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还能 “精致穷” 多久?

 A_Dusty 2021-05-07
图片

作者 | Lutian Liu

编辑 | Denni Hu

 26 岁,负债 12 万元,债务分布于各大互联网平台旗下的消费贷产品:今日头条 的 “放心借” 欠债 8000 元;58 同城的 “现金贷” 欠债 1.2 万元;360 “借条” 欠债 2.2 万元;微信 “微粒贷” 欠债 1 万元;支付宝 “借呗” 欠债 3.7 万元;“花呗” 欠债 1.3 万元 —— 这是豆瓣小组 “负债者联盟” 的一位成员列出的欠款账单。 

“我不怎么买奢侈品或者旅游的,” 她写道,“只是同事或闺蜜说要出去吃饭或去哪里玩时,我总不好意思说我没钱。” 

目前,“负债者联盟” 豆瓣小组聚集了近 4 万人,他们在群里 “打卡还债”,努力 “早日退组”。去年 11 月有网友统计,这个小组中共有 362 人像上述成员那样公开了负债原因和金额,总额达到了惊人的 1.3454 亿元,并且大部分是年轻人。

这个豆瓣小组是全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缩影,90 后几乎占了一半。《中国新闻周刊》将这些人的行为定义为 “精致穷”。一位受访者如此描述自己的心态:生活中越失落,消费上越失控。 

关于年轻人负债消费现象的讨论大致可以聚焦于三个问题上:年轻人是如何被债务困住的?消费贷市场又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方?有哪些环节值得反思?

图片

豆瓣 “负债者联盟” 小组

图片

 “越级” 与 “悦己”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没想到,自己的一位“00后”朋友也会陷入债务。这个年轻男孩大专刚毕业,2019 年开始通过校园贷借钱买手机、旅游。他算不清利率,以为自己两年内能还清,最后还是得靠家人兜底。

困境是理想生活与实际购买力之间的落差带来的。一方面,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的 90 后、00 后一代,容易在消费时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潜意识里可能有种侥幸,觉得找工作不是问题,工资会越来越多。” 王丹说。另一方面,原生家庭往往也给了他们底气。“父母辈的储蓄率、房产拥有率都特别高,超过 95%,不少家庭给子女兜底没什么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就像文首那位 26 岁负债者所列出的,超前消费的大头很少是因为购买奢侈品或十几万的汽车。传立媒体的“山海今”调研显示,它们的单价通常介于快消品和奢侈品,大多在上千块至一两万之间。有不少是“悦己消费”,比如置办健身卡、购买时装电子产品或购买线上会员付费产品。

图片

摄影:Hannah Neri

与此同时,超前消费也反作用于人们的消费观——不再强调产品的所有权,可以只购买它的使用权和服务。例如汽车会提供零首付购车、以租代买。很多产品也因为各个平台开通的金融产品从而得以“先用后付”。手机等IT产品也常常会以硬件不付费、服务付费的方式绑定销售。

传立媒体总经理施雷(Thunder)认为,在消费的碎片化之后,可以用“粉末化”这个词来形容目前的消费圈层。其中年轻一代的特点是“能省会花”:愿意为兴趣和品质买单,也擅长在不同平台间寻找最佳优惠;不崇尚奢侈、豪华,更追求自我内心的满足。他们也不像上一代那样固守传统的储蓄观,认为通过“越级消费”——通过借贷消费提前实现理想中的精致生活——没什么不妥。

小红书上一位名为“洛怀 Lohi ”的用户就是一个例子。她在今年年初关掉了花呗和信用卡。她在一篇帖子中说,自己月薪 5000 元,花呗欠款 3 万,一度迷信“能力范围内要给自己最好的,最好的 = 最贵的。”最大消费是衣服,“两三千的卫衣不眨眼”。每次核对账单会感到迷惑,不记得何时何地产生消费。“茫茫无依的、对物质的无尽追求,用透支堆满的屋子,却怎样都不满足。我还可以拥有更好的,我还需要更多钱。

她逐渐意识到这种看似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只是在还贷,是一种失控。“博主用她们的生活赚钱,而你为复制这种生活花钱。”买一件 1000 元的内搭,意味着所有置装消费都要膨胀了:风衣多少钱?大衣多少钱?这是需求吗?这是欲望的无底洞。”

就像洛怀所感受到的,当下前所未有的消费环境使得对精致生活的想象不断膨胀。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的消费升级与数字金融和跨境电商紧密相连。超前消费的欲望,被社交媒体以及直播等新的媒介形式激发出来。 

财经作家孙晓骥曾在《购物凶猛》一书中提出,中国的消费主义区别于普通消费社会对 “享乐” 的钟爱,更多依附于一种 “集体无意识” 状态 —— 对威权的服从与从众心理。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带货主播和意见领袖也扮演了威权角色的一种。 

而直播所制造的热闹往往是一种假象。施雷为许多品牌策划过大大小小的直播活动。“从种草到拔草,整个购买行为最短十几秒钟就能完成,只有在中国会有这么快的消费路径转化。”但从不少品牌后台数据看,退单率达到六七成。“卖货只是整体营销规划中一个很小的环节。很多直播的逻辑是做品牌推广、打造爆款事件、烘托出产品热卖的氛围,让第一批购买者去社交媒体上带口碑。”

对于年轻人的冲动消费,施雷认为, “从本质上来讲,消费是一种需求被制造和被满足的闭环。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消费行为就是一种焦虑的替代、压力的缓释和精神的满足,也是一种想要被圈层认可和“被看见”的冲动。他最终还是要想清楚向往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否则消费带来的只是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假象,海市蜃楼烟花璀璨但不是真实的幸福。” 

图片

图片来源:VCG

图片

 消费贷的中国特色: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下的互联网化 

消费金融原本是个中性概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制造业产能不断增强,但民众消费能力跟不上,导致汽车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消费金融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发挥了消费者的潜能,使美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如今的中国与当时的美国类似,但不同的是,在中国一切仅仅发生在 8 年之间,而主要推力来自互联网。 

2013 年 6 月 13 日,余额宝作为国内首个互联网货币基金理财产品问世。次年 2 月,首款依托电商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 “京东白条” 也进入市场。尽管此前以信用卡为载体的个人消费信贷在中国已经发展近 30 年,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消费贷,因其审核松、打款快、额度大的特点,仅在短短两三年内就迎来爆发式增长。央行数据显示,中国个人整体信贷消费余额从 2015 年的 18.95 万亿升至 2019 年的 43.97 万亿,年复合增速达 23.42%。

图片

图片来源:VCG

不仅是由头部互联网公司发起,消费贷市场也一直由头部互联网公司主导。根据咨询公司科尔尼的统计,2019 年,百度、阿里巴巴、淘宝和京东(BATJ)的市场份额达到 60% 以上。这背后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互联网公司借助消费贷,可以在资本市场讲好流量故事,获得更高估值;其次,由于消费贷业务高度依赖消费场景,拥有电商平台和网络支付工具的互联网公司自然占得先机。 

不少互联网平台旗下的消费贷产品往往会把借贷日期拉短,声称日息、月息全免,但却不把手续费放在醒目位置。而手续费往往按月收取,折合成年息甚至可高达  40%。这引来一些道德争议。 

“它们的机制设计从经济逻辑上来看是没错的,大家需要马上用钱,而从其他方式得不到,平台就可以享受更高的利息。但是它信息披露是有问题,而监管还不到位。” 王丹说。 

这背后的一个宏观政策背景是,中国正在通过推动 “内循环” 转型为一个消费型社会。王丹指出,疫情之后,中国的经济恢复仍是由工业增长推动,而非消费增长。2020 年中国经济增速为 2.3%,其中消费的贡献为负。“消费的复苏只是体现在了一、二线城市比较有钱的这一撮人身上,三、四线的消费去年全年仍然是收缩的。” 

向消费型社会转型,除了依靠更为漫长的改革收入分配,更便捷的一条路便是消费贷。“这是一个成熟金融市场所必须有的合理补充。对于中国来讲,金融市场里的银行独大,对于向消费型国家的转型其实是不利的,一定需要一个比较灵活的资金安排。” 

图片

图片来源:VCG

图片

 两种反思:个人隐私与理财教育 

具体到互联网平台的消费贷产品上,数据隐私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却很少得到关注和讨论。“互联网公司相比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抓取用户极为精准且快速,获客成本也更低。它们数据风控的部分,相当于我们每个人让渡了数据资产,使得它们能赚取利润。那么这些数据创造的价值该如何分配?” 施雷说。

2019 年,微软团队曾在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实现更好数字社会的蓝图》(A Blueprint for A Better Digital Society》一文,提出 “数据尊严” (data dignity)的概念。他们认为,通过将数据转换为一种形式的财产,人们可以通过任何使用个人隐私数据的行为获得补偿。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将数据转化为产权实际上可能会扩大数字鸿沟,赋予技术公司更多的产权控制权,且在没有有效解决对用户数据监控的基本逻辑的情况下创造新的监控模式,与此相关的好处可能就只是给用户带来了很少一笔收入。 

而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无论消费贷面临怎样的道德争议,理财教育都是必须且漫长的 —— 它意味着你终于决定从一个消费者变成一个投资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