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煌言的一首七律,虽然时隔367年,却依然口耳相传,值得细读

 小天使_ag 2021-05-07

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英雄豪杰,他们之中有些是武功盖世,有些却是投笔从戎,但他们都胸怀凌云壮志,令人敬仰。 比如南宋的岳飞、文天祥等等,其气吞山河的壮举,曾经感动了无数人。

张煌言是明末抗清英雄,他以舟山和金门为基地,坚持斗争十九年,一方面与郑成功等会师北伐,另一方又联络李自成余部李来享、郝摇旗等共同作战,失败后隐居海岛,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

他坚持斗争时间之长、和遭遇艰苦的程度之高,都超过了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下面介绍张煌言的一首七律,虽然时隔367年,却依然口耳相传,值得细读。

舟次圌山

明代:张煌言

长江如练绕南垂,古树平沙天堑奇。

六代山川愁锁钥,十年父老见旌旗。

阵寒虎落黄云净,帆映虹梁赤日移。

夹岸壶浆相笑语,将毋徯后怨王师!

本诗创作于1654年,当时作者34岁,他与明朝富平将军张名振率军攻克镇江。诗中描绘了镇江的景色、义军的士气、百姓的欢迎、以及作者必胜的信念。

圌(音船)山,在江苏丹徒县东,为江防要地,宋代名将韩世忠曾驻防此地,防止金兵南侵。次,指行军途中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

作者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 ,却始终不动摇。这一天,部队驻扎在江边休整,他也想借此机会调整一下心情,于是便登上附近的圌山,放眼远眺。

首联就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场景,“长江如练绕南垂,古树平沙天堑奇。” 远远看去,长江像一条白色的丝带,蜿蜒南伸;两岸古树平沙,更点缀着这条险要的天堑。垂,同陲,即边疆;南陲,即东南一带。一个“奇”字,表达作者惊诧于眼前的美景,更表明作者一直忙碌,已很久无暇欣赏山川胜景了。

诗人心中感慨,不禁回想起这些年的征程,“六代山川愁锁钥,十年父老见旌旗。”六朝古都、山川险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十年不见的旌旗,乡亲们今日又得重见。六代江山,指反清义军控制的浙江、福建等江南地区。六代,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于南京,地域主要在长江以南。

锁钥,指军事要地;愁锁钥,含蓄地指清兵南下,江防要地全失,江南形势岌岌可危。十年,指从清兵1645年攻占南京、镇江,到1654年张煌言收复镇江。父老,指江南百姓。旌旗,指军队旗帜,这里引申为南明政权。

山顶上白云悠悠、寒风阵阵,诗人心情也变得稍许轻松。虽然心中有很多事情希望早点完成,他却非常清楚,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太多。作者又将思绪拉回现实,“阵寒虎落黄云净,帆映虹梁赤日移。”义军的战斗力令敌人胆寒,完全能够扫清江南的清兵;义军水师旌旗蔽日,也令人对南明政权肃然起敬。

阵,本作陈,指反清义军令行禁止,队列整齐。一个“寒”字,表达出令人战栗。虎落本指古代护卫城堡或营寨的篱笆,这里指义军的战斗力强。黄云暗指清兵,赤日是指在江南地区坚持斗争的南明政权。移,意思是令人羡慕、尊敬。

诗人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坚持斗争,绝对不会向清王朝投降。结尾两句更令人感慨,“夹岸壶浆相笑语,将毋徯后怨王师!”老乡们箪食壶浆、夹道欢迎,还相互说笑,劳军得趁早,迟了就别怪义军走得太快了!

壶浆本指装在壶里的酒,这里用来指代慰问义军的乡亲们。将毋,即不要的意思。徯后,落在后面。作者不提心中的喜悦,但百姓们对他们的热情,足以表明其深受爱戴,则作者激动之情早已溢于言表。

张煌言的这首七律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充满了对出征胜利和返回故乡、重见父老的喜悦心情。作者曾担任过南明的兵部尚书,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而且意志坚定,虽然在世只有45年,一生却充满了传奇。这首诗也是因为人们口耳相传,才流传至今。

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张煌言不过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以及无数人的幸福,不惜肝脑涂地。人生苦短,却又曲折漫长,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这首诗更值得人们细读和吟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