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母亲节特刊】李改红:母亲的歌谣

 中州作家文刊 2021-05-08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2】

 

母亲的歌谣 


河南内乡    李改红

今天是母亲节,我又梦见母亲了。
 
她端坐在门前的凳子上,上身着深蓝色外套,下穿黑色裤子,一张枯槁清瘦的脸,一头花白的短发——那发际向后掠去,给人逆风而行的启示。
 


那时我才八九岁,暑假期间她总是手把手教刚接触农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插秧,休息的时候大家伙儿席地而坐,叫嚷着要让她唱“思妻”的歌谣,她便哀哀凄凄地唱起来:

……
四月里来是清明,
手提香纸上坟去。
手刨黄土三尺深,
只见呀棺材不见人。
五月里来是“立夏”,
家家都把旱秧插;
东边插来西边望,
不知呀我的妻子在何方。
……
 
场地上静寂寂的,有人抹着眼泪,有几处恸恸肺腑的地方,母亲声音嘶哑,那个泪呀,就像断了线的银珠似的滚下。我不晓得歌词大意,只觉得那凄恻婉转的歌谣,听来心直发颤,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刚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时,父亲在大队(现在叫村委会)做事,整日忙于队里的事。每天母亲干完农活回家,还要忙乎所有的家务。冬夜她纺棉花,我就坐在旁边完成作业。纺车发出沉闷幽怨的声音,如泣如诉,令人想起雪夜里朔风的呼啸。母亲一边摇着纺车,一边哼着歌谣,哼着哼着走了神,棉线断了。母亲醒过神来,轻轻地“唉”一声,滴下两滴泪来。
 
母亲有忙不完的活,我不知道她每夜鸡叫第几遍才休息,天刚麻亮就又听到了她的脚步声,我真疑心她彻夜未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我逐渐理解了歌词的含义,明白了母亲之所以唱得很动情,是因为将“妻”改成唱“夫”了。
 
1988年我患了一场大病,历时整整大半年,差点人财两空。母亲白天干农活和照顾姐妹们,夜晚徒步往返四十多里来看望我,给我讲许多人战胜疾病的故事给我听,抚慰我安心治病。但却背着我发愁,背着我流泪,这些日子里,我没听见她再哼一次那个歌谣。
 
后来我好了,母亲积劳成疾,患了食道癌。父亲求遍本地的名医仍不见好转。然后又带母亲到省城郑州医治,仍不能如愿,于是还有些文化知识的父亲也寄希望于迷信,每晚求仙拜神、焚香烧纸。堂堂男子汉跪在地上磕头磕得咚咚响,香纸烧去无数,但是却没有一个神仙鬼怪来怜悯我的双亲。
 


母亲平生以忍让为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听到她谢世的噩耗,左邻右舍无不为之伤心垂泪。
 
双亲互敬互爱,甘苦与共。我从未见他们反目,不想只结伴16个春秋就永远分手了。在病榻上,姐姐替她擦了一次泪;出殡的时候小妹替她擦了一次泪……她有流不尽的泪啊!她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更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呀!
 
她依然在唱那个歌谣吧?
 
在这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里,我仿佛又听到了母亲在唱那个歌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