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悟
2021-05-08 | 阅:  转:  |  分享 
  
博大精深——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中学语文站孙东霞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
”、“官场楷模”。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
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评语)。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终生苦心研究的
书。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
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
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
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有记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
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本人虽是浅
读,但却收益良多,让我也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一、才能的根本是器量,才大器大古之成大事,规模远大,综理密微两方面缺一不可,才能的根本
是器量,才大器大。读到“修身篇”,全篇都在教导弟弟们,要有平和的心态,容人,谦虚,不张扬,气量远大,勤学不可怨天尤人。谚语说:富家
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告弟弟们不可骄傲。曾国藩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器量;更悟道到他成功的根本——
才能的根本是器量,才大器大。二、教育——教人、育人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
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
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
、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
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
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
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
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
我们的深思。?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
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
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看见了加以克服。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
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的确是一位楷模兄长。曾国藩曾为自己制定了“修
身十二款”: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
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
日以十叶为率。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
之事。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10、月无忘所
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
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
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而今,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无忧,更多地学会了享受,但不懂得孝顺;他们的“重负
”主要来源于学习功课和特长……相比之下,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实践层面的道德教育落实不够,有多少孩子热爱劳动,
生活自理,礼让谦恭?所以,在小学,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注重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
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才是完整的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
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
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
庭失去责任感,又怎么会去担负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又何谈“平天下”呢?“教育”更在“育人”。三、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
——孝悌儒家认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并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学熏陶的曾国藩将此列入修身的准则,同时作为家庭团结兴旺的凝
聚力。在他看来,荣华富贵的仕宦人家好景难长,优越的家庭条件是使子孙滋生骄佚的温床,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会兴旺发达,前程远大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
者。”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人们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类的纲常信条,而应该还“孝友”之本来面目,赋予其崭新的意义。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往往
也是一个胸怀四海,追求美善、笃敬事业的人,一个友爱兄弟的人,难以想象他不是襟怀坦白、肝胆相照、善于合作的人。读《曾国藩家书》,让我
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
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
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
”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
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
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掩卷深思,《曾国藩家书》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为师者,为人父母者深思……?2
献花(0)
+1
(本文系绘诗意人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