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箫大师的70年“玩竹”生涯

 苏迷 2021-05-08
《姑苏晚报》2021年05月01日 A07版

  编者按:今年的4月28日是我市首个“苏州工匠日”。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民间手艺人群体,从一个个历久弥新的手工艺小切口,寻觅传统苏工苏作中一脉相承的独特匠心。

  苏州是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拥有精致极致、固本鼎新、人文典雅的优秀传统,通过系列寻访,我们希望透过一位位“大工匠”勤学苦练、孜孜不倦提高技术技能水平的实践故事,能有更多人加入,为提高苏州创新浓度贡献一份“匠心力量”。

  本报见习记者 刘达

  本报通讯员 黄燕

  “天下器,苏州工。”苏作工艺是精致的代名词,而其中用来演奏音乐的江南丝竹更是把精致发挥到了极致。在苏州,有不少能人巧匠穷尽毕生精力,只为做出能诠释“江南之声”的民族乐器,专心制箫70年的邹叙生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笛箫爱好者来说,能拥有一支邹氏亲手制作的“邹箫”无疑是如获至宝。

  “面试”竹料有着严格标准

  昨天,记者来到姑苏区虎丘街道新庄新村,推门进入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就看到邹叙生正在“品鉴”徒弟送过来的一捆竹子。他先用手指在竹子上敲敲,再眼睛凑近看看,最后把鼻子凑近闻闻,满意地点了点头后,判定这捆竹子是做箫的上乘料子。随即,邹叙生便拿起锯子开始切割竹子,整个院子顿时充斥了嘈杂的声响,随之而来的是竹纤维的清香。十分钟过后,两米多长的细竹就变成五截长短不一的竹棍。

  “从15岁学艺开始玩竹子,现在更加爱不释手。”今年86岁的邹叙生称得上是当今箫笛制作界的泰斗,是亲历过新中国声律变革的“第一制箫师”,而他也是与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因为年纪原因,邹叙生两年前就已经“封刀”,不再对外接单制作箫笛,但是制作箫笛的技巧早已深深地刻进了他的骨头里。

  邹叙生告诉记者,制作一支上乘的箫,首先要选好竹料。最美的竹料是“阴阳竹”,所谓“阴阳竹”,就是一面泛着浅黄,另一面油亮发黑的竹子,传统的老匠人也形象地把它们比喻为“黄鳝肚皮黑背心”。“一般的民族乐器都是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只有笛和箫是依靠竹子的自然肌理而单独成乐器。竹子的选择,对笛箫至关重要。”邹叙生说,中国境内有竹二百多种,但能用来制作笛箫者,仅有苦竹、紫竹、淡竹等几种。而这几种竹子苏州产得极少,以往,每年冬天,他都得赴江西、安徽寻觅。竹料要选择三四年的老竹,砍回来后还要经过存放三四年自然干燥后方可制作。

  “雕刻”音色必须一丝不苟

  在前期工序结束后,就到了箫笛“出厂”前的质检步骤——校音。箫笛半成品管径的大小、管壁的厚薄、指孔的排布……这些稍稍有些变化,就会影响到最终的音调。就连天气的影响也要拿捏得当,最佳的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

  在没有专业校音器的年代,校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自从我研制了定音套笛后,发现校音很困难。于是,我托人买来上海口琴厂生产的校音管,还专门做了风箱用脚踏校对。”邹叙生说,对于如何精准地校音,他一辈子都在不停地摸索。在口琴校音管后,他还用风琴校音,这样又进了一步。到上世纪60年代初,邹叙生工作的工厂为他添置了一台闪光音准仪,那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精密音准仪,提高了音准正确度,在笛箫制作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为了让记者直观感受到如何校音,邹叙生拿出了他使用多年的日产闪光音准仪。“用正常的气息去吹笛子,如果音调偏高,校音器的指针就会偏向右边,非常直观。”邹叙生现场演奏了一段,箫声抑扬顿挫,调音器中的波段忽高忽低。看着调音器的指针偏右,他把箫尾夹在左腋下,左手握住箫头,右手拿起刮刀在气孔上轻轻地刮下一层竹屑。待刮完竹屑,他又开始对着调音器调音,结果音律和波形还是有出入,他又继续刮,继续调音。如此反复三次,邹叙生才满意。“我年纪大了,气息比较弱,校音可能会做不准了,所以我要多做几次,防止出问题。”

  “玩竹”多年演奏最江南之声

  制箫笛70年,邹叙生明白一管好箫对于吹奏者以及对于音乐本身的含义,所以尽管他已经年过80了,还时不时在家自己研究制箫。谈及为何能坚持制箫这么多年,邹叙生说,过去是工作,服从分配,同大家一样建设社会主义,后来慢慢地自己也有了一套做笛箫的方法,可以比较有把握地为大家做一点服务工作。

  “我感谢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老师,当年他带了30根竹子来我厂里要加工成笛子,一看我厂里的竹材比他的好,干脆就改为定做了。”邹叙生回首往事,他表示,当时赵松庭改为定做竹子后,就把带来的竹子都送给了他,他也就是从赵松庭的30根竹子做出了感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来,他业余时间在家做箫,从而改善了收入状况。

  而现在可以这么说,邹叙生做箫就是因为“喜欢做”。“特别是现在古琴复兴,学箫人更多,大家都很热情地要我做。”邹叙生笑着说,想想反正自己闲着也没什么事,不打麻将也不出去玩,就当锻炼身体继续做下去,也想在有生之年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近来,我也关注苏州正在大力推广江南文化,我认为由箫笛等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也是江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邹叙生告诉记者,他很喜欢赵松庭老先生曾经夸一位笛子演奏家的那句话。“他的笛声水里来,水里去,水里生,水里长,他的作品,他的人,脉络里都流满了江南的水,让你几乎分不清楚到底是江南缔造了这样一位艺术家,还是他勾绘了这样一个笛声里的江南。”而民族音乐爱好者们也都认为,邹叙生用一生光阴打磨的箫笛,承载了令人魂牵梦绕的“江南之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