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

 经旨传习 2021-05-08

           [转载]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

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董师之刺血穴位及主治已散见于本书各章。现附录此文,可使各位读者对全书之刺血有一较全面之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刺络治疗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针灸医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且效果极为惊人,几千年来,我国各科医学文献里,虽然散见着不少此种疗法治病的记录,但能做全面整理,应用于临床,并著为专书者,从未得见,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多年,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倾刻。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种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退访名医,除董师外,中国针灸家之精于此道者,可谓旁无二人,董师直可称之此中泰斗而无愧。余临床二十余万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顽病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贵。近年曾赴安徽拜访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络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

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针与九针之形式及《内经》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

《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

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有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

一、静脉刺络之常用部位及适应症

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

1. 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 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

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下腿部

(1)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2)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证。

7.脚背

(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

(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8.侧额部相当于颔厌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

二、其它常见刺络部位

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下面略予说明:

1.十二井穴: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主治:卒中、急性炎症、退热等。

2.十宣:位于十指之尖端。主治:卒中。

3.耳背: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颞颌关节炎。

4.颜面:颊,颧、鼻头、鼻翼部位。主治:颜面神经麻痹、鼻炎、头痛、三叉神经方。

5.口腔:口腔粘膜。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6.肩峰:相当于肩髃穴附近部位。主治: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7.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属放血范围。主治:各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8.七星穴: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证。

说明: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9.五岭穴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

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证、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10.双风穴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风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主治:手痛脚痛、手麻脚麻、手足血管硬化。

11.九猴穴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主治;喉痧。

说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喉痧之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二穴。

12.三金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主治:膝盖痛。

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膀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3.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两穴。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说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14.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主治:坐骨神经痛。

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

15.顶柱穴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十一穴(两边共廿二穴)。

说明: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四椎旁六连五穴

16.后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证。

17.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风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主治:经闭、子宫炎、肠炎、闪腰岔气、急性肠炎。

18.双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19.冲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主治: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20.喉蛾九穴: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胸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状如哮喘)。

21.十二猴穴: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

主治:喉痧、血管硬化之哮喘、干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喉痧)

22.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

主治:干属乱、消化不良(胃胀)、肋痛、气管不顺,各种痧证。

说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等穴。

23.胃毛七穴: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种霍乱、心跳、胃出血。

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应为二寸方为正确,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

24.腑巢二十三穴:肚脐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二十三穴。

主治:肠炎、子宫炎、肾炎、肾痛、脐痛。

说明:腑巢二十三穴虽有二十三穴之多,但并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四旁各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

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病案举例

1.汪XX36岁,公务员。左腿坐骨神经痛,不能行走,疼痛部位属胆经,视其左腿丰隆至阳陵泉一带有青筋鼓起,刺之出血,l次痊愈,行走如常。

2.颜xx20岁,学生。患结膜炎已3天,眼白充满红丝,视其耳背上紫色细脉,以棱针出血少许,第二天再行探视,已痊愈。

3.谢太太,33岁。双膝风湿痛多年。来诊时疼痛剧烈,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少许,即刻疼痛减轻大半,再以毫针在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1次而愈,至今10年未再复发。并介绍病友多人来诊。

4.涂xx40岁,军人。腰部扭伤两天,疼痛异常不得翻身,视病患委中部位青筋暴起,以棱针刺破,血流少许,旋即痛减能起床翻身,再以毫针针刺束骨穴,1次痊愈。

5.王太太,40岁,偏头痛近20年,痛剧则呕吐,初诊时抱头而来,当即在其太阳穴点刺出血,即时头痛立刻轻减,之后未再来诊,电话告知已痊愈,并介绍头痛病友多位前来治疗。

6.杨x36岁,因嗜食槟榔,致口不能张,仅能容一指,口腔白斑,辛辣点滴不能沾,沾之则痛剧,经林口某大医院诊为口腔癌。特遨余自美返台治疗,在太阳、尺泽点刺后即能张口吞下水饺(张口三指有余),之后每周点刺一次,前后3个月(余返台1月,该病患来美2月)白斑转红,张口如常人,五味不忌,一切正常,今已4年,一切安好。

7.韩XX,35岁。气喘3年,逢冬易发,来诊时正逢发作,在其背部肺俞、膏肓、大椎及尺泽点刺,并针水金、鱼际,立刻轻松,每周1次,仅如此治疗3次,竟3年未发,并于世界日报(美洲一大华文报纸)登铭谢启事。

、体会

1刺络俗名放血,但现在一般人多有称之点刺者。

2、依据个人多年经验,久年风湿疼痛,虽经毫针治疗,但常有复发者,唯经施以刺络辅助,则未见复发者。

3、刺络之治病原理,据《内经》谓:久宛则除之。即指久年老病必须放血去除,个人以为,病久则邪气盛,血脉不得通,乃宛陈于该处,平常血行尚能通过,则不觉痛楚,天阴作雨,气压改变,脉道益狭,气血通过困难,虽经毫针通气,唯病久邪深,血不得行,则针去病仍存在,纵然得以治愈,时间拖累甚多,却有复发可能,因此放血实为必要,血去则痛止,此亦即古人所言: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4、据经验,以毫针针刺,采用巨刺疗效较佳,但放血则以同侧效果为佳。

5、据经验,放血仍以远处施针,作用较大.此甚合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的古义,同理下有病而上面针,所以治疗下肢病痛,我们常在背上施针。

6、放血手法可参看拙著《针灸经纬》上篇手法篇三棱针之运用

附文:《黄帝内经》刺络放血疗法

“ 经脉 十二者 ,伏 行分 肉之 间,深 而不 见……诸 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 《灵枢 · 经脉》) ,络脉 因位 于体表 ,易 于观 察 及 施 治 ,故 在 《内经 》中刺 络 放血 疗 法广 泛运 用 于 外 感 热 病 、疼 痛 类疾 病 及 痹 、 痿、水肿、癃等杂症,是以本文拟整理《黄帝内经》中 刺 络放血 疗法 的相关条 文 ,使 其理论 系统 化 ,以供 临 床 参考 。
 1、 适 应证 
络脉分为体表外络与脏腑 内络,《内经》中与络 脉相 关的病证 可见于 发热 、疼痛 、痹 、水 肿 、癃 、出血 、 积、情志异常、痉、呕吐及十五别络虚实症 ,涉及络脉 病 与经脉 、脏腑 病 。邪 在 于 络 ,因继发 络 脉瘀 阻、络 虚不荣 、络伤 出血 的络 脉 改 变 ,在 病 络 局 部 出现 疼 痛 、痹 、水肿 等症 状 ;若 邪 在 经脉 、脏 腑 ,因经 脉 内属 脏腑 ,络脉 与经脉 乃 一脉 相 乘 ,故经 脉 脏 腑病 ,邪 可 由营血 流注 于络脉 ,从 而表 现 为 对 应皮 部 上 出现 络 脉形 态颜色异 常 ,故络脉 的 改 变普遍 存 在 于 络脉 病 与非络脉病,因此《内经》中往往在治疗前视皮部有 无血络与结络。如《灵枢 · 九针 十二原》日:“ 持针 之道……属 意 病 者 ,审视 血 脉 ,刺 之 无 殆 ……血 脉 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 独坚。” 有者尽泻之, 以疏 通经络 ,且疾 出盛血 ,邪 随血 泻 ,邪去则 真 气复。 如《灵枢 · 经脉 》曰:“ 刺 诸 络脉 者 ,必 刺 其 结 上 ,甚 血者 虽无 结 ,急取 之 以泻 其 邪 而 出其 血 ,留之 发 为 痹” ;《灵枢 · 阴阳二十五人》日:“ 其结络者,脉结血 不和,决之乃行” ;《素问 · 离合真邪论》曰:“ 此攻邪 也 ,疾 出以去盛血 ,而复其 真 气。”
 2、针刺工 具
 ( 1) 锋针 :锋针 者 ,长 一寸 六分 ,三面 有 刃 ,相 当 于现在常用 的三棱针 ,主治经络痼痹。如《灵枢 · 官针》目:“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 以锋针。” (2) 毫针: 毫针 者 ,长 一寸 六分 ,细如 毫 毛 ,治 疗 络脉 痛 痹。 如 《灵枢 · 九针论》日:“ 七 曰毫针 ,取 法于 毫毛,长一 寸六分 ,主寒痛痹 在络者 也 。” 
3、针刺部 位
 ( 1) 局部 的血 络或 结络。 外感 虚邪贼 风 ,皮 毛腠 理先 受之 ,局 部皮 部 络 脉 受邪 ,盛 而色 变 ,络瘀 滞不 通 ,故应于病变部位寻找血络及结络;( 2) 按经脉辨 证、脏腑辨证 ,取相关表 里经脉 的皮部血络 。如《灵枢 ·营卫生会》日:“ 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 取之太 阳大络 ,视其 络脉 与厥 阴小络 结而血 者。” ( 3 ) 病在十 五别 络,取 之 络 穴。如 《灵 枢 · 经脉》日:“ 手 太阴之别 ,名 日列缺 ,起于腕 上分 间,并太 阴之 经直入 掌 中,散入于 鱼际。其病 实则手锐 掌热 ,虚则 欠故 ,小 便 遗数。取之 去腕半 寸 ,别走 阳明也。”
 4、进针 方 向
 ( 1) 络刺 ,直接刺 小 络之盛 血者 ;( 2 ) 经刺 ,直接 刺 于横加 于经脉 之上 ,并 阻 断经 脉循 行 的结 络 或 横 络;( 3) 豹纹刺 ,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度。如《灵枢 ·官针》曰:“ 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络刺,刺 小 络之血 脉 也…… 豹 纹 刺 ,左 右 前 后针 之 ,中脉 为 故 ,以取 经络之 血者 。” 
5、治 疗 间期
 ( 1) 病浅者,当时刺络放 血后,病立止。如《素 问 · 离合真邪论》曰:“ 此攻邪也,疾 出以去盛血 ,而 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 之 则止 ,逆而刺 之 ,温血 也 。刺 出其 血 ,其 病 立 已。” 《素问 · 缪刺论》曰:“ 邪客于手少 阳之络? ? 刺手 中指次 指爪 甲上 ,去端 如 韭 叶各 一瘠 ,壮 者 立 已,老 者 有 顷 已。” ( 2 ) 病重者 ,间 目一取 ,血 尽 而止 ,如 《灵 枢 · 终 始》曰:“ 久病 者邪 气入 深 ,刺 此 病者 ,深 内而 久 留之 ,间 目而复刺 之 ,必先调 其左右 ,去其血 脉 ,刺 道 毕 矣。” ( 3 ) 行 痹者 、邪客 足太 阴之络 令人 腰 痛者 、 邪 客足 少 阳之络髀 不 可 以举 者 、邪 客 于 掌臂 之 间不 可得 屈者 ,治疗 时 间 以月死 生为 数 ,月 生一 日一刺 , 二 日二刺 ,随 日数逐 渐 增 加 针 刺 次 数 ,十 五 日十 五 刺 ,十六 日刺 十 四次 ,随 日数逐 渐减少 针刺 次数 。如 《素问 · 缪刺论》日:“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 以 月死 生为数 …… 月 生 一 日一病 ,二 日二 痞 ,渐 多之 ; 十五 日十五 病 ,十六 日十 四疳 ,渐 少 之。” (4 ) 治 疗参 考 日寒温 、月郭虚 实及 四季气 之浅深 。 日寒 不刺 ,月 空不刺 ,秋取诸合 ,冬取诸井。如《灵枢 · 本输》日: “ 春取 络脉 诸 荥 大 经分 肉之 间 ,甚 者 深取 之 。 间者 浅取 之。 夏取诸腧 孙 络 肌 肉皮 肤 之 上 。秋 取 诸合 , 余如 春法 。冬取诸 井 诸 腧 之分 ,欲 深 而 留之。 此 四 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 《素 问 · 八正神明论》曰:是 故天温 日明,则人血淖液 而卫气 浮 ,故血 易泻 ,气易行 ;天寒 日阴,则 人血凝 泣 而卫气 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满,则血气 实 ,肌 肉坚;月 郭空 ,则 肌 肉减 ,经 络虚 ,卫气去 ,形独 居 。是 以因天 时而调 血 气 也。 是 以天寒 无 刺 ,天 温 无疑 。月 生无 泻 ,月 满 无 补 ,月郭 空 无 治 ,是 谓 得 时 而调 之。” 
6、刺血后 反应 
( 1) 扑倒 :气盛血虚 者 ,刺之脱 气 ;(2 ) 射血 :血 气 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3) 血黑:阳气蓄积,久 留而 不泻 ;( 4 ) 血 水 :新饮 而液 渗 于络 ,而 未合 和 于血 也 : ( 5) 起针 后 针刺 部位 肿胀 :不 新饮 ,身 中有 水 ;( 6) 面 色苍 白:阴阳之 气,其新相 得而未 合和 ,阴阳俱脱 ;(7 ) 起针后心烦 :刺之血 出多,刺络 而虚经 ,虚 经之属 于 阴 者 ,阴脱 ;( 8) 血 出多而无 动摇 :经 络之 邪俱 有余 。详 见《灵枢 · 血络论》:“ 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 脱 气则仆 。血气俱盛而 阴气多者 ,其血 滑 ,刺之则 射 ; 阳气蓄积 ,久 留而不泻者 ,其血 黑 以浊,故 不能射 。新 饮 而液渗 于络,而未合 和于血也 ,故血 出而汁别 焉;其 不新饮者 ,身 中有水 ,久 则为肿。 阴气积 于阳,其 气因 于络 ,故刺之血未 出而气先行 ,故 肿。 阴阳之气 ,其 新 相得 而为和合 ,因而泻之 ,则 阴阳俱 脱 ,表 里相 离 ,故 脱色面苍苍 然。刺之 血 出多 ,色不 变 而烦 愧者 ,刺 络 而虚 经,虚经之属 于 阴者 阴脱 ,故烦 愧。 阴 阳相得 而 合为痹者 ,此为 内溢 于经 ,外注 于络 ,如是 者 ,阴 阳俱 有余 ,虽多 出血 而弗能虚也。”
 7、疗效 评定
 刺络 放血其 疗 效 由病 邪 新 旧、治疗 间期 及 患者 体质 决定 。新邪初 入 于络 ,泻尽其血 则壮 者立 已,老 者 顷 已。 病久者 ,邪 气入 深 ,间 日一取 ,其 疗程 长 ,痹 证 、腰 痛等 慢性病 更是 以月为 疗程 。
 8、 注意事项 
( 1) 见血 络 ,必 刺 之 ,无 问其 病 ,以平 为 期。 如 《素 问 · 三部 九候》日 :“ 必先度 其 形之 肥瘦 ,以调 其 气之虚 实 ,实则泻之 ,虚则 补之 。必先 去其血 脉 而后 调 之 ,无 问其 病 ,以平 为期 。” ( 2 ) 刺 络 放血 ,必血 出 殆尽,乃停止泻血。如 《灵枢 · 禁服》曰:“ 调其虚 实 ,虚 实乃 止 ,泻 其血 络 ,血 尽 不 殆 矣。” ( 3) 刺 出之 血 为黑血 ,则待 血 色 转 为 赤 以后 ,乃停 止 泻 血 。如 《素问 · 刺腰痛》曰:“ 解脉之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 折腰状 ,善 恐 ,刺解 脉 ,在 郄 中结络如 黍米 ,刺 之血 射 以黑 ,见 赤血 而 已。” ( 4) 刺 络无 伤 经 ,以免病 邪 深入 于经。如《素问 · 调经论》曰:“ 视其血 络,刺 出其 血 ,无令 恶血得 入于 经 ,以成其 疾。” ( 5 ) 刺 络 无伤 皮 肉筋骨 ,以 免 邪 气 内客 ,内 动 五 脏 ,留 为 伏 邪 。 如 《素问 · 刺要论》曰:“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 ,皮伤 则 内动肺 ,肺 动则 秋病 温疟 ,沂沂然 寒栗 。刺皮 无伤 肉,肉伤 则 内动脾 ,脾 动 则 七 十 二 日四季 之 月 ,病腹 胀 烦 ,不 嗜食 。刺 肉无伤 脉 ,脉 伤 则 内动心 ,心 动 则 夏病心 痛。刺脉 无 伤筋 ,筋伤则 内动肝 ,肝 动则春 病 热而筋弛。刺筋 无伤 骨 ,骨伤则 内动 肾,肾动 则冬 病 胀腰痛 。” (6 ) 针 刺 无 中大 脉 ,刺客 主人、匡上 陷骨 无 中其脉 。刺 中大脉者 ,血 出不止 可 死、喑、肿 ;刺 客 主 人中脉为聋;刺匡上陷骨中脉,为盲。如《素问 · 刺禁 论》曰:“刺跗上中大脉 ,血 出不止死……刺舌下中脉 太过 ,血 出不止为 喑。刺足 下布络 中脉 ,血不 出为肿 。 刺 郄 中大 脉 ,令 人 仆 脱 色 …… 刺 手 鱼腹 内陷 ,为 肿……刺客 主人 内陷 中脉 ,为 内漏 为 聋…… 刺 臂 太 阴 脉 ,出血 多立死……刺 匡上 陷骨 中脉 ,为漏为盲。” 
《内经》中体 表病 络 的记 载广 泛 出现于 经脉 、络 脉及 脏腑 病或 急性 外感 病 及 慢 性病 中 ,故诊 察疾 病 往往 先经 过经 络 、脏 腑 辨 证 于其 相 应皮 部 寻 找血 络 及结 络 ,有者决 之 ,其观 察 简 便 且疗 效 效 如桴 鼓 ,壮 者立已。然而此《内经》中常用诊疗方法,目前临床 报道 较少 ,其 临床价值 尚待进 一 步进行观 察及评 价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