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课堂表演,您认为合适吗?——备课杂谈之二十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1-05-08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课堂表演,您认为合适吗?

——备课杂谈之二十

(2021128)

袁建国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使学生“乐之”,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采取了许多方法, 课堂表演便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演者还是观者,都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大大增强了课堂学习的情趣。  

      然而话说回来,课堂并不是以“情趣”为目标的,“情趣”只是手段。我们备课的时候如果把“情趣”放在第一位,无疑是错误的。

      关于课堂上的学生表演,我曾在一篇文章《莫把高效课堂上成搞笑课堂》(发表于《学子》)中举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执教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一课,在“赏析人物形象”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展示提前编排的课本剧。八位同学化妆登场,因装扮离奇,一出场便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再加上模仿香港的无厘头表演,情节和语言上进行了“创新”,喜剧效果非常好。

      随后同学们对表演进行点评,对人物进行“赏析”。

      老师们看,这样的表演,“笑果”不可谓不好,同学们的情绪不可谓不高,但是,这样的表演真的合适吗?

      我以为,非常不合适!

      为啥这样说?整个课本剧没有一点课本的影子,同学们只是被华丽的服装和滑稽的表演所吸引,所谓“赏析”,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听完学生的“赏析”我们不禁要问:您让学生赏析的是文本呢,还是短剧呢?赏析文本的话,表演何用?

      我们知道,高效课堂的“高效”, 是指师生的一切活动都指向三维目标。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动得越多,课堂效率越高。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想着“让学生动起来”,却忽视了目标的指向性,弄得课堂乱而无序,内容华而不实。上边案例就属于这种情况。

      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复》一课,有下面几个环节:

      1.一上课,老师拿着一红一绿2个呼啦圈和装着若干个红球和绿球的盒子(红球和绿球等量)走上讲台,随机找一组学生做摸球游戏,要求每生只摸一次球且同时摸出两个球,学生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就站到哪种颜色的呼啦圈内。其他学生和教师一道记录学生摸到球的颜色和指导该生站入相应的呼啦圈内。

      2.把两个呼啦圈摁在黑板上,画出有重合部分的两个圆,将参加游戏学生的名字填到相应“圆”内。

      3.出示鸟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只会飞的”、“只会游泳的”、“既会飞又会游泳的”粘贴到相应的“呼啦圈图”内。

      4.组织学生现场调查全班学生的爸爸“只吸烟”“只喝酒”“既吸烟又喝酒”的相应人数并填写在黑板 “呼啦圈图” 上,再引导学生讨论“既不吸烟又不喝酒”的爸爸们应该在哪个位置?

      大家看,这位老师以“两个呼啦圈”为道具组织学生上来表演,更为重要的是,其表演抓住了教学内容内在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围绕“两个呼啦圈”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了形象与抽象的过渡、知识的巩固与运用、思维的深化与拓延,凸显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环节的连贯性。

      ——这就是优秀的课堂表演设计。

      说了这么多,我们如何判断课堂表演设计的优劣呢?我觉得应该突出下面几点:

      第一,必须有利于目标的达成。比如第一个案例,教师想通过表演课本剧来达成“赏析人物形象”的目标,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因此肯定不是优秀的课堂表演设计。

      第二,占时不宜过长。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或者45分钟,如果用上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来表演课本剧,那就是舍本逐末了。如果教师想通过课本剧表演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学习兴趣,可以专门组织课本剧社团,利用社团活动时间来完成这项活动。不建议老师们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第三,不要过于繁琐。精致的化妆、复杂的道具等都是不必要的。

      第四,参与面一定要广。参与面”不是仅指参加表演的同学;毕竟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参加表演的同学再多,也只能是一少部分。这里的“参与面”不仅指参加表演的同学,还包括观看表演的同学。表演之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布置明确的任务,让同学们带着任务观看表演,边观看边思考边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做到了以上四点,课堂表演就是成功的。老师们,您觉得有道理吗?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