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害怕「孤独」?

 芝芝心理 2021-05-08

人们为了逃避「孤独」,为了让自己不感到「孤独」的存在,会试图排遣「空白的时间」。所谓「孤独」,是应该逃避的东西吗?

逃避「空白的时间」的工具 

和过去的社会相比,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很少感到物质上的不自由,生活变得舒适得多。但奇怪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似乎与物质充足成反比,在内心的某处存在着一种模糊的空虚。即使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也只是暂时的消遣,这种空虚感有时候也不会完全消失。

当然聪明的现代人也成功地抓住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不断开发出了能够排遣空虚的各种工具。为了不让我们在「空白的时间」中感到空虚,使用了这些工具,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它们吸引,而不容易转移。

很久以前,电视是这种代表性的工具,后来智能手机取代了它的地位。无论在地铁里还是马路上,很多人都盯着那个小小的画面看,这已经是大家熟悉的光景了。甚至不少人即使是过人行横道也不把目光从手机上移开。

但为什么我们会不断地消磨人生宝贵的时间,以排遣自己的空虚心情呢?

关于「孤独」的误解 

我们拼命避开「空白的时间」,就是为了逃避「孤独」,为了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只要我们害怕「孤独」,为了不产生「空白的时间」,就必须拼命地继续排遣空虚。

但是,「孤独」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吗?

德国出生的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说,人类(一个人)的状态有三种:「孤独(solitude)」,「寂寞(loneliness)」和「孤立(isolation)」。

「寂寞(loneliness)」,换个说法就是「一个人的共同行动」,就是对这种状况感到痛苦,「和自己也无法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的状态」。「孤立(isolation)」,是指被某件事所吸引,不仅和别人没有联系,「和自己也没有联系的状态」。

但是阿伦特认为「孤独(solitude)」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其中完全没有消极的语气。而且,「孤独」是指「一个人中有两个人」的状态。

那么,「一人中有两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是一个人,但也是两个人」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必须要理解人是怎样的结构。

人的结构: 

大脑——理智的地方

内心——情感、欲望和感觉(直觉)的地方

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以大自然而来的野性原理构成的「内心=身体」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在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大脑」这一非自然原理的信息处理部门被认为是混合结构。

「大脑」具备语言这一工具,并且像计算机一样进行信息处理,进行事物的模拟和比较等。根据这个动作,分析和预测,反省和计划等,处理过去和未来的事,但是捕捉现在的事不擅长。另外,「大脑」使用「必须」「应该」等must和should系列的语言,有很强的控制现象的倾向。因此,「大脑」在不方便的时候,有时会单方面地关闭和「内心」之间的联系。

比如,某女性被家暴了以后,「大脑」告诉她去报警去验伤,应该远离这个男性,但是「内心」却告诉她,这个男人毕竟是自己的老公,他打完了就好,还是忍一忍吧等。

简单地说,就是理智告诉我们应该做哪些正确的事情,但是情感却让我们往反方向走。这时候的理智和情感之间就断了联系。

另一方面的「内心」,与「身体」「同心同德」相连,两者不会产生矛盾,会经常对「现在、这里」即现在,直觉性、即兴性地做出反应。还有「想做」「不想做」等want to do系列的说法,但不像「大脑」那样一一附加道理和理由,这是其特征。

现在,让我们基于这些前提来思考阿伦特所说的「一人中有两人」。

一个人中有「大脑」这一非自然原理的部分,也有「内心=身体」这一自然原理的部分,就像本来就有两个人一样。也就是说,本来人是「一个人但也是两个人」。

但是,如果「大脑」和「内心」的联系断了的话,双方的互动就会消失,「大脑」就会被外界的关系所吸引。还会不得不执着于「是否与人有联系」「别人是怎么想的」等问题。上述的「寂寞」和「孤立」的解释中,所说的「与自己没有联系」,就是指这种状态。

「孤独」的丰富和热闹 

而如果「大脑」和「内心」相连着,「一个人中有两个人」的「孤独」,与「寂寞」、「孤立」就不同,是一种热闹而丰富的状态。人被什么感动,得到新的灵感,深刻地思考,都是在这种「孤独」的状态中进行的。

倾听「内心=身体」,就会与前方广阔的大自然的常理相连。在那里,还横亘着人类共同的丰富睿智的「地下水脉」。

如果挖掘不充分,根据挖掘的地方的不同,就会产生「从这里冒出红色的水」、「不,是绿水」等见解的差异。但是,如果将其深入挖掘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有共同的「真善美」,可以超越专业性和每个人的个性等的差异。

我们所说的灵感(来自直觉的灵感),并不是自己的「大脑」经过计算后想出的东西,而是指从「内心=身体」突然之间降临的想法。

因为在「内心=身体」之前待命着的大自然的常理,是与「地下水脉」相连的。许多非凡的艺术和文学,以及深刻的思想、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是通过这一途径汲取出来的普遍性的东西。

这种「孤独」的状态,比表面上与他人的联系或见面等,现有的信息要丰富得多,使之与「地下水脉」的连接成为可能。所以人们就不会害怕心虚。

如果没有「空白的时间」,人就无法进入「孤独」的状态。如果没有「孤独」,我们与自己的内心也无法进行丰富的对话。即使害怕「空白的时间」,拼命通过网络等方式与他人联系,但如果不能与自己连接,那也不过是被手机吸引的「寂寞」,空虚是抹不去的。之所以空虚,不是因为「没有与人联系」,而是因为「没有与自己联系」。

要有一点勇气,减少「排遣空虚」,敢于创造「空白的时间」。不要害怕「孤独」,试着和自己内心的另一个自己静静地对话。如此一来,一定会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开始运转,总有一天也会经历与「地下水脉」的睿智相连的至高无上的喜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