中,栖霞方面记载的情况是:
“(顺治)十四年冬,有虎至。次年春,足迹见于厉坛。后为黄邑捕获。”
按照这个描述,这只老虎似乎是“外来户”,不知从何处迁徙到栖霞。当地人可能没有面对面见过它,只是通过足迹或者吼声来判断。文中提到的厉坛,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场所,内中设有供品。老虎的足迹在这里出现,多半是去寻觅食物。在栖霞游荡了一段时间之后,这只老虎后来跑到了黄县地界,在那边被捕获。
如果说老虎当时在栖霞还有些若隐若现的话,那么在黄县可就是大发虎威了。黄县方面记载的情况是:
“(顺治)十六年,忽有一虎至境内南山,食牛畜,於三月内走入城北于家村,卧伏园内。知县王作率民役射杀之。”
综合来看,栖霞和黄县提到的老虎很有可能是同一只。它在清顺治十四年来到栖霞地界,活动了一年多之后,又向北进入黄县境内。在黄县活动期间,这只老虎吃了不少家畜,体型较大的牛也成为它的猎物,其威力可见一斑。

(栖霞龙口交界附近的群山)
黄县(现龙口市)是一个面积较小的县,从南部群山到县城不过四五十里的路程。这只老虎因此很快活动到了县城附近,在城北于家村(暂不知是现在的哪个村庄)的院内卧伏。这一情况也惊动了时任黄县知县,他带人来到现场,用弓箭将老虎射杀。
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只老虎本来的栖息地应该并不在栖霞和黄县,具体是来自哪里?无人知晓。根据方位和地形来推测,如果是从西面而来,则需要穿过莱阳、掖县一带的平地,当地不太可能没有注意。因此,它来自东面的州县如宁海州昆嵛山一带可能性较高,甚至也不排除是来自栖霞境内艾山、牙山等大山的可能。
不过,虽然这只老虎的确曾在栖霞和黄县出没。但它看上去始终形单影只,如此显然难以繁衍生息。换句话说,这条记载可以证明栖霞和黄县在清初曾经出现过老虎,但难以窥见这一物种的规模。

实际上,对于清初的胶东人来说,老虎的出现已经算是一件“奇异的事情”了。《登州府志》和《黄县志》在记载此事时,均列在“灾祥”或“祥异”当中。这多少也能从侧面说明一点:在清顺治之前,可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当地人已经没见过老虎了。

参考其他州县的情况来看,清顺治年间编撰的《招远县志》和康熙年间编撰的《莱阳县志》当中,在“物产”词条里,都提到了狼而没有提到虎。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莱阳县面积辽阔,现海阳市的招虎山等大山亦在辖区内。如此大的范围,尚且不见虎迹,胶东的总体情况也可管窥一斑了。顺治年间活动在栖霞和黄县的那只老虎,多半属于个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