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药物治疗

 zd山笑 2021-05-08

糖尿病治疗有哪些误区?

  我患糖尿病3,一直吃药控制血糖,有一阵儿尿糖化验一直阴性,我想是糖尿病治好了,

就停了药。谁知一停药,尿糖、血糖全部都又升高了,没办法,只好又开始服药。请问张大夫,我不吃药或少吃药,少吃饭,是否也能控制血糖不再升高?

  看来你也是一个走进糖尿病治疗误区的患者,希望你通过学习能走出这个误区。糖尿病患者就医行为中存在众多的误区是其疗效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仅以临床最多见的就医误区列举如下:

误区一,盲从广告。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不是严肃的医疗行为,真正对病人负责的是医生,不是商家。这一基本常识却常被一些求医心切的糖尿病患者忽视,他们是谁广告做得好,就相信谁。结果是今天买这药,明天吃那药,钱花了不少,病也耽误了。

  误区二,盲目吃药。糖尿病必须综合治疗,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糖尿病教育、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检测血糖、防治并发症等,只有在训练有素的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有些病人随便买游医和庸医所配的药长期服用,以为只要吃药就是治病。其实吃药不等于治病,如果用药不当,反不如不治,只会促进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误区三,轻视检查和化验。许多病人吃药花钱再多也认为值得,而化验检查时却不愿花钱,以为没有必要,即使做了化验也不重视,上医院看病总是不带化验单和病历。化验单是医生的眼睛,也是继续治疗的依据,对医生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调整用药,有很重要的意义。

  误区四,盲目评断疗效。有些病人以为尿糖阴性或一次空腹血糖检查正常,就是治愈了,自行结束治疗。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也是判断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尿糖仅是间接估计血糖高低的“参考消息”,尿糖不能作为调整用药的关键依据,即使化验血糖,一次血糖值的高低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必要时,一天需多次检测血糖,甚至可以查78次血糖,不能怕麻烦,只有饭前饭后及晚上睡觉前血糖均为正常或接近正常,才算达标。血液是在血管中不断流动的,血液中的成分受复杂因素的影响,随时都在变化着。血糖是一个变量,饮食、运动、情绪、药物、天气和气候等复杂因素都可以影响血糖的高低,因此,要科学判断疗效,即使血糖不降,也不能肯定是此药无效。轻率地频频更换药物,未必能提高疗效,因为用药量不当或服药方法不对也会影响疗效,只有排除了其他因素,才能正确判断所用药物的效果。

  误区五,误解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有些患者采取饥饿和偏食的疗法,不吃粮食,只吃蔬菜、鸡蛋和肉,绝对不吃任何带甜味的食物和水果等,导致人为的营养不良,促使体质下降和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和恶化。

为什么同用一种药,可血糖却他降我不降?

  张大夫,半年前我得了糖尿病。我的邻居也有糖尿病,他每天吃2片达美康,血糖控制得挺

好。我也买了同样的药,像他一样服用,可血糖就是降不到正常,这是为什么?

  许多糖尿病患者治病跟着广告走,或道听途说,盲目照服别人的药物,结果花了很多钱,病不见轻反越来越重,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相继出现,生命质量越来越差,甚至残废和死亡,这种人财两空的教训应引起大家重视。虽然同是糖尿病,但病人的高低胖瘦不同,体质不同,脾气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其治疗的方法和药物也会有所不同,必须因人而异。医生要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个体化治疗,才是疗效的保证。一种药一样的用量,一样的用法,去治不同情况的病人,是不可能都有好效果的。治病是件麻烦事,病人和医生都要费心费力费时,不可以偷懒,医患合作,才能战胜病魔。

  首先,病情不同治亦不同。糖尿病有原发和继发、1型与2型之不同,治疗方法自然也不同。1型糖尿病患者因自身体内不能生产生命不可缺少的胰岛素,就必须不断地补充胰岛素,才能让生命活动正常进行,这种替代疗法必须维持终生,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2型糖尿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2型糖尿病有许多具

体情况,适合用的药也各不相同:有分泌功能障碍者,可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口服降糖药,如优降糖、消渴丸等,但胰岛素分泌多的人用了,胖人就会更胖,得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更大;胰岛素分泌严重障碍者用了胰岛素促泌剂优降糖,犹如鞭打病牛,有可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衰竭,导致最后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治疗;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原因者,如肥胖病人,应首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艾汀等,但胃肠和肝肾不好的病人慎用;餐后血糖升高明显者,可用阻止葡萄糖吸收的药物拜糖平、倍欣、卡博平等,但有胃肠病、溃疡病和重症肝病的患者就要慎用。如多种药物联合用,可从多个方面产生作用:联合用药合理,疗效11大于2,并可以减少副作用;如果联合用药不合理,不仅疗效不好,还会增加副作用。究竟你的糖尿病属哪种情况,该用哪些药,要在医生的指示下通过必要的检查,才能弄清楚。

  其次,病人不同治也不同:血糖值高者一般降糖药用量也要大;身体肥胖个子高的人用药量也可相应多些,否则血糖控制不了;形体瘦小、血糖轻度增高者及老年人,用药量宜小不宜大,量大则有发生低血糖危险,而低血糖后的高血糖会使糖尿病更难控制。瘦人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体重增加是好事,而胖人用了体重增加,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对瘦人不要限制饮食太严格,主要用药物控制血糖;对肥胖者,则应控制饮食,计算每日的进食热量。运动和减肥是肥胖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病重体弱者活动不宜过多;经济状况好者可不计较费用,用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经济条件不太好者,就不要用太昂贵的药。工作繁忙、性情急躁的人,应尽量用服法简单的药。

  再次,患者性格不同,治疗也不同:对性格内向抑郁者,要开导,必要时可加服抗抑郁药;对急躁易怒者,要疏导稳定情绪,提高其对正规治疗的依从性。不同的人,对正规治疗的依从性大不相同,断断续续不正规治疗,是不能阻止疾病发展的。病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生气恼怒等不良的精神状态,往往也可以成为血糖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故不同的病人需要医生的指导也不同。

  最后,气候季节不同,治疗也有别:夏季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较低的季节,不因时制宜酌情调整用药量,容易发生低血糖。但是如果天热出汗多,饮水又少,血液浓缩,血糖也会升高;冬季天寒地冻,人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糖往往容易升高而较难控制,天气骤冷、或大风变天等气候反常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也增多,这都可促使血糖升高。出现以上情况,除加强降糖药量外,补充水分和保暖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为什么同是糖尿病,用药却不同?

  我和邻居老李都得了糖尿病,听说某医院的老中医糖尿病看得好,我们就结伴去求医。医生

问诊号脉看舌苔,然后开中药。我们俩人得的都是糖尿病,但医生给我们开的处方药物却不同。请问张大夫,这是为什么?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的消渴病(狭义消渴病),依病人体质和并发症的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症状。中医将这些不同的症状归纳为不同的证候,或阴虚、或阳虚、或气虚、或血虚、或肾虚、或脾虚、或有热、或有瘀、或有痰、或有湿等,多种证候结合组成复合证型。临床常见的证型有阴虚内热、气虚血瘀、肝郁气滞、痰湿瘀阻、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不同的症候需要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气虚(常有倦怠乏力)可用黄芪、党参补气;阴虚(常有消瘦、舌红、口干)可用生地、花粉、玄参、知母补阴;热盛(咽痛、疖肿、口渴多饮等)可用黄芩、黄连、大黄清热;阳虚(精神萎靡、四肢不温、怕冷恶寒)可用肉桂、鹿茸补阳;血瘀(胸痛、肢痛、舌暗、面晦)可用丹参、赤芍、桃仁活血化瘀,肝郁气滞(胁痛、腹痛、急躁易怒、情绪不稳)可用柴胡、白芍舒肝理气。所以,中医治疗糖尿病,并非只有滋阴清热一法。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药很多,只有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才能用药得当效果好。市面上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很多,各有适应证。六味地黄丸适用于阴虚病人;参芪降糖颗粒冲剂适用于气虚乏力的患者;金水宝、百灵胶囊适用于体弱易感冒肺肾两虚患者;愈三消适用于阳虚患者;降糖甲片适用于气阴两虚患者;中汇糖脉康、血竭及活血通脉胶囊等有活血作用,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血管和神经病变;复方血栓通胶囊可治疗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和心血管病。

  中药运用不当,也会出现副作用:脾胃不好的病人多吃六味地黄丸,有可能腻胃,出现舌苔厚腻、消化不好、不欲进食现象;阴虚内热病人多吃参茸等温阳药,则易上火,出现口干咽痛、皮肤长疖子、大便干结等症状。所以,不能千篇一律,一药治百人,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因人施药。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第一目的是控制血糖,控制并发症也是治疗的目的之一,但常受治疗手段和化验检查的限制。中医治疗糖尿病则更符合个体化原则。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症状,因此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才能使病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通畅的正常生理功能状态。所以,虽都是糖尿病患者,中医治疗却可

以完全不同。糖尿病的同病异治,对恢复病人的生理功能、纠正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障碍等,都具有确切的功效。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中医中药具用更多的优势。

为什么有些治其他病的中药,也会给糖尿病人用?

  张大夫,我是个糖尿病患者,有一次上医院看病,医生给我开的处方是知柏地黄丸。我老伴今年50岁了,近两年总是觉得心烦,还爱出汗,去医院看病,医生说是更年期综合征,也让她用知柏地黄丸。我不知道是不是医生开错药了,我们根本就不是一种病,为什么让我们用同样的药呢?现在我和老伴谁也没吃这个药,想问问您这是怎么回事。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许多妙处,同是糖尿病,不同的情况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同病异治”。有时中医也会用一种方法和药物治疗不同的疾病,这叫“异病同治”。有的糖尿病患者找中医看病,拿到药物一看说明书,上面却写着治别的病,有的写治冠心病,有的写治关节炎,有的写治月经不调等。是医生开错药了吗?不是。因为中医有一套完全不同于西医的理论体系。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体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生命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现象,阴阳平衡,五脏和顺,气血通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就可保持健康,不患疾病。由于体质和环境的原因,破坏了生命的平衡,就要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这就是疾病。同一种疾病可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阶段也可以有相同的表现。

    一般疾病基本的病理变化不外乎阴阳失调,或阴虚阳亢,或阴盛阳衰;或有寒,或有热;或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外邪侵袭程度或浅(在表),或深(在里);正邪相争,或正气虚弱,或邪气壅盛。这就是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辨证。中医还有脏腑辨证,根据临床表现的症状,判断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和偏衰,或有无气血不通畅现象。对于糖尿病来说,临床症状根据中医理论归纳有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气滞血瘀、阴阳两虚,还有肝郁气滞、痰湿内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肺热津伤、胃火炽盛等。这些病理现象在许多疾病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出现,因此可用同一种方法和药物治疗。比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炎、肝炎、神经衰弱等,凡具有肝肾阴虚症状(体瘦、口干、多饮、燥热、盗汗、失眠、多梦、腰酸、眩晕等)的疾病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纠正阴虚内热的病理偏差,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样,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末梢神经炎、肝硬化、月经不调、糖尿病等,凡具有肢体麻木疼痛、胸胁胀痛、舌暗、脉弦等气滞血瘀征象者,均可选用活血化瘀方药

(活血通脉胶囊、脑心通、复方血栓通、逍遥丸等)疏通气血进行治疗。中医治病的方药很多,关键在于辨证论治:病同证不同,中医要用不同的方药治疗,即需“同病异治”;证同病不同,也可用同一药物进行治疗,即“异病同治”。这里的“证”是特定的症候群,是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的相同的病理表现。对于糖尿病和复杂的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诸多症状,“同病异治”

和“异病同治”给中医辨证论治增加了丰富的内涵。当然,如何辨证准确,治疗得当,还要到医院找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的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和医生的思考,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而且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药,不能一个药方吃到底。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用药?

我父亲患糖尿病10年了,每天吃很多药,而且吃药方法挺复杂,有的饭前半小时吃,有的与饭一起吃,有的需要饭后吃。请问张大夫,治疗糖尿病用药为什么这么复杂?

  糖尿病在药物治疗上确实较其他疾病麻烦。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很有讲究,许多病人以为吃药就能治病,却不知用药不当反能致病。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到位或用药不当,或用药方法不对,不仅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反而可以对身体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科学用药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正确选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中西药物有上百种,各有各的适应证。每个患者也各有不同的情况,并非一种好药百人皆宜。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大致有五大类: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草药或中成药。以上五类中,除胰岛素必须注射外,其他四类均为口服抗糖药。

    第一类药是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治疗又称之为替代疗法,当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不能完成控制血糖的工作时,就需要由外来的胰岛素帮助或替代其完成控制血糖的任务。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会被胃液破坏,故只能注射不能口服。胰岛素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和规格,除了短效的胰岛素可以静脉点滴外,其他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而且要在饭前半小时注射。只有诺和锐可以饭前即时注射。

    第二类药是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药(D860、优降糖及消渴丸、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格列美脲)和餐时血糖调解剂(诺和龙、唐力)等。此类药适用于体型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通过增加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来达到降糖的目的,但用药不当易发生低血糖现象。餐时血糖调解剂能有效降血糖,且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很小,比磺脲类药具有更多的优点。

第三类药是胰岛素增敏剂,包括烷二酮增敏剂 (文迪亚、宜力喜、艾汀、瑞彤)和双胍类(二甲双胍、格华止等)。此类药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降血糖的生物效率,起到节约胰岛素、增加降糖效果的作用,单独使用不会发生低血糖现象。个别病人用后有发生水肿的副作用,心脏及肝肾不好的患者慎用。双胍类药物同时兼有降糖、降脂和减肥的作用,

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

  第四类药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也称之为“葡萄糖吸收阻滞剂”,包括阿卡波糖(拜糖平、卡博平)和伏格列波糖(倍欣)等。此类药可延缓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达到阻止餐后血糖迅速升高的目的,适用于大多数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对血糖升高波动有削峰填谷的作用,有利血糖的稳定控制,对于早期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还有预防发展成糖尿病

的作用。该类药物单独服用也不会发生低血糖现象,主要副作用是服后屁多粪多,但半个月后这些副作用可消失。

第五类药为中成药,也是市场上促销最热闹的一大类药。假冒伪劣药物不在我们讨论之列。客观地说,中药降糖作用较弱,但在提高抗病能力,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其优势,适用于症状较轻或并发症较多的糖尿病患者。中药虽较安全副作用小,但须按中医理论区分虚实寒热辨证用药,错用也会加重症状。目前市场上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有两类:一类是中西合成药如消渴丸等,还有某些医院或个人配制的有肯定降糖作用的“中成药”,这些药其实均为中药加西药(优降糖、降糖灵)制剂。其必然具有上面所述西药的优缺点,因此应把他们当成相应的西药对待,服用时一定要看清成分,成分不明的所谓“特效药”,最好不用。病人只知血糖下降,不知毒副作用,长期盲目用药,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内脏损害。另一类是不含西药的中成药,包括六味地黄丸、糖脉康颗粒、降糖甲片、参芪降糖颗粒以及一些中药偏方等。对于血糖很高的病人,单靠纯中药降血糖是不可靠的。但是,中药可以改善口渴、乏力等症状,配合降糖西药使用,可以加强和巩固降糖效果,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这些中成药对糖尿病各种并发症也有预防和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使用中成药必须因人而异,如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体瘦、舌红苔少、口渴多饮等具有阴虚内热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并非适用于一切病人。肥胖、乏力、倦怠、舌淡、苔腻者就不宜用六味地黄丸,但可以用愈三消、参芪降糖颗粒等具有补气补阳作用的中成药。

(2)用药要个体化。一般1型糖尿病或血糖高并发症多的患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双胍类药(二甲双胍、格华止),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倍欣、卡博平)。消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也可以注射胰岛素治疗。选好药物,具体用药量必须因人而异,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血糖的高低、体质、年龄等,决定具体的用药量,不要盲从说明书或照搬别人的用量。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用药量宜小不宜大。

   (3)重视服药的时间和方法。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服药方法很复杂,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服药方法:胰岛素一般要在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不能口服,口服无效;促泌剂(磺脲类药)应在饭前半小时服,餐时血糖调解剂(诺和龙)应饭前即服;烷二酮增敏剂每日1,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只要在固定的时间服用即可;双胍类药一般应在饭后服,可减少对胃肠的副作用,肥胖而又食欲旺盛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饭前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在开始进餐时随第一口饭嚼碎服;第五类药(中药)可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3小时服用。不按规定服药,不仅会降低疗效,而且会增加副作用,产生不良后果。

  (4)合理的联合用药。不同类药可联合用药,或二联,或三联,比如达美康加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加卡博平加文迪亚等,可增加降糖效果。同类药不要联用,常有病人将消渴丸与优降糖同时服用,这是非常错误的。同类药联合使用,不能增加疗效,反可增加毒副作用,也增加了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与医生保持联系,要知道自己吃的什么药,应何时服药,怎样服药,服多少药,何时增加或减少药量,联合用药是否合理等。只有弄明白这些问题,才能用药到位,发挥最好的疗效。如果用药到位,血糖仍居高不下,就该换药了。如果肝肾功能不好或已有多种并发症,就该果断使用胰岛素长期治疗,不要再乱服药物,以免加重器官的损伤。

有没有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药?

  张大夫,最近有件事让我感到很迷惘。因为我是个糖尿病患者,平时很关心这方面的消息,

经常看一些报纸和有关健康方面的杂志。可是我发现,有些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说,糖尿病已经

不是终身疾病,现在他们已经研制出了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药物,而且效果非常好。可医院里的大夫又说现在还没有研制出能根治糖尿病的药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目前科技水平来说,糖尿病还是不能根治的慢性病,不能根治就意味着需要终身治疗,但终身治疗不等于是终身用药物治疗,监测血糖,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理调节,都属于治疗的范畴。不过,确实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一些药物或注射了胰岛素之后,血糖可以一直保持正常而未用药物继续治疗,但这并不说明糖尿病可以根治了。这里面可能有几种情况:

一是有些人在某段时间内由于疲劳过度、精神紧张、情绪抑郁、体质下降、患有其他疾病或服用了影响血糖代谢的药物等,使机体处理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在饮食不当或输液输了较多的葡萄糖水的时候,血糖可以暂时升高超过正常人,此时易被误诊为糖尿病,按糖尿病治疗。当上述诱因解除后,不需服用药物血糖也能恢复正常。

二是某些糖耐量下降(IGT)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类人群。这类人既可以转变成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回到正常人的行列。有些人在进食或输入了过多的葡萄糖后,血糖可以超过正常。一旦生活恢复正常规律,血糖就可以在不用药的情况下接近正常,这种“治愈”,实际不属于糖尿病的“根治”。

    三是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以保护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用外源的胰岛素直接降低血糖,可以缓解高血糖导致的β细胞的“糖中毒”,纠正β细胞的休克状态,恢复残留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同时又使受伤害的胰岛β细胞,得到了修养生息和修复再生的机会,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能够应付日常的基本需要。有的糖尿病患者及时治疗后,可以有15年时间不用药物,血糖也可以保持正常,此段时间也称为糖尿病蜜月期。有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后,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血糖也会下降,不用降糖药仅靠饮食和运动疗法血糖也可以控制得很好,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糖尿病已经根治。这些人仍需要经常监测血糖,仍需终身治疗,包括合理控制饮食等非药物疗法,因为这只是在某段时间可以不用药物治疗而已,事实上还是要时刻准备着,一旦血糖复升,还是要恢复用药。

治疗糖尿病哪种药最好?

    上个月单位体检,发现我有糖尿病。我才42,上有老、下有小,个人事业也正处在上升阶段,不论从哪方面讲,都责任重大。因此,张大夫,请您给我介绍一下,哪种药治糖尿病最好,

论多贵,我都想试一试,我想赶快治好这个病。

  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好药”。很多人认为进口药和价格昂贵的药物就是好药,这个好坏标准是个认识上的误区。判断药物的好坏,有四个条件:①能明确改善病情,而且见效快,维持时间长,最好是可以彻底控制疾病。②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少。③服用方便、简单,易于操作。④价格便宜,物美价廉。但事实上同时具备以上四个条件的药物很少,我们只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兼顾这四个条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安全有效”,其次是价位是否能够承受。如果适合用的药物不能同时兼顾以上条件,那就只好在其他某个条件上退而求其次,但不可全然不顾。有些降糖药副作用较大,但有效,而且价格低廉(如降糖灵),对于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是一种合适的选择。有些降糖药价格较贵,但有效又安全,副作用小(如拜糖平),对于经济条件好的患者也是一种合适的选择。但这并不是说贵药就是好药,药价高只代表生产的成本高,或者中间的环节多,或进口的关税高。药不对症,再贵也不是好药。有些有毒的药物运用得当,也是好药。所以能符合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这四个条件的药,而且是针对病情合适的药物,才是真正的好药。用什么样的药物合适,这要由专业医生来判断,对糖尿病诊疗不熟悉的医生难以判断准确。

  目前,治疗糖尿病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和药物。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绝非仅凭某一种药物简单一吃便就能治好,治疗糖尿病不仅需要多种方法综合治疗,而且需要患者和医生密切配合。治疗方法包括糖尿病知识学习、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自我检测、药物疗法、心理疗法、物理疗法、气功疗法等,药物治疗仅是治疗方法之一。糖尿病患者要参与治疗,也要对疗效承担责任。治疗时患者和医生都不能偷懒,否则将不能阻止病情发展。

影响血糖控制的药物有哪些?

张大夫,我是一个身患多种疾病的老病号,除了糖尿病,还有高血压、冠心病、泌尿系感染等,每天都要吃一大把药。现在我很担心,这么多种药同时进入体内会不会相互影响而降低疗效。

  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并发症,同时患有8种以上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临床并不少见。最常见的有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视网膜病、末梢神经炎、泌尿系感染、肾病等。各科医生开的多种治病之药同时使用是很常见的。有的老年患者每天所服的药物有数十种,一大把药吃下去,肚子就饱了。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疗效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血糖的控制增加很大的变数。因此联合使用不同的药物时,降糖药物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有相应的变化。

影响血糖的因素很多,药物只是诸多因素之一。多种药物合用,对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也会发生复杂的影响,或加强降糖作用,或降低降糖效果。如果联用了可以升高血糖或拮抗降糖作用的药物,降糖药物应适当加量,否则血糖可能会升高。如果联用了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或增强降糖作用的药物,则降糖药物应酌情减量,以防止低血糖发生。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具有多种并发症,故用药较多且杂,了解一些临床常见的对血糖有影响的其他药物,很有必要。

  (1)降压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糖与降压药同时服用者不在少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首先应该选用的降压药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两类药是对降糖有利的降压药。降压兼降糖一举两得。这时可以用较小剂量的降糖药控制血糖,并且注意防止低血糖发生。如果需要服用对降糖不利的降压药或其他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双氢克尿噻、速尿)、某些钙通道拮抗剂(尼群地平),则应考虑增加降糖药物的用量,以抵消这些药物对胰岛素分泌的抑制和对胰岛素的抵抗作用,维持血糖的有效控制。临床六大类降压药对血糖的影响是不同的:①利尿剂:噻嗪类利尿药(双氢克尿噻、甲氯噻嗪、速尿)可降低糖耐量及抑制胰岛素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升高血糖、血脂和尿酸,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该慎用。新的长效利尿剂寿比山一般不影响糖脂代谢。②β-受体阻断剂:即“洛尔”族降压药,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等。此类药对血糖控制的不利作用机理复杂:对正常人不发生影响;当发生高血糖时,此类药可以抑制胰岛素分泌,使高血糖时间延长;当低血糖发生时,又可使血糖恢复正常的速度延缓;与降糖药合用,能增强降糖作用,还能掩盖某些低血糖症状(心动过速等),并使低血糖的时间延长。③α-受体阻断剂:哌唑嗪、可乐定等,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耐量,增强降糖作用。④钙离子拮抗剂(CCB):即“地平”族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心痛定、伲福达、拜心同)、尼群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络活喜)等。大剂量服用这类药,可能有抑制胰岛素释放的作用,从而影响糖耐量及糖代谢,减弱降糖效果。但也有相反的实验报道,即这类药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扩张血管,改善葡萄糖的利用,可以增加降糖作用。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即“普利”族降压药,如卡托普利(开搏通)、苯那普利(洛汀新)、依那普利等,可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增加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的利用,可增加降低血糖的作用。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即“沙坦”族降压药,如氯沙坦(科素亚)、缬沙坦(代文)、依贝沙坦(安博维),有增加降糖的作用。

  (2)其他对血糖有影响的药物。①激素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拟肾上素药(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优甲乐、甲状腺素片)、雌激素、口服避孕药、醛固酮、儿茶酚胺、胰升糖素、生长激素等。②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用药: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苯乙丙胺、大麻、吗啡、三环类抗抑郁药(多虑平、阿米替林)等。③治胃病的H2 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罗塞克等。④抗结核药: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⑤其他可升血糖的药物:可乐定、肝素、二氮嗪(嗪类降压药)、烟酸等。以上①②③④⑤均为可使血糖升高的药物。

⑥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或增强降糖作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水杨酸盐(阿司匹林)、消炎痛、扑热息痛等;各种抗感染药,如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异唑、丙磺舒)、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黄连素、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司巴沙星)、抗真菌药(氟康唑、咪康唑、酮康唑);抗疟药、抗肿瘤、抗痛风、抗凝药,如氯喹、奎尼丁、奎宁、甲苯咪唑、甲氨蝶呤、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等;还有雄激素、胍乙啶(神经节阻滞剂)、溴隐亭、吡多辛、茶碱、奥曲肽等。糖尿病病人同时服用以上药物时,降糖药物可酌情减量,要注意防止发生低血糖。

  中等量或大量的酒精可增强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的作用。吸烟者,戒烟时需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糖尿病人忘记吃药怎么办?

  张大夫,我父亲有糖尿病,由于年纪大记性不好经常忘记吃药。事后我总是让他把忘记吃

的药补上,我这样做对吗?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回答。因为,治疗糖尿病药物作用的时效性很强,根据降糖药物不同的作用机理,用药的剂量、时间和方法都有较严格的规定,所以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服用方法比其他药物要复杂。控制血糖效果的好坏,不仅与用药量有关,与服用时间和服用方法关系也十分密切。所以最好遵照医生嘱咐,按时按量用药,一旦忘记服药,是否需要补上,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病情较轻的患者,偶尔忘一次,就不用再补服了,下次按时按量服用就行了,因为迟到的或者是加倍的胰岛素促泌剂(消渴丸、美吡达、达美康等)比较容易引发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危害更大;如果是葡萄糖吸收阻滞剂(拜糖平、卡博平、倍欣),饭后再补也不起作用了。

    对于血糖较高原来用药量较大的患者,如果离服药的时间,1小时内,可以补服原来剂量的药物(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若时间太长补用的药物要适当减量,以免在下次服药时过于集中超量用药,但不能两次药量一次服用,这样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相比而言,避免低血糖比一次停药引发的血糖升高,前者更为重要。比如,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哪怕是上次忘记注射了,也不能将两次用药量合为一次注射。如果使用30R(预混)胰岛素,一般应该于早饭和晚饭前半小时注射。早饭前忘记了,1小时内可以补上,超过1小时,就要等到午饭前半小时补1/22/3的剂量,而且要注意下午(或晚上)有无低血糖发生。胰岛素增敏剂(文迪亚、艾汀、瑞彤),一般只需每天1,最好在固定的时间服用。如果忘记服用,可以在当天补服,但不要两天药一次服。总之,口服药少服一次,只是推迟了血糖控制的时间,以后按时服药,血糖还是可以继续控制的,若因补服药物引起低血糖就不值得了。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平时血糖较高,如果一次忘记,可以补上,但剂量要小于原来的剂量,一般可以少于1/31/2。离下次注射的时间越近,追补的剂量宜越小,要避免两次药量一次注射。

  如果经常忘记服药,就应该告诉医生,换用服药次数少、容易记、使用较简单方便的药物。因为经常靠补服药物控制血糖,会增加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幅度而带来的风险,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十分不利。可请医生开些控释剂、缓释剂和长效口服降糖药,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等,只需每天服药1;格列美脲每天1,早饭前服即可;拜糖平随饭吃;诺和龙饭前即服或饭中服用都行,只要吃饭就会想起吃药。最容易忘记的是需要在饭前半小时服的磺脲类药,可以尽量不用。胰岛素也可改用速效的,吃饭时即时注射,不易忘记,或短效与中效混合剂可以每日2次只在早饭晚饭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每日只注射1,但医生一般不喜欢用。因为这种胰岛素半衰期长,在体内代谢的速度很难准确估计,用量也很难估计准确,一旦发生低血糖,纠正起来也较麻烦。

糖尿病人使用胰岛素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大夫,上个月我因为体重下降,到医院检查,发现空腹血糖18.9mmol/L,医生让我打胰岛

素。我刚得糖尿病,就让我打胰岛素,是不是我的病十分严重?如果用了胰岛素,以后还能用别

的药吗?用胰岛素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特效药,但并非是只有重症糖尿病才能用的药物。胰岛素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但是其用量和疗程必须因人而异,个体差异性很大。使用胰岛素的主要适应证如下:

(1)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且血糖很高。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的患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直接用外源性胰岛素代替不能胜任工作的内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缓解其糖中毒和其他损伤,给受伤害的胰岛β细胞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2)需要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后需要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3)有应激情况,如精神紧张、创伤、手术、各种感染、休克、心肌梗死、中风等,血糖居高不下控制不好时,可用胰岛素治疗。

  (4)长期服用各种口服降糖药物,已抗药耐药,血糖控制无效者。如果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26个月),再用原来无效的药物,又会重现降糖效果。

  (5)患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如肝病、肾病、坏疽等,不适合再用口服降糖药,此时控制血糖应以胰岛素为主。

(6)肝肾功能不好,或对口服降糖药物过敏,不能再坚持用口服药的糖尿病患者。

(7)体质消瘦,久病体弱的糖尿病患者可用胰岛素治疗。如果血糖不高,可以增加主食,必要时可以同时补充葡萄糖。

一般来说,上面(1)(4)条情况,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疗程不固定,短者几天,长者数月,然后根据患者的意愿再改用口服降糖药,或者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也就是说,使用胰岛素后,还是可以改用口服降糖药的。那种认为“一旦用了胰岛素,再用其他药就无效”的说法,完全是一种误解。但是(5)(6)两种情况,则需要长期坚持胰岛素治疗,甚至可终身用胰岛素治疗。这不是用了胰岛素成瘾,而是这些患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是最合适的选择,如果再用口服降糖药会加重其他脏器的损害,弊大于利。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只要用量得当,对肝肾和胰岛β细胞是最安全无害的降糖药。第(7)条情况,体质改善后,可以考虑改用胰岛素减量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胰岛素分泌功能监测有恢复者,也可以考虑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并需要长期随访观察。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确实很糟,最好还是坚

持用胰岛素治疗,用量一定要遵照医生的指导。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除了短效胰岛素(无色透明)可以按医嘱静脉给药外,其他胰岛素都不能直接注射到静脉血管中。胰岛素一般都是皮下给药(针头很小),注射部位一般在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均可。长期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更换注射部位,每次的注射部位要相隔2厘米以上,最好在腹部有计划地左右交替注射。瘦人应注意避开可以看见血管的地方。

 (2)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合自己病情的胰岛素剂型,或短效、或中效、或混合。为了方便,当前多数使用预混胰岛素(短效/中效=30/70),早晚饭前半小时注射。但针对具体的个人情况,还应有不同的选择。

 (3)胰岛素的用量要遵医嘱,一定要与医生保持联系,要在医生指导下确定用药的剂量。

(4)必须密切监测血糖,最好购买电子血糖仪自己查血糖。不仅要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饭后2小时的血糖,晚饭前及晚上临睡前的血糖都要查,并及时向医生汇报,以助医生更准确地调整胰岛素用量。只打胰岛素,不查血糖是会误事的,或者血糖未控制而自己不知,或发生低血糖反应而使血糖更难控制。监测血糖是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5)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减肥和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应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应避免长期大量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否则会增加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 

什么是胰岛素增敏剂?哪些人能用?

张大夫,我是个糖尿病患者,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最近听说有个新药叫“胰岛素增敏剂”,我想试用一下,不知行不行?

    按最新的治疗糖尿病药物分类法,抗糖治疗的药物可以分成五大类。除了“胰岛素”和“中成药”外,口服抗糖西药主要分三大类(五小类),即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促泌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三大类。胰岛素增敏剂目前也可分成两种,即烷二酮类增敏剂和双胍类药。烷二酮类增敏剂包括罗格列酮(文迪亚、宜力喜等)、吡格列酮(艾汀、瑞彤等),是口服抗糖药中最年轻的一类药,在我国上市还不足10,主要作用是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的生物效应来降低血糖,但不增加胰岛素的量,不增加体重,从而改善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胰岛素抵抗。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可以用胰岛素增敏剂,尤其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来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加强了降糖效果,节约了胰岛素的需求量,既降低了血糖,又保护了胰岛β细胞;二来降低了胰岛素的需要量,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同时也有利于改善血脂代谢和减肥,对控制代谢综合征有利。

    服用烷二酮类增敏剂需要注意的问题是:①由于是近些年刚上市的新药,临床经验尚不丰富,因此最好在使用2个月后,检查一下肝功能,肝功能有问题者最好不用。②此类药物少数人用后,有发生轻度或中度浮肿的可能,这是由于水钠潴留造成的,故肝病、贫血、水肿、心肾功能差、孕妇、儿童等人群不宜服此类药。③由胰岛素分泌障碍及肝源性血糖升高,或受体以外原因造成的胰岛素抵抗的患者,用此类药效果不理想。④此类药与胰岛素或其他口服抗糖药合用时,可发生低血糖,故联合用药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药物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此类药物一般在服用12周后见效,故联合用药者应在12周后酌情调整其他降糖药物的用量。

服用双胍类降糖药需要注意些什么?

    张大夫,我先生最近发现患了糖尿病,医生让他服用二甲双胍。您能给我介绍一下服用这

类药时,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吗?

    双胍类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苯乙双胍又名降糖灵,由于毒副作用大,容易发生乳酸酸中毒的严重后果,在国外已禁止使用。由于该药降糖效果好,又极其便宜,在我国尚未禁止使用。当前城市大医院使用的双胍类药主要是二甲双胍,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双胍类降糖药,其发生乳酸酸中毒的副作用远低于降糖灵。二甲双胍商品名繁多,常见有降糖片、迪化糖锭、君力达、格华止等。双胍类降糖药1957年问世,虽降糖效果好,但其作用原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最新分类将其归于胰岛素增敏剂中。目前认为二甲双胍的主要降糖机理是:①通过无氧酵解增加葡萄糖的消耗。②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强胰岛素的作用。③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内源性葡萄糖向血液中的输入。④降脂、减肥,改善糖脂代谢,减少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的适应证为: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可首选。二甲双胍与其他降糖药联用,可得11大于2的降糖效果。

    服用双胍类降糖药需要注意:①该类药有较明显的胃肠道刺激作用,服药后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纳差、腹泻等,故一般应于饭后服药,可减少胃肠道反应。肠炎、痢疾、溃疡病等急性或慢性胃肠疾病的患者不宜服用该类药。②慢性心肺功能不全及缺氧性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者,酗酒者和孕妇禁用。③双胍类降糖药不宜与利福平合用。④血乳酸大于3mmol/L,或合并全身严重疾病时应立即停药。⑤与胰岛素联用时,应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以防发生低血糖。⑥身体瘦弱、四肢酸困无力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双胍类药物。

服用胰岛素促泌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是个糖尿病人,用了很多药,血糖总是控制不好。最近朋友建议我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可我从来都没听说过这类药,请问张大夫,什么是胰岛素促泌剂,您能给我介绍一下吗?用这类药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胰岛素促泌剂是最常用的一大类口服降糖西药,不是新药。这类药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通过增加自身胰岛素来降低血糖,降糖疗效确切。这类药主要副作用就是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还有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等其他副作用。胰岛素促泌剂当前又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磺脲类降糖药;另一类是非磺脲,又称餐时血糖调节剂。

    磺脲类(SU)降糖药成员最多,80%的糖尿病患者都使用过这类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药物。市场上磺脲类药的商品名五花八门,这里只介绍一些医院常用的,包括D860、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奇特(达美康、达美康缓释片、格列奇特Ⅱ等)、格列吡嗪(美吡达、迪沙片、灭糖尿、瑞易宁、元坦片等)、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美脲(亚莫利、迪北、安多美等)。这类药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对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明确的降糖作用,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可以增强降糖效果,而且效果11大于2

    餐时血糖调节剂包括诺和龙(瑞格列奈)和唐力(那格列奈)。此类药模仿人的生理需要,只促进胰岛素快速分泌,增加降糖效果,而很少引起低血糖,几乎适用于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该药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不增加胰岛素的总分泌量,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延缓状况,而对胰岛β细胞的工作负荷增加不多,不增加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肾病患者也可以服用。餐时血糖调节剂比磺脲类药更有效,更安全,餐前或餐时即时服用,不易被遗忘而漏服。

 使用胰岛素促泌剂时(主要是磺脲类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长期大量服用磺脲类促泌剂对肝肾有不利的影响,肝肾功能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慎用或忌用。磺脲类药物中只有糖适平可以用于糖尿病肾病,餐时血糖调节剂诺和龙也可以用于糖尿病肾病。

  (2)长期大量服用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对有病的胰岛β细胞有“鞭打病牛”的作用,可促使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衰竭和细胞凋亡,对肥胖的患者又易增加高胰岛素血症,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体重,不利于减肥,不利于控制高血压、冠心病和其他代谢综合征。

 (3)长期大量服用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易发生继发性药物失效,失去控制血糖的作用。

  (4)有人用磺脲类药物后,有消化道、皮肤、肝脏、血液系统等不良副作用,有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过敏性皮炎、肝脏损伤、白血球减少等,遇到此类情况,就要停药或减药。

  (5)服用磺脲类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特性,在有经验的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比如优降糖(格列本脲,也包括消渴丸),降糖作用强,价格便宜,可用于贫困人群。但是,一定要注意用量,必须遵医生嘱咐,不可自作主张增加量,以防发生低血糖应。优降糖每片2.5mg,一般每次服12,每天服用2次即可。如果每日服用超过4(合消渴丸40)仍无效,就需要换药,这时如果再加大剂量也难增加降糖疗效,还增加其他副作用。

  达美康(格列奇特)降糖作用较优降糖弱,价格也较贵,但达美康是第二代新型磺脲类药物,还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和降血糖外的好处,对有冠心病等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更适用,更安全。当前市面上已有达美康缓释片,规格与价位也比普通达美康低,每天只需服用1,也很方便。

美吡达(格列吡嗪)降糖作用强(仅次于优降糖),起效快,和达美康一样也属于第二代的新型磺脲类药,有许多降糖作用以外的好处。瑞易宁是格列吡嗪缓释片,每天只需服用1,既方便又可减少副作用。合并有糖尿病肾病时只能选用糖适平,而不宜再用其他磺脲类药。糖适平一般每片30mg,每盒30,价格大致与达美康相同。

  (6)所有磺脲类药物均须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因为这样服药,可以与饭后的血糖升高同步,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7)格列美脲是最新型的磺脲类药(有人称之为第三代磺脲药),降糖强度同优降糖,但低糖风险和其他副作用却要小得多,比其他磺脲类药优点更多,服用更安全,更有效,更方便,价位适中,普通群众也可以承受。市面上商品名有亚莫利、迪北、安多美等,分别有0.5mg/片、1.0mg/片、2.0mg/片等不同的规格,使用时要注意含量,每日只需早饭前服用1次即可。

  (8)餐时血糖调节剂需在三餐前即时服用,不必提前半小时,糖尿病肾病患者也可服用。此类药降糖效果好,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风险极小,但用量不当仍然可以发生低血糖反应,只是时间短较易纠正,症状也较轻。目前市面上主要有诺和龙和唐力两种:诺和龙是当前大城市使用较多的餐时血糖调节剂,0.5mg/片、1.0mg/片、2.0mg/片等不同的规格,使用时要注意含量;唐力是新上市的餐时血糖调节剂,临床使用尚不多,一般每片为120单位,降糖作用较弱,适用于早期糖尿病患者,唐力导致低血糖的风险更低。

(9)胰岛素促泌剂可以与其他类型的抗糖药联合使用,但是同类药物不要同时服用。有些人同时服用消渴丸和达美康,或优降糖和美吡达等,这是非常错误的。这样不仅不会收到增加控制血糖的疗效,还会增加发生低血糖和其他副作用的危险。

什么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哪些人能用?

  张大夫,我是个糖尿病患者,饭后血糖总是很高。最近医生让我吃一种进口的西药叫“拜糖

平”,这种药很贵,如果真能治好我的病,我借钱也要买来吃。但现在我对这种药一点也不了解,

心里没底,不知该不该用。您能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药吗?

    平时吃饭时食物中的糖并不能直接通过小肠壁自由进入血液,而是由小肠黏膜上许多名叫葡萄糖苷酶的物质,把食物中的多糖(淀粉)变成单糖(葡萄糖),然后以单糖的形式吸收进入血液。正常人进食后食物中的糖很快就会被吸收,10分钟内血糖就可以升高,体内的胰岛素要在10分钟至半小时内很快分泌比平时多510倍的胰岛素,才能把这些新来的血糖处理好。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达不到这个要求,血糖处理不完,滞留在血液中就形成饭后高血糖。饭后高血糖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许多患者早期空腹血糖不高,饭后血糖却高于正常人,检查饭后2小时的血糖,可以减少漏诊。糖尿病患者饭后血糖不降,空腹血糖也难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也可以称之为“葡萄糖吸收阻滞剂”。此类药的价格偏高,长期服用,一般病人经济上承受不了。此类药的作用主要就是阻挡食物中的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食物中的糖类物质吸收得慢一些,少一些。服用此类药可以防止饭后血糖骤然升高,使患者一天内的血糖浓度平稳,而不至于大起大落,也减轻了胰岛β细胞的工作负担,对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也有保护作用。当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市面上主要有拜糖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和卡博平(国产拜糖平)3种。拜糖平和卡博平都是每片50mg,倍欣是每片0.2mg。这三种药的服用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随第一口饭嚼碎服用,不像其他药一样用水吞服,因为只有当药物与食物和小肠黏膜接触才会充分发挥作用。此类药物适用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早期糖尿病患者,或者是糖耐量减低的人,都可以单独服用此类药物,既可以控制饭后血糖,也不会发生低血糖反应。由于此类药主要作用在小肠,基本不被吸收,不进入血液,对肝肾影响小,毒副作用自然也少,服用很安全,但仍然有需要注意的事情:

    (1)拜糖平的副作用是可导致腹胀,放屁多,少数患者还会有腹痛、腹泻。克服的方法是从少量开始服用,然后根据病情需要逐渐加量。开始一次服半片,每日3,12周后再根据血糖控制效果增加至1片。一般用药2周后这些副作用会自动减轻或消失。倍欣的腹胀、多屁等副作用比拜糖平要少些。

  (2)重度肝病、肝硬化及胃肠道功能紊乱、溃疡病、肠炎、痢疾、严重疝气患者要忌用或慎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

  (3)拜糖平可以与其他抗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诺和龙等联合使用。单用拜糖平不会发生低血糖,但是与其他药联用时是可以发生低血糖的。一旦发生低血糖,仅靠喝糖水(蔗糖)或吃馒头难以很快纠正,必须静脉注射葡萄糖或喝葡萄糖水才能见效。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最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后不会加重肥胖。用于糖耐量减低者,可改善饭后的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减少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可以阻止糖耐量减低向糖尿病发展。单纯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单独服该药也可取效。较重的2型糖尿病需要和其他抗糖药物联合运用方能将血糖控制好。2型糖尿病用其他抗

糖药血糖控制不好者,尤其是餐后血糖控制不好者,联用拜糖平,可以明显改善血糖。拜糖平对于1型糖尿病只能作为胰岛素的辅助治疗药物,不能单独用于控制血糖,1型糖尿病主要还是靠胰岛素控制血糖。

血糖降下来了是否可以停药?

    上周体检我的空腹血糖为13.8mmol/L,被诊断为糖尿病。服了消渴丸后,很快血糖就降下

来了。这几天我连续检查3次血糖都在正常范围。请问张大夫我是否已经治愈,可以停药了?

  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服用抗糖药物只能是控制血糖而已,并不能使糖尿病完全治愈,故血糖控制好之后,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继续用药,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如果停药,血糖就会复升。少数患者停药后,可以维持几天或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血糖正常情况,但最终血糖还会回升,还是要用药物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人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如果血糖控制好,药物减量后血糖不回升,可用较小的剂量维持。个别人可以酌情暂停降糖药物,但一定要经常监测血糖,同时注意合理饮食和饭后适量活动,一旦发现血糖回升,要及时加用降糖药。但对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旦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不能控制血糖时,就需要加服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因为此时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受损,没有药物的帮助就无法控制血糖。

中医能否根治糖尿病?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何优势?

    经常有广告说,某某老中医的祖传秘方可以根治糖尿病,许多糖尿病人吃了,都治愈了。这是真的吗?许多人说,中医治病治本,能除根,西医治病只治标,不除根。请问张大夫,这种说法

对吗?

    目前,糖尿病还是不能根治的慢性病,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药物还未问世,中医中药也不例外。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病,病理变化影响全身各个系统,症状表现复杂多变。中药确实可以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对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全面干预作用,可预防并合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医有整体辨证、治病求本的理论,在医疗实践中,也有对症治疗与病因治疗相结合的机变性,但中药

也并非都能铲除病根,要想迅速降低血糖,只有西药才能担其重任,单靠纯粹的中药是不能把血糖降下来的。目前凡是可以很快降低血糖的“中药”,包括各种“祖传秘方”和“名人配方”等,无一例外都是以各种形式推销的无法检查其成分的复方药,而且这些药中无一例外都掺入了一定量的降糖西药(许多厂商竭力隐瞒这个事实),加入的西药还必定是降糖作用强,价格便宜,但安全性差的优降糖、降糖灵或二甲双胍等。许多“聪明人”利用糖尿病患者普遍认为中药治本又安全的信念,滥做广告,打着中药的招牌推销实为中西药混合制剂(绝大多数为无国家正式批准生产的假药),蒙蔽患者而获得巨额利润。由于中医理论不易普及,总给人以神秘感,而且中药成分复杂,缺乏监测的标准和规范,给人发挥的机会多,故众多的虚假药品广告打着中医中药的招牌,用着让人似懂非懂的中医名词,编造无法查证的神化故事,用尽各种手段推销那些成分不明、疗效可疑的药品或保健品,目的只为一个“钱”字。善良的患者用自己的血汗钱和自己的命,培养了一大批暴发户,无数的糖尿病患者成了虚假广告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用科学知识擦亮眼睛,不迷信吹牛说大话的广告,是治病少走弯路的基本智慧。

    不能迅速降低血糖、不能单独担当控制血糖的重任,是中医中药在治疗糖尿病中最大的缺点。但是中医中药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是安全有效,明显改善症状,巩固降糖效果,可以全面控制病情。

    中医强调人整体功能的和谐与协调。中医治病的思路是对体内的病理状态进行双向调节,而不是单向干涉,使身体各个部分的代谢达到稳态平衡是治疗的核心目的。中医通过调整体内的功能状态,力图使生命代谢活动维持在正常的范围,既不亢奋也不低下,而是达到中庸状态。顾护正气,防止偏差,重视支持保护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是中医治病的特点。中医有许

多哲学含义很深的治病思路,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扶正驱邪、攻补兼顾等,所以单纯的中药虽然不能迅速降低血糖,但是也不存在导致低血糖的问题。有些中药如黄芪等,既可以协助和巩固西药的降糖作用,在血糖太低时又可以促进血糖升高恢复到正常,无造成低血糖的危险。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比较多,除中药外还有针灸、按摩、理疗、气功、心理疗法和精神暗示等,治疗方法可选择余地大。中医治疗消渴病的中药和方剂非常丰富,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较多的选择和探索的余地,也为现代人开发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重视患者的自觉症状,问诊细致而全面,并以症状是否改善为疗效的判断标准。中医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对不同的患者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症状。中医在关心患者的具体痛苦方面比西医更具人性化,更方便于医患情感上的沟通。

    中药多为有机物(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与人类的食物较为接近。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大多数中药较化学合成的西药毒副作用小,一般不会伤及肝肾等内脏,也不会造成低血糖的严重后果。原生态的动植物中药饮片服用一般都比较安全,使用过量中毒发生的几率很低,不过肝肾功能严重衰竭者也存在着用药的安全问题。因为即使是蛋白质,对肝肾功能衰竭者来说,过多摄入也是有害的,更何况是药物呢?中药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活血化瘀药可溶化血栓,改善微循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补肾益气药可以增强和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药是在治本。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是在内因的失衡状态,致病的外因都是通过失衡的内因起作用的,中药的保健作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公认。

    中药可以同时兼顾多个方面,许多中药同时具有既扶正又驱邪的双重作用,有的中药可以身兼数职。现代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铬等,这些微量元素参与了胰岛素的合成与降糖作用;还有些中药含有丰富的植物纤维,有延缓葡萄糖吸收的作用;也有些中药可能具有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有资料报道能降血糖的中药有上百种,它们的降糖作用可能是多方面的,多数作用温和而没有产生低血糖的危险。有的益气养阴药对维护神经系统和细胞膜的功能可发挥有利的作用,有的活血药对全身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都有明确的抗凝溶栓作用,可以同时治疗心脑及四肢的缺血性病变。这种多面手的中药尤其适合用于病情复杂、糖尿病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患者。

糖尿病并发症多如何用药?

    我父亲患糖尿病多年,并发症很多,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脂肪肝、末梢神经炎、肾病、前列腺炎、中风等,每天吃药30多种,连药名也记不全,有时只好把不同的医生(分别属于心血管科、脑神经科、内分泌科、泌尿内科等不同的科室)开的药分期分批服用。我觉得这样服药不对,可该怎样用药才对,我也不知道。张大夫,我想请您给我们指点迷津,像我父亲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用药?

    糖尿病是并发症最多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有的患者身患疾病甚至达12种之多。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的科室看不同的并发症,累计用药达数十种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么多的药,光是服药时间和方法就令人头痛,故这种病人合理用药是个问题。在这里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1)口服药物最多不要超过8,疾病再多,也要尽量限制药物的数量,尤其是口服药物,最好是46种。用药太多,不仅会影响胃肠道吸收营养素的功能,药物之间还会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降低疗效,增加副作用。调查发现,服用的药物超过8,就很难做到按时服药。

    (2)把疾病分类,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治疗。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把自己的病分类排一下队,分成重点、一般、兼顾三类,侧重一二种并发症,保证降糖、降压,其他并发症如果不是非常严重,可以暂不用西药,用中药活血化瘀、利湿化痰、健脾补肾等方法,综合调理体内代谢循环的机能状态,可用中药汤药,也可用适当的中成药12种。中药汤剂可以灵活兼顾其他众多并发症,改善当前症状。

(3)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西药降糖迅速,作用与副作用均显著,用后易发生低血糖。中药温和,作用时间长,无低血糖危险,作用面宽,但显著降血糖作用较差。二者结合既可稳定降糖作用,巩固疗效,又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扶正又驱邪,还可以明显改善口渴、乏力倦怠、多汗、便秘、手足麻木或疼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症状。

(4)标本兼治,合理用药。①血糖较高时,必须加用降糖西药,同时用中药改善症状,预防或治疗并发症。②血糖轻度增高,可用中药辨证论治,结合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等非药物疗法治疗,或配合少量降糖西药。③同时患有多系统并发症,症状复杂,则应用中药改善症状,同时使用必要的西药,控制血糖可用胰岛素。④要保护肝肾功能,尽量选择安全有效、服用方便、价廉之药。⑤并发症较多的患者需用药物多,选择药物尽量不要超过8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