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中林黛玉到底什么病,不严重却治不好,我们如今很多人也有

 江山携手 2021-05-09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再加上她心思敏感、身体虚弱,最终不仅没得到爱情,还年纪轻轻便去世了。
事实上,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是花了大量的心血,所以林黛玉这个形象还是非常丰满的。在很多读者的眼中,林黛玉的性格是多疑敏感甚至有些苛刻的,相比之下,薛宝钗的温柔和敦厚大方似乎更让人喜爱。

林黛玉出生在书香门第,同时这也为她具有满腹的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在这样一个世家,但到了她这一代却仅剩下她一个人,在这样的一个盛门背后,展现的却是无比的凄凉和孤苦。
随着父母的相继去世,林黛玉无依无靠是必然的结果,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接受的不是生存之能,而是精神和气质上的追求,如此一来,林黛玉的傲气自然是油然而生。
这样一个经过精神洗礼的女子,却要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所以在林黛玉心中的悲戚是不言而喻的,而她之所以目下无尘,其实根源在于自己本身的生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林黛玉到贾府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

贾家的人的确给黛玉请了不少大夫,太医都有好几个,这一点在红楼四十五回中,薛宝钗就说过,“这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大家从这里也就能看出,贾家也是为黛玉请了好几个太医的,只可惜林黛玉的病一直没能治好,也能看出对于林黛玉的病太医也是束手无策。
那么林黛玉究竟得的是什么病呢?这让我们充满了好奇心,其实她的病并不严重,但是却没人能治好,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所以正是因为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而林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

其实看红楼梦七十六回时我们其实是能在里面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当时湘云睡不着,便跟黛玉到了潇湘馆,湘云有失眠症所以睡不着,却不曾想黛玉也是睡不着的。当时黛玉就说了,自己一年只有十天左右能睡好,一个心血不足的人,还常常失眠,这病如何能好?
再加上林黛玉本就心思多,失眠之时难免胡思乱想,最终拖成了心病,都说心病难医,黛玉自己不能释怀,其他人也没有办法。
不过如今在现代也有很多人得这种病,其实就是我们如今所说得抑郁症,林黛玉早熟,幼年没了母亲,家里又落败,父亲又将她送到偌大的贾府一个人孤零零的,从小就情绪不好,常年这么下来,想不抑郁都难呢。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