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浯水长流南代庄

 一水易人 2021-05-08

图片

『美丽乡愁』

图片



浯水长流南代庄




 行一段路程|记一路风景

图片

文字摄影│耐松

编辑│沂水拖蓝

图片

在圈里乡的浯河南岸,圈里马站公路支线东处,有一个六百来口人的村落南代庄。相传元末明初戴姓在浯河南岸建村,取名南戴庄。后戴姓他迁,杨姓、高姓相继迁来。戴演化为代,村名沿用至今。



旧时风物钩沉



在南代庄村南有一处叫戴家林子的地方,曾是戴姓的家族墓地。据说林地里松林蔽日,曾有很多石碑。后来松树被村集体砍伐分给了户里,石碑被拉走修了石桥。戴家林子北有一块台子地,人称响场子地,曾被开辟为打场的地方。据传石碌碡在上面滚动,地底下也会传出叮呤咚隆的响声。

南代庄村有高、杨、殷、申、田等姓,高姓占到了村总人口的近一半。据“民国二十年七月《高氏修谱序志》”载:余高氏,三支文成公住丰苑,至七世祖得玉公自清初由丰苑迁居南戴庄。根据家谱世系推算,高得玉迁到南代庄的时间应是1700年左右的康熙年间。高得玉迁到南代庄后,给早居在此的杨姓大户放牛。高得玉是个肯吃苦,干活不惜力气,踏实能干的人,主家也很看中他,后来把闺女许配给了他,生了富、贵、显三个孩子。有了后代的高得玉更是夙兴夜寐,治家克勤,遇有善事义举,倾囊不吝,在乡里留下了很好的名声,高家也自富、贵、显三支开始,在南代庄、瑞龙口等村繁衍开来,成为沂北的一大望族。

今南代庄社区办公楼北,是一片平畴,土层深厚,高出浯河一米多。约有二百多亩土地。在家北地东的大片土地靠近浯河水岸的地方,有一块凸出地面的大石头,人称石墩子。石墩子的东边,今土地庙的西北处,曾有一棵粗大遒劲的平柳树(枫杨),树根部围绕了一圈粗硬的树疙瘩,树身需要六个大人才能搂抱过来。

1970年代,该树被卖给淄博新店化肥厂,为村集体换回了一台25拖拉机。一说是因为树太粗,杀树的时候用了两个马子锯连起来,一天杀不了多少。后来厂家带来一个长锯子,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这棵大树放倒。还有一说,那时候缺柴烧,村人杀树的时候是连根一起挖的,但费了好大劲把树底部的大根都锯断了,树还是没有倒下。最后村人在树底部掏了一个大土洞,里面塞满炸药后,才把树炸倒了。截下来的树段直径比运输的汽车底盘还大。

浯河北部与平柳树相对的地方有一座庙,时称大圣寺,寺里有很多石碑,还有一座六和塔,塔体挺拔,古朴雄浑,蔚为壮观。南代庄高云庆的四子高明性,小时候体弱多病,家人商议后把他许给了大圣寺为僧,法名演义。另外,演字辈的据说还有两个和尚,分别叫演经、演伦。早年间,南代庄有人老去后,除了要组织去本村的土地庙泼汤外,还要去北庙泼汤。这一习俗不知兴起于何时。泼汤的队伍去北庙势必要穿过浯河,河上没有固定的桥梁,只能在河水里多放些块石当垫脚。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这一习俗的固化延续,这也说明大圣寺在村民心中是有一定地位和精神象征意义的。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乡村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大圣寺内六和塔被拆,石碑被放倒拉走,修了当时马站到圈里的大路经过南代庄的两座单孔石桥。北端的石桥宽约两米,后来在桥西侧加宽出一米,石桥东侧因住户出行便宜用水泥板掩盖了起来。另外一座石桥在南代庄村南,原石桥宽约三米,块石拱券,后来在桥东侧加宽出两米。如今这两座石桥仍为村民出行提供着便利。



一村两座围子



土匪蜂起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特征。当时的很多当政者对于剿匪敷衍了事,各级政府甚至以邻为壑,当时的官府也“缉拿”土匪,但只是将他们赶出县境了事。这样,土匪们稍一活动,就跨入邻县,一般就平安无事了。土匪彼伏此起,越剿越多,源源不绝。

土匪为害乡村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占据某要害位置定期向周边乡村索要钱物,二是拦路和入村(寨)抢劫,三是架票勒赎,据说南代庄尚未修围子时,有一年过刘天增,村人高文田被裹挟去。土匪不给饭吃,就用棍子翻地里的蚯蚓吃。赎回来时已经瘦的不像样了,还得了痨病。后两种方式是土匪最为常见的方式,也是对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破坏最大的方式。在当时各地报纸关于土匪拦路抢劫及架票勒赎之事每日都可看见。土匪危害乡村,使整个乡村生活在惊恐之中,因而乡村中为维护安全及生存计,首要的就是加强村庄防卫,来制止土匪对乡村社会的侵入,将土匪对乡村的伤害降至最低。民国时期,由于政府防匪剿匪不力,因而每个乡村都不得不采取种种方式来抵御土匪的侵袭和破坏。是时一般的村庄皆深沟高垒,居民共同防御匪患。

南代庄在民国时期根据村民居住区域,也修筑了两座围子。

河东处的围子有四个炮楼,炮楼下是出入围子的门口,每个门口都有厚实的木门,关闭木门后里面自上而下再拦三道腰棍,一般人是轻易打不开的。门口上面一层有吊铺,吊铺上安排人员瞭望报信,守护抬枪。围子墙约五米多高,底层是石头垒砌约一米高的地基,再上面是用三合土夯筑的土墙。土墙内侧,为了便于村人防守,在围墙内侧的墙体上等距离楔入木棒,再用木棒并排绑紧后,上面用秫秸秆和黄泥再铺一层,等干透后,人们就可以在上面来回走动巡逻了。

河西的围子墙有三个门,分别在东、西南、西北处,门上也有炮楼。当时前往圈里的大路在河西沿围子墙的西侧,从村西穿过。

这种全村性的村庄防卫计划,要求每个家庭参加。家庭根据家中的男人数和经济地位大致分成三四等。富裕家庭要求配备枪械和必要的弹药;买不起步枪的家庭要求捐献其他有用的防卫材料,特别穷的家庭只须遵守防卫规则。所有家庭的强壮男子都要登记,编成队伍,每家出一名成年人夜间轮流值守。甚至在外围的交通要害处再设置防线或岗哨,晚上派人值守,以便及早发现情况发出警报。

南代庄南岭上是密匝匝的松树行子,为了加强围子的防守,平时就专门派了三个人带着一杆抬炮蹲守在南岭高处。有一年刘黑七的队伍过南代庄去抢朱保村,夜里,土匪的队伍从南边过来了。守在这里的村人听到远处的动静后,吹亮火折子点燃了抬炮,抬炮里填充的都是砸碎的铁耙齿和灰药,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一道火舌向着土匪来的方向喷射出去,在黯黑的夜里更显得声势夺人。土匪惊得顿时乱作一团,慌慌张张地向西山方向溃逃。第二天村人见西山坡石头垒得坝墙,都被土匪踩塌了很多处,还得了一架土匪遗弃的攀爬围子的大梯子。后来,土匪传出来一句话:能过九江九口,不敢从南代庄走一走。



高氏族谱编修始末



今见南代庄高氏族谱共四卷,修成于民国二十年。由高云清纂修,高云祥督修,高明善编修,高明文、高明儒协修,高应举参阅,高锡德誊录,朱保村的高秉衡总校,高云龙负责筹措印刷费用。

据族谱序言记载,南代庄高氏自七世祖得玉公清初由丰苑(后因修建水库迁入李家沟)迁居来此,繁衍生息二百余年,尚无支谱。清宣统二年恩授乡饮耆宾高魁远(字源长)在临终前,就谆谆嘱托次子高云祥要把家谱修起来。民国十九年春天,族人相聚议事,十三世高云祥(字吉庵)提及修谱一事,得到了高云清、高明文、高明儒等人的赞成。次日,他们就去了时属莒县的丰苑、薛家庄等村,历观碑碣记载,稽阅家堂疏折,连续几日把先世的基本信息抄录回来。时任天成寨参谋长的高明善根据以上资料,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昼夜参校,手创草谱三册。是年古历十月,高明善在天成寨检查枪械时误伤自己,不治而亡,修谱成为他未竟的事业。

民国二十年夏,高云祥与兄长高云龙一道前往朱堡村,找到了德高望重的族兄高秉衡,商量重拾修谱事宜。高秉衡认为,高氏一族自清初迁此,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瓜瓞连绵。年代愈远,名氏愈多,支派愈分,里居愈异。又值时势扰攘,迁避无定,若不修谱以志,世序班次岂不茫然无考哉!高秉衡对修谱非常支持,并亲自担任编修族谱的总校,偕同族人远稽碑碣,近询父老,各出家藏疏折,并以高明善的三册本草谱为基础,组织族人祥加考稽,订正增补,用了数月合成四册,于当年年底付梓石印二十部,分藏于二十家以备观查。同时,为了今后更好地掌握族人状况,提出了十年一记、六十年一修族谱的意见和瞩望。

族谱草成之后,为了显示高氏望族的身份和地位,除族人高锟、高云祥、高秉衡为族谱作序外,高氏名流高尚亭(即高明志,时任马站区区长)还礼请清贡生候选教谕临朐王明远(字昭亭)作序,王明远在序言的末尾赋诗一章作贺:柳荫遗老鬓似霜,夙羡文潞跋河阳。为君纸尾作行草,高王彼此乃均光。王明远还根据高尚亭的口述,为十一世高魁杰撰写了生平事略。创办民团的七箭村王九锡(后任沂水县长等职)、清自治研究所学员邑庠生助理七区区务的刘金相亦为之作序。王九锡另为在天成寨意外伤亡的高明善作传。

这些序言里除刘金相的之外,都提到一个人——高明善。高明善,字性甫,在家中行二,是南代庄高氏第十四代。他出生在一个较为宽裕的家庭,虽然父亲高云程在他年幼时就过世了,但他还是享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学到了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使得他养成了性和心慈,深明大义的秉性。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昭告天下停止科考,各地通过设立学堂的方式育人取才。族人有劝高明善继续入学以侯进取的,被他婉言相拒。他看淡世情,回村办起私塾,教授村中子弟数载。后来,他得到青州创办茹素道的夏光斗(号乐真先生)编著的九本道书,批阅之下,深为折服,于是潜心入道,相延斋戒,奉守弗替。

民国十年前后,沂蒙山区盗匪蜂起,打家劫舍,为害乡里,民不聊生。圈里乡七箭村的王九锡创办民团,后来发展为九个大寨。高明善被委任为设在天晴旺村的天成寨参谋长。这一段时期,他帮助王九锡襄理寨务,并发挥所长,为寨民讲演法律,提倡风化,课子弟数十人于寨中,专讲圣经,教授宝筏,使诸生潜心认读,为茹素道的传播壮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庚午(1930)冬十月间,鲁东股匪侵扰,到处掳掠,人民悉避其锋。高明善在督理围寨防御,检阅枪械时误伤左手,流血不止,延中西医药无效身亡。

高明善生平所最留意的就是敦宗睦族一事,他在闲暇时与伯叔兄弟采访各处族家,考世系,辨昭穆,并草创谱牒三卷。正是这三卷谱牒,为辛未年《南戴庄高氏族谱》的数月修成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这样一位热心宗谱,却英年早逝的族人,编修族谱事成,主事者又怎能不感慨系之,于是就有了序言里那些深情怀念的笔墨。



武学高振东及传人



清末至民国,南代庄村的武学在当地相当有名气。据村民说,最初的武学是十一世高振东创办。学武的地方是一个有三间大厅房的院落,习武的刀枪棍棒石锁一应俱全。

高振东生有魁英、魁俊、魁杰、魁秀四个儿子。四个儿子中长子高魁英(字鸿衢)的武术修为最高。据家谱记载,高魁英是清末的武庠生,也就是武秀才。他本来是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考中武举的,但是被别的人使钱顶了他的名额。他得知内幕后气不过,去找顶替他的人比试武艺,说:咱比武是,谁杀了谁活该。可人家已经中得武举了,哪里再会去理他。高魁英只得悻悻而归。经此遭遇后,高魁英忿忿不平,终难释怀,回家郁郁而终。

据传高魁英力大无比,一顿饭能吃一筷子鏊子大的烙饼。他最拿手的是棍术和刀术。他平时用的一根很粗的白蜡棍子,棍身溜光,横放地上后用脚一撮抓起来舞的虎虎生风。有次与人比试武功,他用白蜡杆子跟对方的铁鞭对打,用腊杆子缠上铁鞭后,往后使劲一拽,铁鞭被硬生生拽断。他还有柄大刀重85斤,在他死后不知因何缘故,放置到了太平山后临朐高崖的一座庙里。据高汝俭说,革命战争年代,村人高汝扬当兵,打临朐走高崖时曾在庙里见过。他见这刀很大,随口问了一句哪里的,庙里人说是南代庄“武学”的。

武秀才高魁英生有云汉、云升、云凌、云鹏四子,其中高云汉的次子高明光,清光绪十七年因从戎有功,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奖赏给他七品军功的顶戴。

高云汉的长子高明远也有一身的武功。据说某年,沂州府兰山县有一个贩梢的(拐卖人口的),领着一个面色戚戚的妇女来村里借宿,第二天天不亮就悄悄离开走了。高明远揣度来借宿的不是什么好人,好打抱不平的他顺着大路急忙追赶,由于心里着急,发劲过猛,他穿的崭新的一双勾底鞋,都被他踩断了,直到把贩梢的赶上,大喝一声“哪里走”。贩梢的一看不好,也顾不得贩卖的妇女,自己落荒而逃。高明远把妇女带回村里,询问得知该妇女是个双亲无靠、命运凄惨的人,于是在征得妇女同意的情况下,热情帮她在村内找了一户人家过日子,直到老死南代庄。

高振东的三子高魁杰(字汉三),也是一位有军功的人物。据家谱记载,高魁杰于光绪丙子协剿大岘山贼匪有功,邑侯王公(恩湛)请奖六品军功顶戴,敕授云骑尉。

光绪丙子,即光绪二年,古历1876年。查阅清光绪《临朐县志》:“光绪二年大旱,自正月不雨至于七月,社有流亡,劫夺纷起。……杜来清等聚众大弁山,攻掠里社,六月,青州官军至,来清就诛,余党解散。”大弁山属于大岘山东出部分,即今天的太平山,民国时期地图上太平山处标注的即是大岘山,是沂水、临朐和安丘三县市的界山。家谱中记载的剿匪,应该就是因灾荒啸聚太平山的杜来清一伙人。

杜来清等人盘踞的太平山,距离南代庄并不远。虽然他们啸聚的时间很短,但对正处于灾荒中的饥民来说,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迫不得已求生的选择,是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的。为了防患于未然,高魁杰发动当地村民组织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加紧操练,做好防御准备,并来到沂水县城,向新到任的沂水知县王恩湛递上呈子,请求县里发兵协力剿除。王恩湛欣然同意了他的意见。攻打杜来清时,高魁杰身先士卒,带领着乡兵作前锋,同县兵一道势如破竹击溃了杜来清的队伍。王恩湛非常欣赏他的胆识,详请上级转奏清廷嘉其功,朝廷恩赏给高魁杰六品顶戴,敕授云骑尉,乡邻无不引以为荣。



高魁三说南匪解围



高魁三,字恩鸿。高氏族谱记载其“慷慨能言,说南匪解围”。南匪,即捻军。那么,高魁三以言退捻军的这段光辉事迹,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是如何的呢?

据清同治三年十月立的“保全山围碑”记载: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捻军又突然自穆陵关南下,散居马站、沭水之间,纵火焚烧,肆行劫掠,荼毒之苦,不可胜言,屯驻五日而去。至同治元年九月间,捻军又自穆陵而至,焚杀劫掠较前尤甚,屯留三日,拔旗南归。

碑文中提到的保全山,即今天杨庄镇的峨山。从碑文记载可知,捻军曾于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和同治元年九月间,两次经过穆陵关南下,并在马站有过数日的驻扎。这段碑文是高魁三“说南匪解围”的有力佐证。即,这段公案发生地点是在马站,驻扎马站的史实为游说解围提供了可能。具体的时间应该是捻军第二次驻扎,即同治元年(1862)九月。首先从驻扎的时间上说,咸丰十一年(1861)时驻扎了五天,同治元年时驻扎了三天,比第一次少了两天,最有可能的就是因为高魁三游说起到了作用;再从时势上分析,咸丰十一年(1861)的捻军是最为活跃的时期,而同治元年(1862),随着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失去太平军依托的捻军,处境变得困难,群体心理上也有所变化,从以前骄纵肆虐到略有收敛,以期取得民众的理解支持,这也为高魁三的游说解围成功提供了客观条件。

据高汝俭老人讲述,毛子世里,附近村庄为了躲毛子,在龙山上修建了围子墙。有一年过毛子,在马站住着,动不动就纵火抢劫,裹挟了不少人口,闹得附近村民都人心惶惶,扶老携幼纷纷躲入龙山围子里。俺庄前街上有个叫高魁三的,他平时能说会道,好打抱个不平,他眼见毛子们住在马站不走,就带着韩七去了马站毛子大营。

韩七名叫韩长基,行二,是马站镇郭家湖人。他个子不高,脸上有麻子,村里都称他韩二麻子。“韩七”这个称呼应是同辈叔伯兄弟间或拜把子兄弟的排行。韩七一身好武功,有次韩七与村人坐在土坯墙根闲玩,有人忽然觉得土墙乱颤,以为地震,吓得撒腿就跑。唯有韩七坐在那里泰然自若。大家镇静之后,才明白是韩七与大家开玩笑,暗自运气把墙震得发颤。早年间当地大商户去潍县贩卖花生油,一般走圈里乡七箭村东的青石胡同,经安丘去潍县。路途遥远,沟谷连绵,多有绿林豪强出没其间。为保证行商安全,就请韩七当保镖。在沂水跑潍县的商路上,一提韩七的名字,不知道的不多。

高魁三和韩七在马站大营里见上毛子的头领后,就说自己是南大山(龙山)上,专门来请求退兵的。毛子说你有什么本事让我退兵。高魁三说我领了一个人来你看看。于是就让韩七耍了一通棍术给毛子看,只见韩七把一个棍棒舞的虎虎生风,密不透风。旁边的毛子看的眼花缭乱,个个惊叹。高魁三见震住了毛子,就慢条斯理地又说,山上像这样的不多,也就三千来人。毛子不知虚实,暗自心惊,很快就退兵走了。还有一说是商定了比武论输赢,让毛子推选一名武功高强的人与韩七比试,可没打几个回合,就让韩七把毛子高手点了穴。毛子输了比赛后就退兵走了。



西山好大雪的故事



话说民国时期,村里有个叫高游的人,是外村高姓来南代庄攀附者。高游有一身飞毛腿的本领。

传说某年冬夜,他与村人“和局”聚赌,当晚的手气不好,带的赌资都赔上了。他心里不舍气,跟聚赌的其他人说,你们等着,我去去就回。不到半个时辰,只见高游一身寒气闯了进来,把手里拿的小布袋往赌桌上一丢,说:接着来。大家听得哗啦一响,定睛一看,布袋里盛满了洋钱。这时,眼尖的人发现高游戴的棉帽子上落满了一层白雪。其时,南代庄空气干冷,一点雪的影子也没有。见众人面露疑惑,高游哈哈大笑,说:山西好大雪。众人听后更是一脸懵懂,面面相觑。

次日凌晨,西乡有缉盗者赶来南代庄,找到了时任七区区长的高尚亭,说马站街某店铺昨夜遭盗,店主连夜报官。当时簸箕山以西下了大雪,缉捕者顺着脚印一路向东追查,并听闻南代庄有一个叫高游的武艺高强且嗜好赌博,意即偷盗者是高游无疑。想捉拿高游审讯。高尚亭昨夜恰巧身在赌局,亲耳听到了高游说的山西好大雪,这才明白了当时他说这话的意思,原来是昨夜一路狂奔到马站街盗取了店铺的银钱后,又迅疾返回了南代庄。

碍于同宗之谊,高尚亭有心关照高游。他略作思考,便平静地跟两位差官说,你们肯定找错了,我昨天晚上一直跟他“和局”凑热闹。两位差官听区长都这么说了,便很识相地不再追查高游。

这则故事中提及的高尚亭,即高明志,民国时曾任沂水县七区(马站)区长,是南代庄“武学”高振东的曾孙。他的父亲高云龙(字沛霖),宽和侠义,古道照人。他的爷爷即是光绪二年协剿大岘山贼而获得六品军功敕授云骑尉的高魁杰,是南代庄高氏最为显贵的一支,高尚亭也算是名门之后。

高尚亭的妻子是郭家峪陈家,高尚亭的妹妹是七箭王九锡的继室,因为这一层亲戚关系,况且身处乱世之中,高王两家少不了相互扶持提携,王的斋团中就有不少的高姓人氏,有的还担任着重要的职位,这也看出高氏一族对王的支持。而王亲为高氏族谱作序并为高明善作传,也看出他对妻家的看重。1943年8月,已改称“沂安莒边自卫总团”的茹素斋团被我鲁中部队打垮,天晴旺、张家石岭等九个大寨均被拔除,高尚亭随王九锡一道逃往昌乐。1947年间,高尚亭被我党逮捕押回马站街,经过公审后枪决,一代名流终以这样的方式悲情落幕。

在南代庄村东北处的浯河南岸,有一块突兀的大石横卧于浯河的湍流之中,村人称该石为“高石头”。高石头的西南是从南代庄穿村而来的涓涓小河,与浯河在高石头的西侧相汇,呈二龙戏珠之势,是灵气所钟之地。当然,“高石头”与南代庄高氏一族的发迹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自清末到民国的一百多年间,这里既出现过以军功显荣的高振东一支,又出现过德高望重恩授乡饮耆宾的高魁远,还出现过慷慨能言解捻军之围的高魁三……正是凭借着一位位贤能之士心系家国、情怀桑梓的壮志义举,使得南代庄高氏的声望迭次累积,最终成为沂水北部有名的家族。

浯水悠悠,昼夜东流。大圣寺的梵音,平柳树的倒影,都随着流逝的水波走向历史的深处,唯有历经世事淬炼的人文故事依然清晰地在今人的脑际回响。浯水滋养的这方土地,一代代的人故去了,新一代的人又走来,他们踏着先辈的足迹,在这里发奋努力,谱写愈加华美的篇章。

汉三公行状

公讳魁杰,字汉三,迹其生平,居家涉世言霭如、交淡如雍雍熙然,怀才者倘不如是,孰谓贱不殊众是耶?非耶!
光绪丙子恩湛王邑侯来宰兹邑,大岘山夷纷然,公练乡勇,呈请县兵协力剿除,以乡导作前锋,摧坚破如疾风之扫秋叶,一境肃清,邑侯壮之,详请上宪转奏清廷嘉其功,恩赏六品顶戴,敕授云骑尉,里党荣之。
公书生,岂科其至是富贵不足怪,吾于公独自有感焉。昔张子房,人疑其气象魁梧,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稽叔夜庄襟老带,乃有龙性不可羁。君子曰:贤者,固不可测,吾于高公亦云。
民国二十年七月望日  清贡生后选教谕朐邑王明远拜撰

性甫先生传

先生讳明善,性甫其字也,幼读诗书,深明大义,性和平,心慈善,父早世,事母能养志承欢,处兄弟以友恭。
值清季停科,族间劝其入校以侯进取,公高洁,看淡世情,功名之志遂置之度外。同人相谈,先生以道德为怀,课村中子弟数载,得乐真先生九种宝筏读之,相延斋戒,奉守弗替。
自国体改革,政治瓜分,地方不得静谧,土匪蜂起,为害闾阎,公为天成寨参谋长,捍御外侮,襄理寨务,并能讲演法律,提倡风化,课子弟数十人于寨中,专讲圣经,教授宝筏,使诸生潜心认读,不为浮慕之学。
生平所最留意者,敦宗睦族一事,闲尝与伯叔昆季采访各处族家,考世系,辨昭穆惟是。草创谱牒三卷,因时代倡乱,未暇兴举。
庚午(1930)冬十月间,鲁东股匪侵扰,到处掳掠,人民悉避其锋。先生防御围寨,检阅枪械,误伤左手,流血不止,延中西医药无效,身卧床褥,惟诵宝筏以忍痛耳。病之日笃,犹出愿文以自励。先生为人慷慨直烈,如是则为不殁矣。
今已归道山,余与先生志同道合,常欲被风化雨,沐清风,乐圣教于无穷,竟登仙籍,永决尘世,邻里宗族以其早世,莫不怜而惜之,余亦深为之痛悼!故特略述其梗概,附诸简编,以见同人之志焉耳已。
民国二十年冬月朔  王九锡拜撰

图片

图片

▲自马站圈里公路支线到达南代庄,庄北是二层代庄社区服务中心。院东是县农业农村局第一书记争取建设的社区卫生室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南代庄村被由南往北的一条小河隔成两个聚落,沿着服务中心前的街巷东行,过了小桥便是村东

图片

图片

▲今年,在第一书记争取和派出单位扶持下,村里实施的河道治理工程。这是小桥南侧的景象对比

图片

图片

▲小桥北的河道景象对比

图片

图片

▲东村北部的河道对比。两侧还增修了生产路,治理完成后将极大方便村民

图片

▲东村由两条东西向的街和若干南北小巷构成。这是连接小桥的东西大街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这是北边的东西向街。原先的老村主要集中在这条街。街西有东围子的西墙遗址,街南有高振东武学的厅房

图片

图片

图片

武学的厅房和住在这里的老人

图片

图片

▲高汝俭老人讲述武学高魁英、高魁三和打土匪的故事

图片图片图片

▲东村南岭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今年,南岭处的房屋被列入迁建计划,目前已搬迁完毕,挖掘机正在翻土造地

图片

图片

▲去年农业农村局投资修建的南岭村村通水泥路项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马站圈里公路支线西的南代庄村,这里住的户数不多。前些年这里曾开设过预制厂,这是预制厂生产的花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代庄社区办公楼往南的大路,便是早年间马站通圈里的大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建国后不久修造的老大路南边的石桥,据说修桥用了不少浯河北岸大圣寺和戴家林子的石碑,但从桥的表面已经觅不到石碑的踪迹

图片

图片

▲大石桥东边河道景象。

图片

图片

▲老大路北边的小石桥。石桥的东侧已经被住户用水泥板盖起来了。据说从桥洞里可以看到碑身的文字。可惜年久淤积已经无法进去查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大路两侧的民居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围子处的街景、民居和闲谈的乡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社区办公楼西边的这条南北小巷很上镜,桥的东边是早年村里的小学校,村西有一座生产用的大烟囱,这里能步步感受到历史信息的碎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方正的石碑是很好的现成建材,很多石碑被砸碎垒入墙壁。武学高振东次子高魁俊(字灼三),乡饮耆宾高魁远的石碑都在这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散布在村落里的老物件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编修于民国二十年的《南戴庄高氏族谱》

图片图片

图片▲村北大地

图片

▲村北大地东,土地庙子北的这处汪塘,西北处即是当年的石墩子地,地里曾有一棵粗大的平柳树

图片图片图片

▲恒卧在浯河南岸的“高石头”。因村中的小河石头西侧汇入浯河,村人说这里的风水是二龙戏珠

图片图片▲县农业农村局领导到村现场办公查看在建的冷库项目

图片图片

▲第一书记的闲暇时光

图片

▲笔者在马站镇郭家湖村韩春盛家中了解与高魁三说退捻军的韩七(韩长基)事迹

图片

图片

▲拿着烟的老人叫高汝欣,是民国时期七区区长高尚亭的孙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路遇的乡亲

关注『沂水地名文化公众号』

期待与你畅聊家乡的山水人文

图片

崇敬地域文明   牵动乡土情怀

带你领略家园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